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已到来,新年新气象,我们又开始编绘新年计划和愿望。所有对将来的美好期许,落实到每个家庭上不外乎是一家老小的安康与幸福——希望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闲暇时也能有精神文化的陶冶。

  民生的希冀正是政府努力的方向。过去的一年,广州在医院建设、优质学位扩充、社区老人“大配餐”、公共文化服务等方面奋力出击,多项民生事业交出闪亮“成绩单”。

  教育“发大招”力促公平优质

  “现在每个区都有越来越多的好学校、新学校,原本考虑过到市中心买学位房的,如今看到广州推进教育均衡化的力度如此之大,决定留在白云区了,省下钱来过更好的生活。”二孩妈妈刘东玲说。2017年,广州涌现了一大批新学校,并通过合并学校、引入名校资源、组建教育集团等方式,增加了一大批优质学位,满足了市民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2017年以来,广州教育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涌现了一批新学校。广州市教育局于2016年印发了《广州市中小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三年提升计划(2016-2018年)》(下称《计划》),其中提到,到2018年,全市新改扩建129所中小学校,新增约16万个学位。记者从广州市教育局了解到,至今后十余年内,将规划中小学校2184所(现有+新增),有效满足“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的学位需求,新建学校更强调优质教育资源的整合以及向外围辐射。从近三年政府主导建设的公办学校数量来看,黄埔、番禺、增城等区新建学校众多,天河、从化、南沙等区的新建学校数量紧随其后。其中,天河区宣布,以高标准建设五所示范性学校。五所示范性学校主要集中在天河的东部、北部。

  广州市教育局积极推动市属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建设新校区、委托管理等方式向外围城区辐射延伸。据悉,广州市已制定《广州市中小学发展策略研究与布点规划》和11个区的《广州市中小学控制导则》,全市现状中小学校和三年提升计划学校规划信息成果已纳入全市“多规合一”城乡规划一张图GIS平台参考层。目前,已初步形成每个外围城区均有1所市属中小学校在该区域新建公办学校校区,每间市属中小学校均到外围城区新建1所公办学校校区的布局。

  2017年,广州在推进教育均衡方面的一大创举,便是成立市属教育集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由广州市教研院参与办学的“广州实验”教育集团横空出世,将在6个区办幼儿园、小学、中学,打造广州的实验教育体系。其中,在南沙区、番禺区各新建一所幼儿园;在花都设广州教研院北部分院及一所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在白云区设广州教研院白云分院,并新建一所艺术学校;与广州启聪学校在白云区联合打造融合型实验学校;在黄埔区中新知识城建广州实验中学。除此以外,广雅、执信和二中三所名校也都成立了教育集团。其中,广雅教育集团与荔湾区教育局签约;执信中学教育集团与海珠、天河、从化区教育局签约;广州二中教育集团与黄埔、南沙区教育局签约。下一步,广大附中、广铁一中也将推进集团化办学。

  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延伸

  本世纪的头一个十年,广州大约80%的大型医疗机构分布在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北部、天河区和白云区南部等区域,越秀区更是集中了全市一半的省部属、市属医院。荔湾区南部、白云区北部、南沙区、萝岗区、从化区和增城区等缺乏大型综合医院。优质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部分地区居民难以就近获得高水平医疗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剧了老城区大型医疗机构的服务压力,并凸显其用地紧张,发展空间不足的矛盾。

  近年来,医疗资源不平衡的局面逐渐改观。刚刚过去的2017年,广州市继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一方面,公立医院优质资源往城区外围地区转移,填补外围地区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来穗办医,为民众就医提供更多选择。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通讯员穗卫计宣

  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向外围地区延伸,让外围地区居民们安居乐业有了强大的医疗资源配套保障。2017年,广州呼吸中心、花都区人民医院新址、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花都区)、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分院动工建设,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南沙分院二期后续工程建设顺利,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增城分院主体建筑已完成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分别与南沙区签订合作协议,拟合作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沙分院、省中医院南沙分院。

  分区域看,黄埔、南沙、增城三区的居民在去年喜迎多间三甲公立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已落户黄埔区长岭居,南方医院知识城分院已签约落户黄埔区北部;南沙区在9月底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省中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同时引进综合、中医、妇儿专科3家医院;增城区则引进了南方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合作共建南方医院增城院区、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增城院区。

  在外围地区建片区医疗中心

  记者从广州市卫计委了解到,市卫生计生委牵头起草了《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6-2020年)》(下简称《规划》)。针对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不平衡的问题,《规划》提出,要积极引导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发展新区、外围城区等转移,促进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均衡布局和有效利用。在番禺、花都、南沙、从化和增城等区域各选择1~2间大型综合医院建设成为片区医疗中心,并联合专科医院、其他医院,以及相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区域医疗联合体,充分发挥大型综合医院在技术、质量和管理上的优势,带动区域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的提升。

  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

  广州还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医疗资源来穗办医。美中互利公司在琶洲投资建设广州和睦家医院——广东省中医院琶洲分院,计划明年开业;位于广州中新知识城的以质子治疗肿瘤为特色的、内地与香港合资的肿瘤专科医院、位于增城挂绿湖按三级规模建设的前海人寿医院已取得设置批准书,正在积极筹建中;此外,正在积极洽谈筹备的项目还有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与广州市合作共建的国际妇女儿童医院、富力集团与美国UCLA合作共建的国际高端医院、泰康集团在南站地块的泰康国际医学中心等。

  接下来,广州市将起草出台鼓励社会资本办医的政策文件,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破除办医障碍,加快发展高水平健康服务产业体系。

  家门口能享丰盛文化大餐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公共文化服务,是让人对这座城市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最具感召力的精神要素。广州就拥有这样一张让人产生精神眷恋的文化牌。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蓉芳 通讯员穗宣

  刚刚过去的一年,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十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广州文交会等多项文化盛事在广州举行。广州粤剧院复排的《搜书院》在第二十八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评选中折桂,广东省木偶艺术剧院携大型神话剧《哪吒》在国家大剧院惊艳亮相,广州话剧艺术中心创作的《俄狄浦斯王》《生死之间》《邯郸记》《南越王》、广州市杂技艺术剧院的杂技剧《笑傲江湖》、广州歌舞剧的音乐剧《西关小姐》、广州芭蕾舞团创作的《假如我是一只鸟》、广州大剧院重点制作的音乐剧《朝暮有情人》更是让广州的老百姓在自己家门口就能享受丰盛的文化大餐。

  据不完全统计,仅仅是去年上半年,广州市各院团的演出多达1380场次,吸引国内外观众达200万余人。

  “在广州生活,最吸引我的就是,在家门口就能看到世界级的演出。”一位在广州生活多年的艺术爱好者感叹,能够经常到广州大剧院看剧,就是让他留在广州继续奋斗的最大动力。

  作为广州的一张文化名片,广州大剧院已在广州建成七年。七年来,广州大剧院给广州观众带来的经典剧目数不胜数。《图兰朵》《茶花女》《蝴蝶夫人》《魔笛》《阿依达》《剧院魅影》《天鹅湖》《罗密欧与朱丽叶》……名剧云集,众星闪耀。有人说,仅仅是广州大剧院每一年的年度歌剧都可以让人“不辞常做岭南人”。

  如今,广州大剧院年均演出场次已达340场,并跻身“世界十大歌剧院”行列,成为与北京的国家大剧院、上海大剧院并列的中国三大国家级演艺中心之一。

  广州话剧团内的十三号剧院则是广州戏剧爱好者的胜地。已成为华南第一家“话剧专卖店”、广州文化旅游新亮点的十三号剧院,每年上演剧目近300场。如今,这里的注册会员已超过3万人。

  历来以改革、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作为城市气质的广州,这些年来,用国际化的视野,把一系列广州文化品牌向世界推广的同时,也惠及了广州的老百姓。例如,去年,广州艺术节正式更名为“广州国际戏剧节”,中外剧目22台共计演出67场,让市民大饱眼福。广州正通过塑造品牌、建造国际水准场馆、培养吸引戏剧人才,打造一座具有广州特色的“戏剧之都”。

  “长者饭堂”覆盖所有街镇

  “广州的居家养老,我最满意的就是老人大配餐,长者饭堂真是解决了我们的大麻烦!”今年70多岁的梁姨自老伴去世后与儿女同住,以前中午吃饭是个老大难,2017年起越秀区六榕街开办了长者饭堂,梁姨再也不用头痛午饭的问题了。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2日,全市已开设长者饭堂705个,覆盖全市170个街(镇)、2327个社区(村)的135.4万老年人,街道(镇)覆盖率达到100%。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卢文洁 通讯员印锐

  梁姨家住广州越秀区六榕街,2014年老伴去世后,她与儿女同住。但白天女儿上班后,午饭问题就让梁姨犯愁了:一个人去买菜做饭很花时间,菜式多了吃不完,只买一两个菜又不够营养,而老是靠吃外卖又不好。“街道办了长者饭堂就好了!一餐有肉有菜又有汤,专门针对我们老人家的口味,还经常换菜式,我吃得很开心,儿女也放心。”梁姨说,现在她除了和朋友聚餐之外,周一到周五的中午都到长者饭堂开餐。午饭按12元一餐的标准,因是60岁以上户籍老人可优惠到9元,梁姨不仅吃得好还安全,还能和街道一帮老街坊谈笑,比以前一个人吃饭好多了。

  住在三元里街机一社区的蒙素芳已77岁,老伴82岁,两人一起虽然凑起“饭搭子”,但年纪大了买菜做饭还是不方便。2017年,机一社区也办了长者饭堂,蒙素芳和老伴就都在社区吃饭。同样是12元的餐标,但两人享受财政补贴可减免到8元和5元,因此每顿饭13元就搞定,经济实惠又安全。“我觉得老人大配餐真是好,花这点钱在市场能买到什么菜?但我们能吃到两个肉菜一个素菜还有汤,经常吃不完还打包回家呢。”蒙素芳说,社区的长者饭堂还和其他居家养老项目打通,老人参加文娱活动和吃饭两不误。而且,行动不便的老人还能享受送餐上门服务。

  自2016年以来,广州市民政局就着力构建全覆盖的社会化“大配餐”服务体系,将之作为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3+X”(即3个基本服务项目:助餐配餐、医养结合、家政服务)试点的重头内容推进。

  在老人居住地就近开设“长者饭堂”是大配餐的最主要形式,老人集中到饭堂就可以吃上放心热饭菜。配餐服务有的由街道自建厨房,有的让餐饮企业集中配送,还有的依托养老机构辐射服务,形成了“中央厨房+中转配送+社区就餐、送餐、助餐”的“大配餐”服务体系。街道社区自建厨房毕竟还是少数,社会化力量参与“长者饭堂”运营最为普遍,社会力量运营的占比92%。

  为规范“大配餐”服务深入推进,广州出台实施《广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创新试点方案》《广州市开展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指引》《关于进一步提升老年人助餐配餐服务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助餐配餐服务面向全体老年人,重点保障纯老、独居、孤寡、高龄、失能老人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他们吃饭可减免费用。

  据悉,试点以来广州财政下达资金1.37亿元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重点构建全覆盖的大配餐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