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光辉

  1943年10月出生,河北石家庄人,原珠海供电局局长、党委书记。196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曾在青海省共和县工作。1980年调入珠海供电局。2003年退休。

1989年5月,段光辉在珠海供电局“安全双周活动”总结及表彰大会讲话。1989年5月,段光辉在珠海供电局“安全双周活动”总结及表彰大会讲话。

  可以说下您改革开放初期举家南迁到了珠海的工作和生活情况吗?

  答:我是1980年底离开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到珠海供电局报到是12月3日,这个我记得特别清楚。

  那一年,我已在那里的一个农机厂干了整整12个年了,最后两年还担任了副厂长。青海那地方海拔很高,接近3000公尺,生活非常困难。我夫人在那里把腿冻坏了,一到冬天腿就僵硬的走不了路。组织上照顾我们说可以回老家,我的老家在河北,她的老家在广东。

  我们夫妻一商量,觉得广东比北方暖和,对她调理身体有好处。那时候,珠海经济特区才刚刚成立不久,经济发展很快。我们觉得,电力发展前景可期,而我们又是学电力专业的,肯定有用武之地。于是就举家南下了,来到了这个滨海城市。

  刚来的时候,珠海供电局还叫作珠海市供电公司,归佛山地区供电公司管理,直到1981年1月才升格独立出来的,第一任局长是陈文英老书记。当时人可少了,全局干部29个,员工加起来才100多个。

  人员紧缺也就算了,设备和技术也相当落后,全局仅有一个110千伏变电站、两个35千伏变电站。办公场地也很简陋,两座小小的二层楼,几间平房。办公室连招待客人的杯子都没有,客人来了用热水烫烫自己的杯子,给客人倒点水喝。

  和工作环境一样艰苦的还有生活环境,我们刚来时没房住,一家人挤在马鞍山仓库一座废弃的35千伏变电站二楼小房间。直至半年后——1981年珠海供电局翠香路96号的宿舍楼建好后,生活条件才得以改善。不过比起后来很多从全国各地调来的人,他们连屋子都没有,只能临时搭个油毛毡棚,我的情况还算是很好的。

  可能你们觉得这很苦,我倒没觉得。从雪域高原来到沿海城市珠海,我们打心眼儿里觉得运气好。赶上了改革开放,领导们师傅们又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和夫人工作起来很有激情,孩子们也幸福的不得了。

  我们之前在青海半年吃不到蔬菜,挖个地窖,放一点萝卜、土豆,冬天就这么过了。孩子们在学校上学,冬天要跟着老师拿着麻袋到草滩捡牛粪,每天早上先烧牛粪,烧到教室里暖和了才开始上课。来到珠海,有海有沙滩,两个女儿觉得浪漫地像个童话世界。

1993年11月28日,段光辉(左六)参加珠海发电厂奠基典礼。1993年11月28日,段光辉(左六)参加珠海发电厂奠基典礼。

  听说当时珠海城乡配电网底子很差,“两线一地”普遍存在,建设改造几乎从零开始?

  答:我刚到珠海时,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才刚刚拉开序幕,电网建设也一样,也是刚刚起步,有很多历史欠账和现实困难等着我们去解决。

  当时配电网存在最突出的问题是:10千伏高压配电线路采用简易的“两线一地制”运行。所谓“两线一地制”供电原理, 就是杆塔上只架设两根导线,而将大地作为第三根导线而构成的输电方式。

  采用这种制式,基建时能节省约1/3的导线和15%的杆塔材料,总造价可降低10%-20%左右,这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普遍采取的一种做法。

  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是:事故跳闸率高,供电可靠性差;电压偏移,危及异步电机运转,对人畜安全威胁大;接地装置耗钢材多;干扰通讯等等。1980-1982年,珠海农村就因此发生过人身触电事故。实践证明,“两线一地制”供电方式已经很不适应珠海经济特区现代化的建设要求了。

  事实上,珠海对第一批建设起来的“两线一地制”农网进行改造,从1979年就开始了。

  我80年到珠海供电局任生技股副股长,因为新来乍到,对珠海情况不熟,又听不懂广东话。加之多年不搞专业,对高压架空配电网技术也生疏了。一报到上班,麦流芳经理就领着我全市跑线路,熟悉情况,制定改造方案和用料计划。从洪湾、南屏、广昌、湾仔、造贝,一直跑到古鹤、那洲、金鼎、翠亨、唐家淇澳。

  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省电力局和珠海市里下拨的资金,分期分批进行改造,主要项目有:将“两线一地制”高压配电线路改为“三相三线制”;将木杆换成钢筋混凝土杆,导线更换为钢芯铝绞线,小导线更换为大导线;更换高耗变压器,整治圩镇电网,改造乡村电网等。

  到1982年,珠海市区全部完成“两线一地制”高压配电线路改造工作。1985年,斗门县也完成了改造,效果十分明显,线路状况好转,电压质量改善,线损率下降,送电能力和安全可靠性有较大提高。

1994年3月29日,段光辉(前排右一)参加珠海供电局、澳门电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珠海分行三方订货签约仪式。  1994年3月29日,段光辉(前排右一)参加珠海供电局、澳门电缆有限公司、中国银行珠海分行三方订货签约仪式。

  除了“两线一地制”高压配电线路这个问题外,当时珠海电网还有什么棘手的难题吗?

  答: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电压非常低!我们知道,正常电压应该是220伏,而那时候经常就只有170-180伏左右。

  电压不够,电灯昏昏暗暗的,电视机屏幕不亮,冰箱风扇也启动不起来。以前家庭用电多是照明,电灯暗一点没多大关系。但随着边境贸易开展和口岸管理政策的宽松,港澳那边的亲人回粤探亲,可以带回电视机,电饭煲、录音机等过来,二手旧冰箱也开始进口,电压低就成了影响居民生活的突出问题。所以那时候几乎每个家庭里面都装有一个调压器,买回来的电器才能勉强运转起来。

  后来珠海抓紧改善,省委也非常重视,通过省电力局拨来了60万元,佛山局又支援了40万元,凑了100万元专项整治香洲市区配电网。

  这样,经过1982年一年改造,把香洲区的高低压配电网彻底地更新,增大了线径,系统地调整了供电范围,珠海的电压和配电能力大为改善,“电灯忽明忽暗,电器忽开忽停”逐渐成为历史。

  听说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整个广东都很缺电,珠海也是一样吗?

  答:国门一打开,经济快速发展,电力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来,到处都缺电,全国缺,广东缺,珠海更缺。珠海过去叫做“风头电尾”——刮台风第一个,电是最末尾。珠海成为经济特区后,国内外企业、商人纷纷前来投资建厂,用电量几乎以一年翻一倍的速度猛增。

  当时珠海只有一个110千伏站—翠微变电站,主变容量也不大,完全满足不了需要,缺电十分严重,三天两头就要拉闸断电。

  记得有一次日本独资的珠海珍珠乐园按计划是星期五停电,结果他们忘了,卖了几千张香港游客的门票。客人都来了,没有电。乐园的总裁就去找梁广大市长。梁市长就让我们想办法调整负荷,最终才让珍珠乐园正常开业。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缺电问题,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说白了就是多建发电厂、变电站。

  我参与建设的第一个变电站是220千伏珠海变电站。那个时候条件非常艰苦,电力物资很多都要肩挑手扛,工地上也没有像样的办公室,大家就顶着大太阳,核对图纸,安装器材。为了赶进度,大家以工地为家,加班加点毫无怨言。我记得在主变安装的关键时刻,陈局长的58岁生日就是在工地上过的。

  由于那时国内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为了确保供电质量,珠海变电站项目采用了很多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如:220千伏包铁芯变压器;整体进口了日本三菱电机生产的节能、小体积220/110/10.5千伏变压器。这台变压器的使用,还促成了保定变压器厂和日本三菱电机公司合作。

  珠海站第二台主变就是在日本加工好线圈,运回保定装铁芯,总装成变压器,再运来珠海。此外,我们还引进了德国产的110千伏主变带负荷调压开关;全国首用的英国SORLKA短线路主保护装置;ABB公司生产的110千伏免检修CT和PT;日本三菱电机公司生产的弹簧储能110千伏六氟化硫绝缘断路器等。

  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及应用,成效立现,给电力系统带来了很强的示范效应,珠海供电局自此确立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装备尽量高可靠性,运行尽量减人高效,致力追求低运行成本”电网建设思想。经过两年多的努力,1983年3月,220千伏珠海变电站顺利建成投产,这为省澳联网、向澳供电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9年1月30日,段光辉(前排右三)陪同时任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陆延昌到珠海供电局变电站现场检查指导。  1999年1月30日,段光辉(前排右三)陪同时任国家电力公司副总经理陆延昌到珠海供电局变电站现场检查指导。

  您作为粤澳联网的亲历者,期间一定有许多故事吧?

  答:和现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当时决定粤澳联网也是顺势而为。大家知道,珠海毗邻的澳门,虽然面积不大,但那时候澳门的经济要比珠海好很多,用电量也多好几倍。

  澳门三岛(澳门、氹仔、路环)是个独立小电网,靠两座燃油发电厂发电,容量不大,发电成本和电价却很高,用电高峰期供电能力捉襟见肘,噪音和污染也让当地居民不堪其扰。

  据我所知,当时广东的峰谷差值很大,晚上10时之后电力有不少富余,而澳门因为经济结构与广东不同,峰谷时段存在明显差异。从经济性角度考虑,粤澳联网对双方都有利。

  为了解决电力建设问题,当时国家出台了兴办经济特区和“吸引外资,补偿贸易”等优惠政策。由广东省政府牵头,省经委,省电力局、国家和省驻澳门外经贸机构(新华社驻澳门分社、南光公司、南粤公司)齐心合力、积极策划,动员发动澳门以何贤先生为首的一批知名工商界爱国人士、澳门银行、澳门电力公司参加,筹集资金专项借贷给省电力局,用于韶关发电厂扩建两台20万千瓦发电机组,建设220千伏韶关-广州-江门-珠海输变电工程及110千伏珠海-澳门双回路输电工程。

  发电大部分负荷供省内及珠海使用,部分负荷和晚高峰负荷给澳门使用。用对澳供电量的电费,来偿还贷款本息,这就是典型的大规模补偿贸易项目。现在回头看去,这是多么大胆和智慧的壮举啊!

  为了协商两地供电业务,我经常与澳门电力公司的同行们交流,时隔多年,当年我们谈了哪些内容,通过了哪些决议,想出了哪些措施,我已经记不得了,但当时开会的场景我却历历在目。

  我是河北人,平时大多是讲普通话,到珠海工作后会听、说很不标准的粤语。而澳门电力公司那边葡国董事长说葡萄牙语,与我们开会都要带秘书作翻译。这些秘书会粤语,普通话会听,但说不好。而我们外事处的翻译只会用英语交流,粤语大都说不好,更不会葡语。我方有的领导和技术人员的普通话地方口音很重,澳方秘书都听不懂。这时我就上场,把我方的汉语方言翻译成粤语,再由澳方秘书翻译成葡语,就非常好使了。

  除了语言不通,还有文化上的差异,也会有一些碰撞。1984年还发生了这么一桩令人尴尬不已的事情。那时粤澳刚刚联网,有天晚上,我忽然想起有事情要找澳电高层谈,也没多想就直奔到了对方家里,进门后却发现屋里宾客云集,细声一问才知道当晚是“平安夜”,相当于我们农历的大年三十。虽然对方热情招待了我,我还是深感冒昧,事后专门打电话致歉。

  珠澳联网,为我们打开了对外交流第一扇窗。除了先进的设备技术、成熟的管理经验让令人大开眼界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观念上带来的冲击。比如营销服务,当我们内地这边还被人称作“电老虎”之时,在澳门那边“以客为尊”“顾客就是上帝”这些理念早已融入人家的骨髓里去了。

  这一点,从陈文英局长第一次带我们去参观澳门电力公司的供电服务大厅时,从他们对客户的业务安排、环境设罝和言行举止,我就深有感触。

  听说珠澳联网第二期工程之一的南屏变电站,是全国首座采用国产220千伏综合自动化的变电站,当时拿下这个项目肯定不容易吧?

  答:建设220千伏南屏变电站,我们是在有关专家争论不休,没有实践验证,电力部领导没有批准并指示慎重使用、暂不推广的情况下,首次将综合自动化使用在220千伏重要变电站。这不仅是第一次吃螃蟹,当时这个螃蟹都还没有成熟呐。

  其实,微机保护装置已经多处使用很成熟了,实时监控系统也比较成熟了。但变电站信息管理系统还只有平台没有需求逻辑和数据,正需要一个真实的需求使用环境才能完成开发。

  我们和北京四方公司杨奇逊院士的研发团队合作,把工作票、操作票、设备仪表巡检、巡视记录、站长值长工作指令及实施后果等,都用微机来进行,共同开发和反复试验调试,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个“啃骨头、吃螃蟹”任务。

  这个变电站是1997年6月3日投运的,赶在香港回归前夕。6月16日,电力部陆延昌副部长到珠海供电局检查“迎香港回归,保安全供电”工作,我们就带陆部长视察了南屏站现场。

  陆部长对这个技术很敏感,很重视,了解的很仔细。虽然当时没有下结论,只是指示我们要继续完善,要经得起时间考验。但后来不久,陆部长就代表电力部号召“220/500千伏变电站都要大力采用和推广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至此我们才放下心来,这个螃蟹是吃对了。

  后来到珠海参观220千伏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设计、施工、运行单位非常多,这对我们特区电力人敢闯、敢试、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进取精神也是一种肯定和鼓励。

1996年12月2日,段光辉(左三)陪同外宾参观珠海发电厂。1996年12月2日,段光辉(左三)陪同外宾参观珠海发电厂。

  听说当年珠海电厂的选址可是一波三折,您为了找到理想的地址费了很多心思,是吗?

  答:兴建发电厂是势在必行的事情,因为当时珠海所在的电力都是黄埔、沙角、韶关发电厂通过220千伏线路输送过来的,自己没有发电厂,这在战略上十分被动。

  从长远考虑,珠江口西岸如果不选点建发电厂,珠海、江门等整个粤西的发展都很受限。当时我作为珠海电力工业局局长,一定要想方设法为珠海去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最初的想法并不是建大型燃煤发电厂,而是小火电厂。那么电厂建在哪呢?我们去了横琴选址,横琴没有码头,不理想。又去淇澳岛,那里可以建小码头,不错。于是,我们决定在那建厂。

  等我们把厂区设计都基本弄好了,不料,时任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去美国转了一圈后,回来就要求我们停工。为什么?他说这个电厂离市中心太近了,珠海特区应当是个很干净的现代化海滨城市,你在家门口搞一个烟囱,这个不行,不能为了搞电厂把特区环境给搞没了。

  我不死心,把视线投往市区周边。珠海有海岛有海军,我多方打听,并在海图上发现,距离珠海市区50公里的高栏港铁炉湾,岸边水深有5米,再往前大概走两公里不到,水深有10米。这地方可以建大码头!我高兴得要命,立即去市里找梁广大书记。

  我指着海图说:“梁书记,把这个地方给我们建电厂。”梁书记也正在琢磨珠海市发展的事,我的发现与他搜寻资料得到的结论不谋而合。后来,经过50多个专家的科学论证,这里可建1万至25万吨级码头泊位100多个,真是一个天赐的深水良港。

  找到可以建大码头的地方,我们抛掉了建小火电厂的想法,决定改建大型燃煤发电厂,市政府在那划一片面积115万平方米的地块给我们做厂区。

  经过一系列的筹划,1996年11月,珠海电厂正式开工建设,工程采用国际先进的设计、供货和建设总承包的方式进行,由日本三菱集团总承包。首期工程投资99.8亿元,兴建是2台66万千瓦燃煤机组,先后于2000年和2001年投入商业运行。

  珠海发电厂的竣工投产,大大改善了整个珠江口以西的珠海、中山、江门一带的电源问题,推动粤西南电网的快速发展,珠海以500千伏为龙头、220千伏为骨干的电网布局全面铺开,为珠海经济社会长远、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能源基础。

(来源:广东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