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礼强

  1945年1月出生,广西合浦人,原茂名供电局局长兼党委书记。1968年广东工学院毕业,先后在茂名热电厂、茂名供电公司工作。2005年退休。

70年代,蒋礼强进行10千伏线路高空解口。70年代,蒋礼强进行10千伏线路高空解口。

  “文革”结束到改革开放,给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答:1978年开启的改革开放,确实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对于电力系统也是如此。

  举个例子,设备检修,以前是基本按照部颁规程要求或设备厂家要求的检修周期、检修项目,进行设备的大、中、小修的。到了“文革”期间,定期检修基本不能实施,设备无缺陷无损坏就不修,一旦有问题,进行的临时检修也多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状况,一直到“文革”结束后,直到改革开放,才得以扭转,到期必修、修必修好的定期检修制度逐步恢复。

  世上很多东西,破坏容易,重建很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企业规章制度无论是整顿恢复,还是重新建立,都需要时间。

  就拿茂名第一个110千伏变电站——文冲口变电站来讲吧,仍然采用边设计、边施工、边生产的方法。我是技术员,建设这么一个站,事前没有设计图纸、没有施工方案,也没有人来教我、来催我要做什么,完全是靠自已一个人去想、去问、去干。

  1976年投产后,也没有现场运行规程。我打听到江门供电公司搞个这个东西,就找到我的老同学——在江门供电公司工作的陈刚,向他学习,边干边学、边学边干,摸索清楚思路,撰写出文冲口变电站的现场运行规程,相当不易。以后每投运一个变电站都编写现场运行规程。

  企业规章制度的恢复与重建,需要一定的技术力量。那时茂名供电公司的大中专生寥寥可数。我大学读的是广东工学院,专业是发电厂电力网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毕业进了企业当了技术员,而又有那么几年变电站工作经历,便成了“专家”了,“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嘛。

  1978年,领导便安排我去给工人们上课了,要讲电工基础、变电站控制回路、保护原理等等知识。当时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教材,我手头上总共就这么几本。

  一本是在茂名发电厂的图书馆翻到中专教材《电力系统》,一本是在一个工友那里借来的广州供电公司编的《变电运行检修规程》。

  还有一本是在多次去新华书店才终于买到的《电力设计手册》。靠着仅有的几本书,再凭个人实践经验,我尽量能教多点就算多点了,至于教学效果,只能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了。

  不过在我印象中,大家学习技术还是很重视,也很有热情。比如当时跟过我学习的陈玉辉,比较敬业和勤奋,后来成了茂名第一座220千伏变电站——河东变电站的第一任站长,再后来也成为了信宜局局长,参与过茂名大大小小变电站的投运工作。

  还有一位叫曾志明的检修班班长,把一本10千伏的开关说明书当成了宝贝,收得紧紧的,不舍得拿出来给人看,就这事他曾经还被人笑话过,但后来他就成为了检修的专家,对作业现场的方方面面都很熟练。

70年代,石菉变电站预试完工,蒋礼强(右二)与工友合影。70年代,石菉变电站预试完工,蒋礼强(右二)与工友合影。

  改革开放后,当时安全生产的一些情况是什么样呢?

  答:上世纪80年代以前,职工的安全观念比较淡薄、自我保护意识较差、技术水平也相对薄弱。

  之后,我们局领导高度重视安全教育工作,每年拨出一定经费用于安全教育,订出制度,对新入职工作的人员搞三级安全教育,对在职生产人员的培训搞岗位练兵,选派有关人员到厂家进行培训,或请厂家技术人员来局里举办技术学习班,还对技术人员进行再教育。

  我们茂名供电局的安全运行也遭遇过挺头疼的事。例如1984年4月建成的220千伏河东变电站,刚刚投产才两个月,就遭遇强台风袭击,站里一相避雷器击穿短路,然后主变跳闸、全站停电。

  到了1985年2月,又遭受龙卷风和冰雹袭击,220千伏旁路母线的支柱瓷瓶与硬母线联接处被切断,硬母线跌落而形成短路,主变差动保护动作跳闸,又一次全站停电。

  经过这两次事件,我们当时组织人力物力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供电企业进行全面整顿,对变电、运行、检修、调度、试验等等规程进行重新修编。随着这些制度的落实,不安全的局面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1985年,我们茂名供电局还创出三个一百天无事故的记录,这可是当年全系统唯一创造了三个百日无事故记录的单位,受到了省电力局的嘉奖。

  1986年6月,河东站的1号主变“轻瓦斯、重瓦斯”及差动保护同时动作,三侧开关跳闸,造成主变线圈烧坏。当时,茂名市区以及电白、吴川、信宜等地出现大面积停电。

  虽然说事故是因为主变本身结构设计不合理以及绝缘材料存在缺陷导致的,但也反映出当时的安全基础确实还很不扎实。我觉得自己作为主管生产的副局长,对预防事故发生的意识还想得不够远。

  1988年起,我们就重新制订以行政正职为第一安全责任人的各级领导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逐步制订出诸如《调度规程》《两票实施细则补充规定》《茂名电力局安全生产奖罚规定》等30多种规程、规定和制度。

  直到1998年,我们开展安全性评价工作,对各项规程等再次进行了修编,建立图纸、台帐、设备规范等一批档案资料,才使安全管理逐步走向正规、走向科学。

70年代,石菉变电站预试完工,蒋礼强(右二)与工友合影。70年代,石菉变电站预试完工,蒋礼强(右二)与工友合影。

  茂名在90年代兴建了哪些大型项目?

  答:90年代里我们确实是兴建了不少输变电工程。我记得的有:1990年底220千伏恩河线建成投运,茂湛系统与省网从此由单联转为双联。

  1996年起,茂名先后建成220千伏榭平岭、泥乔、金山、天泰变电站,逐步将220千伏电网从市区覆盖到全市四县(市),建立茂名地区220千伏主网架并且成环,解决四县(市)电网的主电源和第二回110千伏电源。

  1999年6月,500千伏江茂输变电工程建成投运,茂名地区电网结构得到进一步加强,成为了粤西地区电网枢纽中心,成为广东省500千伏网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茂名电网与省网联系有2回220千伏线路和1回500千伏线路,与拥有120万千瓦装机容量的湛江电网联络有4回220千伏线路,可以说这个时候茂名电网已经十分可靠了。

  能给我们讲一下茂名农村用电的改善,是怎么一步步发展过来的?

  答:关于农村用电,我觉得要从两方面来讲:一方面是农村用电管理体制,一方面是农村电网改造。以前,茂名市农村的用电管理工作是相对混乱的。

  我对此印象很深。1987年,全市只有40%的镇成立供电所,这些镇供电所各归各管,没有统一的上级主管部门,没有统一的规章管理制度。另外60%的镇连管电机构都没有,农民办理用电手续和交纳电费要到县城电力部门办,费时费力费神。

  由于体制和管理上存在问题,当地镇政府没有按“以电养电”的原则管理,下达了各种费用指标,供电所负担很重。

  另外,农村电工大部分都未经培训就上岗,部分农村电工只管收电费,不管用电安全工作。村一级多数是私人承包管电、标包管电等做法。我们调查发现,他们有的在承包后就外出做工或做生意,许多时候是估收电量,乱收电费,承包者的工资费用,全部摊在用户身上。

  当时的线损率高到令人吃惊的地步。10千伏线路线损超过30%,低压线损超过50%,农村平均到户电价曾高达1.7元/千瓦时,比省网基本电价都要高出几倍。有一次,我在《南方日报》上看“电费贵如油”的标题大字,心里很不是个滋味。

  从那时开始,茂名市加快了农电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目标是“一条线管到底”,但不搞“一刀切”,各县区根据各地实际来推进。为此,我们跑上跑下反复做工作,磨嘴皮子,积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

  1987年后,茂名市各镇供电所相继成立,大部分镇供电所归属供电局管理。但由于经济利益的问题,一些镇不愿意交接,最后只好实行“趸售”。

  直到1999年全省开展“两改一同价”,省政府下达指令性要求,茂名市才实现103个镇全部由供电局管理,销售、抄表、收费、服务直接到户。同时取消村电管站,取消层层趸售体制和私人承包的做法,实行“三公开”,即电价公开、线变损电量公开、到户电量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70年代,石菉变电站预试完工,蒋礼强(右二)与工友合影。70年代,石菉变电站预试完工,蒋礼强(右二)与工友合影。

  农电管理体制经过这么多年才逐步理顺,那在农网改造方面有遇到什么困难?

  答:茂名市是一个经济较落后的地区,以往农村的10千伏配电网布局很不合理,线路残旧,事故多,安全供用电不保证,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动农村电网改造工作,困难很多,最主要是没钱。1994年以前,农网改造资金来源主要靠“三个一点”的办法筹集,即供电部门补助一点、地方政府解决一点、群众集资一点。

  但通过这种办法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每年只能筹集到100多万元,对于农村电网整改需要的资金来讲,无疑是杯水车薪。

  1994年,在茂名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始运用农电优惠政策来筹集资金,全面整改高低压电网,做到合理布局和统一高标准整改。

  1995-1998年间,茂名电力局农电分局共筹集资金2526.8万元,对市郊10千伏线路配网进行整改,没向群众收取一分钱。再组织群众集资2488万元,分局补助1000.5万元,对辖下11个镇607条自然村进行低压网整改,又大大提高安全可靠性,降低损耗,到户电价也随着下降,到1998年农村的平均到户电价已下降到1.23元/千瓦时,一年就能为群众节约电费支出660万元。

  从1999年2月起,广东省吹响了“两改一同价”工作的进军号,农网改造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贷款。机会难得,我们立即组织动员农电分局全体员工投入到这项惠农工程中去。

  至2000年,投入2.94亿元,完成了第一批农网改造计划,电压质量、供电可靠性大大提高,线损率降到12%以下、农村住宅电价每千瓦时降到1元以下,受益农户51.1万户。

  其中直供农电部分——茂名市郊及高州的分界、根子镇和电白的羊角、南海镇等,在全省率先实行城乡住宅用电同网同价,到户电价为0.684元/千瓦时。

  仅此一项,一年可为群众节约电费支出800多万元,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至此,困扰我们多年的农电问题有了根本性的改观,面貌焕然一新。

  2002年2月,我退出茂名供电局领导班子,上调到省广电集团去,成为总经理顾问组的一员。顾问组包括郭如觉、陈金荣、张玉梅、苏棣芳、黄壮胜和我,主要负责全省的农电调研工作。

  这一干又是三年,走访了全省大半的地市、县区。结合国家政策和广东实际,顾问组就如何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加快农电发展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并写成调查报告供上层作决策参考。2004年8月,广东50个代管县供电企业改为直管工作全面启动。

  (来源:广东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