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微改造,居民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到底该听谁的?

  街道办反映的老问题,多年悬而未决,基层说话管用吗?

  小小一个街道办,要管辖数十平方公里,巡查基本靠走,能管得过来吗?

  既要搞社会治理,又要抓经济发展,还要搞城市建设,基层这个“小宇宙”靠什么力量来穿透?

  这些问题,既是黄埔区基层治理中的鲜活案例,也凝聚了中国市域基层治理的共性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加快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在广州市黄埔区,伴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入开展,一项基层治理改革正试图解决基层矛盾“听不见、看不透、管不着”的问题,这项改革就是“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专项工作。

  老百姓的烦恼,真的被听见了吗?

  “路面怎么又积水了?进出都要淌水,这种日子什么时候才是头?”

  每逢大雨,位于黄埔区联和街道的天鹿南路就会产生积水。这条道路已经建成十几年,因为排水系统的标准低,有时赶上暴雨,积水直接没过膝盖,给附近居民出行带来极大不便。

  “这种老大难问题,街道给不给管?”“拖了好多年的问题,为啥不给解决?”类似的抱怨,在社区居民之间流传着。

  “我们不是没想过解决,但有心无力,因为工程量大,以社区和街道的财力物力人力根本处理不好。”说起这事,联和社区党委副书记周伟礼也犯愁。

  要彻底根治天鹿南路的积水问题,就必须对这条全长约5.3公里的市政主干道实施系统性升级改造,其中包括道路、交通、排水工程等。 年初,街道初步算过一笔账,整个工程需要大量资金,这么大的盘子,街道办无法撬动,只能请求上一级职能部门想办法。

  “报告打上去,需要讨论、评估、协调多个部门,时间长了,老百姓抱怨甚至投诉、上访都是难免的。”周伟礼说。

  位于广州市东部的黄埔区,是一个衔山接水、人口稠密的城区。区内既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遗迹“南海神庙”,又有最先进的生物医药、区块链、5G等产业布局。在这样一个新旧并存的城区,希望和烦恼充斥着人们每天的生活。

  黄埔区南岗街黄埔电厂社区是一个上世纪80年代建成的老小区,环境老旧、设施落后。2019年下半年,南岗街着手对该小区进行“微改造”,目的是提升小区人居环境——这本来是为民服务的好事、实事,结果却引起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尽管前期已经多次收集居民对于“微改造”的意见,但在实施过程中,争吵声一直没有停下来。有的楼栋想安装挡雨窗,有的楼栋却不同意;低层居民希望一楼硬底化,高层住户却明确反对……意见太多,实在不知该听谁的。

  老百姓的烦恼,有的是“心里苦、说不出”,有的是“说得出、没办法”。百姓诉求多元,有时不知道该听谁的;基层力量有限,反应慢了回应迟了,难免灰心丧气。老百姓的需求和心声,容易变成“沉没的声音”,这也是基层治理现实困境的缩影。

  如何更贴近基层百姓,倾听“沉没的声音”,分析基层情况,解决实实在在的烦恼,成为破解基层治理难题的关键。

  千条线一根针,基层治理如何更有力?

  基层看见了却管不好,部门有能力却没看到——这是基层治理中常见的“病灶”。

  基层连着千条线,要“缝合”基层的难题,就要把每条线背后连着的职能部门力量,都穿进基层的“针眼”里。

  今年,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黄埔区在全区推行“党建+治理”改革,给黄埔的基层干部送来了“穿针引线”的“新抓手”。

  这个“新抓手”就是“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其核心是贯穿“区-街镇-社区网格”的信息指挥平台。

  “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就像一个基层治理的神经系统。老百姓和社区网格员是神经末梢,一旦“神经末梢”产生“难题痛感”,就上传到街镇进行研判;街镇对症下药,能在街道解决的,就地解决,不能解决的,转交给相关部门协调解决;各个单位必须尊重街镇作出的处理意见,接单后不拒绝、不解释;确实涉及多部门的复杂疑难问题,由区级指挥中心介入解决;区级指挥中心由区委办管理,强化统筹协调力度。

  联和街成为“有呼必应”的试点,天鹿南路久拖不决的排水设施改造工程推进大大加快。由区住房城乡建设局牵头,多个部门对天鹿南路的排水设施问题联合研判,作出了彻底改造、根治设施病害的决策。目前,天鹿南路排水系统改造工程已全面启动。

  “有呼必应”是怎么做到让基层治理更有力的?周伟礼打开“有呼必应”后台,街道“派单”情况和部门“接单”情况一目了然。该系统设置了24小时“接单”时限,如果部门不在规定时间内接单处理,将被系统自动扣分。事项办结后,由基层网格员现场复核、打分,如果被打出“满意”以下的考评,部门也会被自动扣分。“有呼必应”呼叫事项一事一考,与部门年终绩效考核相挂钩。

  “这就形成了一个倒逼机制,以前基层找部门,找错门和久拖不决的问题难以避免,有了‘有呼必应’这把‘尚方宝剑’,基层治理能力大大提高。” 联和街人大工委主任黄丽萍评价道。

  为了验证是不是真的“有呼必应”,周伟礼还做了一个实验。“村里的路灯坏了,我一个个去数,看哪个灯没亮。” 周伟礼说,把这些情况通过平台报送上去,第二天区里就派人来修,“到了晚上,我去看,都亮了。这个平台真的是为老百姓实实在在解决问题。”

  在南岗街,黄埔电厂社区居民围绕“微改造”的争吵也平息下来。在接到“有呼必应”的指令后,街道城管科微改造项目负责人谌海军马上组织代建单位、监理单位、施工方、设计师召开工作协调会,讨论居民提出的意见。对有争议的微改造项目,同意的楼栋就安装,有人反对的就不安装,因地制宜、多管齐下、有序推进。

  “把问题解决在现场”“五根手指攥成一个拳头”“说话管用了,基层力量强了”,这是“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系统平台上线以来,基层干部最大的感受。

  都5G时代了,基层治理还靠“走街串巷”?

  俗话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在黄埔,每个街道办主任面对的基层治理现实也是“各有各的难”。

  “萝岗街辖内既有全球最先进的8.5 代OLED生产线项目,又有十多平方公里的林地、水库,一个街道的面积相当于一个市中心城区。街道办事处只有24个公务员编制和27个事业编制。”萝岗街党工委书记王章军面对的就是这样的“魔幻现实”。

  就拿巡河这件事来说。萝岗街河长办只有3位工作人员,负责辖区内4条河流、20多个社区、几百家企业以及大量城中村‌‌排水户的巡查工作。

  “靠人巡河是土办法,4条河流总长12公里,巡查一遍,大概需要两天时间,效率太低,而且有时候容易有视觉盲区,隐蔽排污点难以发现。”萝岗街城市管理办公室主任陈旭球也颇感无奈。

  运用先进技术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成为穿透基层“魔幻现实”的利剑。黄埔区在推进“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专项工作的过程中,大力鼓励基层创新。

  面对地域广阔、人口多元的治理难题,萝岗街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无人机应用到“智汇街区”系统中来。无人机替代人力巡查,用AI进行图斑智能比对,管理人员能在后台轻松识别区域内的违法、违法偷排等行为。

  如今,“无人机巡河”逐步取代了“走街串巷”。“原来巡河至少要两天,现在用无人机巡河了,只需要两个半小时就可以。”陈旭球说。

  运用智慧管理手段,基层治理的触角不仅更贴近一线,也更贴近人心了。

  今年3月,联和街率先在全区开通微信公众号“有呼必应微服务”,辖内居民和企业员工可以通过“微呼应”反映诉求。

  11月25日,在联和街,记者做了一个实验:13点25分,通过微呼应平台报告位于科学城总站公交站门口的路面破损情况;两个半小时后,当记者再次来到现场时,市政人员已经在铺设新地砖。

  “当接到有关对市政设施损坏的投诉和反馈时,我们首先安排网格员到现场核实,随后就跟打‘滴滴’一样,我们在‘智慧市政’系统上呼叫派单,相应片区的修复单位就会收到这个单。”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市政管理处负责人说。

  最前沿的区块链技术,也被应用到“有呼必应”平台上。如今,社区网格员采集到的基层动态信息,一旦录入“有呼必应”平台,这条信息就会同步写入公安、城管、建设、人口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平台,大大增强了信息的共享——这是利用了区块链分散存储的特性,打通了部门之间的信息壁垒。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完善群众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制度化渠道,把更多资源下沉到基层,更好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现代会的进程中,先进技术的应用无疑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5G产业、区块链企业扎堆的黄埔区,先进技术在基层治理中的示范效应正在迅速放大。

  基层治理的“多重宇宙”,靠什么贯穿破解?

  基层不止一层,经济发展、政府服务、社会治理……在黄埔,几乎每一个街镇都面临着类似“多重宇宙”式的治理局面。

  联和街辖内的广州科学城,是广州市打造IAB产业的高地。辖内有12000多家企业,涵盖了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等前沿产业领域。让基层治理贯穿经济发展、政府服务、社会治理的“多重现实”,联和街抓住了“党建+”这个利器,构建了街道“大党工委”。

  “联和街大党工委”以街道党工委为中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辖区企业党组织共同参与,建立党建联席会议制度,下辖108个非公党组织,服务9000多家企业。“大党工委”由街党工委书记兼任科学城园区党委书记,实行一岗双责。

  汇专科技集团是联和街辖区的一家企业,今年上半年,受到行业周期性以及外部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公司3C行业订单同比下降了30%左右。

  联合街了解到这一情况,当天就通过“令行禁止、有呼必应”系统平台呼叫区职能部门。

  “没想到第二天区贸促会就找上门来了,速度确实有点太快了。”汇专科技集团董事会秘书蔡丹说,“他们来了不光是收集问题,还把一些政策给我们送上门。”

  “大党工委制度是区域党建理论的一次创新实践,为街道各驻点单位提供了一种横向联系。有了这个制度,就可以把各单位的党工委书记都请到一个桌上,群策群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 联和街组织办负责人徐茂杰说。

  党的“血液”不仅要在“主动脉”中流淌,更要流进毛细血管,在基层治理、精细治理上充分传输红色“养分”。

  基层不牢,地动山摇,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黄埔区“令行禁止、有呼必应”专项工作,以网格化平台为基础,以智慧服务为手段,以党建为核心引领,实现“民有所呼、党政必应,街镇有呼、部门必应,企业有呼、服务必应,党有呼唤、全民响应”。

  “基层工作的形态正在发生深刻转变,基层治理现代化必须瞄准痛点。”黄埔区委副书记李雪枝说,“有呼必应”体现的是党委政府对基层呼声的回应,通过“党建+科技”,推进基层治理在更广泛的面上产生效果。“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将基层治理的“点线面”贯穿起来,最基础的力量还是贴近群众、贴近基层,发动群众自治,让群众自己找问题、找堵点。

  今年以来,黄埔区通过“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平台流转了约20万宗各类基层社会治理事件,事件办结率、满意率均超过99%。

  探索基层治理现代化的路径,黄埔区“有呼必应”迈出了坚实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