无人机也能自动驾驶?广东电网表示OK

  本报讯 11月23日,一架“无人操控”的多旋翼无人机穿梭在江门220千伏江群甲乙线上空,传递回大量清晰设备画面及精确数据。南方电网广东电网公司通过自主研发的多旋翼无人机自动驾驶技术,在国内率先实现“站到站”的自动高精度绕塔巡视,实现自动充电及航线自动规划、自动巡视、自动分析缺陷等全过程智能化场景应用,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电网从人巡迈向机巡的重大变革。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2019年实现无人机自动驾驶全覆盖

  “相比以往人工操作,自动驾驶技术不仅可减少对操作人员技能水平的依赖,同时在数据采集方面更具规范性。”广东电网江门供电局机巡人员陈益平介绍,目前广东电网已实现基于雷达高精度定位和大数据积累形成的无人机自动驾驶技术体系,实现多旋翼无人机“一键起飞”:在事先制作的高精度线行三维地图上规划好航线,应用厘米级实时定位技术,自动飞到指定位置,通过AI自动检测设备并发送回诊断结果数据,后台控制室即时掌握整个设备的运维情况。

  “这在以往靠人工在地面举着望远镜观察的年代是不可想象的,好比人从远处就能看到牛身上的虱子。”一位“老巡线”叹服。

  机巡作业已成为当前电网运维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广东电网在国内率先实现全省110千伏及以上线路巡视全覆盖,无人机年巡视规模已达到8万公里,实现“白天+夜间”全时段巡视,由传统人巡的4千米/人日,提升到至14.51千米/人日,效率提升了2.6倍。目前已对新建输电线路实施无人机验收,工作效率提高了6倍。

  “预计到2019,广东电网将实现无人机自动驾驶全覆盖。” 广东电网机巡作业中心主任彭炽刚介绍。

  清障、夜视勘灾,样样拿手

  当天,在改革开放初期建成的广东省首座500千伏变电站——江门变电站,陈益平和同事还展示了可用来清除线路飘挂物的“神器”——清障无人机。仅仅几分钟,清障无人机就解决了以往的“老大难”问题,利用发热丝将线路飘挂物熔断,隐患清除完毕。

  “传统拆除飘挂物的方式,线路工人必须登塔作业,操作过程中必须停电,对生产生活会造成影响。而无人机带电拆除飘挂物装置可以不用停电,而且效率更高。”陈益平介绍,此次展示的清障无人机是江门供电局自主研发的第三代产品。

  利用无人机可实现高效、快速电网巡查及勘灾,为整体应急抢修部署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在今年抗强台风“山竹”抢修中,广东电网最新研发的“夜视无人机”成为电网勘灾的“好帮手”。

  据悉,当初受“山竹”影响,珠海-中山一条500千伏线路在夜间出现故障,却由于找不到故障点而无法开展抢修。广东电网机巡作业中心连夜利用夜视无人机开展勘察,经5个机次的飞行,最终确定故障点及原因。据了解,此次夜间机巡勘灾在国内属于首次,大大加快了灾后电网抢修进度。

  广东电网在国内首创机巡应急勘灾体系,实现“直升机150平方公里/架小时、固定翼无人机90平方公里/架小时、多旋翼(1人4架)无人机20平方公里/小时”的应急勘灾能。

  [相关资料链接]

  “发热丝无人机带电拆除飘挂物装置”三代改良升级记

  广东电网江门供电局陈益平发明团队历时四年,创新“三代”,攻克电网运维“老大难”。

  第一代无人机带电拆除飘挂物装置使用喷火模式拆除飘挂物,采用了脉冲型高压包和点火针作为点火驱动装置,通过火焰燃烧飘挂物的形式进行清除。但由于烧掉的飘挂物残留的火苗会落在地面容易引起着火,出于安全考虑,发明团队继续投入第二代研发。

  第二代无人机带电拆除飘挂物装置将火焰介质改为镍铬合金铁丝进行发热切除,云台搭载高清摄像头,视距内拆除配合第一视角实现对飘挂物的切割。由于搭载的发热丝较小,电池的容量和体积都很小,导致机身偏轻,在空中不稳定,在实际作业中比较难准确完成飘挂物的清除。

  第三代发热丝无人机带电拆除飘挂物装置使用高强度碳纤维结构管挂在镍铬合金发热丝,大容量高续航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供电,通过电子开关一键控制发热丝的接通电源发热,机身导航定位采用RTK技术,厘米级的定位保证了无人机较大载重下在空中的稳定飞行,不仅可以保证飞行的稳定性,也可以保证切割的精确性,极大降低了高空作业和带电作业的风险。

  改革开放见证者——500千伏江门变电站

  “第一站”,与时代同行

  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之初,百业俱兴,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地区的用电需求也随之不断增长。1987年,为了进一步满足珠三角飞速发展的用电需求,深圳能源集团公司和香港合和公司联合兴建的沙角B电厂正式投产,500千伏江门变电站投运,成为南方电网供电区域第一座500千伏变电站、全国第一座500千伏GIS变电站。

  青葱岁月

  建站初期,江门站的一、二次设备均为全进口瑞士BBC公司产品和设计。全站员工共同学习纯英文的设备说明书,并进行翻译及整理。

  90年代,江门站设备规模迅速扩大,进一步加强了江门500千伏网架结构。

  脱胎换骨

  2004年,江西甲乙线投运,标志着江门站正式成为西电东送三大通道之一的南通道上的枢纽变电站,开始担负起把云南、贵州的清洁能源转送到珠三角负荷中心的伟大使命。

  在改革开放的第三个10年,“中国制造”渐获口碑,江门站在2002年实现了220千伏线路保护设备的国产化,到2006年实现了所有保护装置的国产化。

  2010年初夏,江门站迎来了南方电网公司史上时间跨度最长、停送电最复杂的项目——糯扎渡直流受端配套交流工程500千伏江门变电站改造工程。2013年该工程竣工后,江门站成为具有2台主变、8条500千伏线路和12条220千伏线路的大型变电站,进一步融入南方电网西电东送大格局。

  时代征程

  2018年4月9日至5月24日,经过多次扩建改造的江门站再一次迎来重大考验。在45天内,完成了风险涉及77座变电站、1042条10千伏馈线和120多万用户的改造工程。

  江门站经过30多年的发展壮大,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承载的意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和复杂。如今,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江门站正在瞄准世界一流水平,主动融入到南方电网公司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的宏伟征程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