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60名昔日曾参演《东方红》的少先队员在中山纪念堂聚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张敏楠 摄  昨日,60名昔日曾参演《东方红》的少先队员在中山纪念堂聚首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振天 张敏楠 摄

  1965年7月,由周恩来总理领导创作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中山纪念堂公演,轰动广州,声势空前。当时,广州有180名少先队员也参加了演出,在经典中留下了自己的身影。时隔56载,10月8日,在中山纪念堂即将迎来建成90周年之际,其中的60名“老少先队员”首次在纪念堂重逢,回忆当年往事,再现《东方红》演出的情景。

  参演经典:180名小学生“兼职”演员

  1964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诞生,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1965年5月,以北京版的《东方红》为蓝本,广东成立了广东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指挥部,开始排演。1965年7月1日起,《东方红》剧目在中山纪念堂正式公演。

  当年参演的部分小演员是来自广州市丰宁一小、杨仁里小学、十六甫东四巷小学的180名少先队员。李巧光当时在十六甫东四巷小学读五年级,成为小演员之一。她向记者回忆,一开始,《东方红》剧组从三个学校各抽调20名学生,年纪最小的才上二年级,最大的上五年级,三校小演员共同演出;后来,为了不影响同学们的学业,就改为每个学校抽调60名学生,三校小演员轮流参演。

  来自广州市丰宁一小的佘维杰和弟弟一起被选中,他对当年的“选拔”过程记忆犹新:“有一天老师让同学们到操场按身高排队,男同学一排,女同学一排,我排在队伍第一个,我弟排在队伍末尾,结果我俩都被选上了。”

  当年在杨仁里小学就读五年级的靳良政也是《东方红》小演员的一员。他回忆,一次音乐课上,老师让同学们逐个站起来唱歌,“当时我也不紧张,唱了两首歌,一首是《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另一首是《一代一代往下传》。之后没多久就宣布选中了我,班里同时被选中的有五六个同学”。

  如今的中山纪念堂历史陈列馆,是当年小演员们的休息场所。这座墙体由红砖砌成的小楼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小红楼”。李巧光回忆:“因为我们参演的是《东方红》最后一幕,所以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小红楼里等待。大家就利用这段时间做作业,温功课,还可以下棋、做小游戏,但不可以喧闹走动。”

航拍中山纪念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摄航拍中山纪念堂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怿韬 摄

  声势空前:“周总理来看我们演出了”

  当时,《东方红》的公演在广州城里取得了轰动效应,曾一票难求。据统计,历时11个月,《东方红》在穗共公演200场,观众达85万人次之多。周恩来、陈毅、陶铸、陈郁等领导,以及当年来广州参观访问的不少外宾及港澳同胞都观看了演出。

  回忆起周总理来看演出的那一场,佘维杰至今心潮澎湃。“周总理要来看我们演出的消息是严格保密的,之前演员们都不知道。演出开始后,当我们准备上场时,老师才告诉我们这个消息。”演出结束后,兄弟俩马上回家告诉家人:“今天周总理来看我们演出了!”

  在物质并不充足的年代,每次演出结束后,小演员们每人都可以领取一份夜宵,那是一袋由羊城面包厂出品的包点。“我们拿回家后都不舍得吃,就留到第二天早上一家人作早餐吃。”佘维杰说。

  再度聚首:登上舞台重现演出情景

  10月8日,“老少先队员”站在中山纪念堂内的舞台前,仿佛回到了50多年前的演出现场。大家迫不及待地登上舞台重现当年参加《东方红》演出时的情景。舞台上,每个人很快找到各自在队伍中的站立位置。一位“吹号手”如是描述当年的出场情景:“准备出场,咚咚咚咚我一共跑12步,然后转身面向观众,做出吹号的姿态,只需要做动作,当时的号声是从舞台下面的乐池发出来的。”

  和现在不同的是,当时的中山纪念堂平时并不对外开放,所以出演《东方红》时,很多小演员都是第一次来到这里。“第一次看到这个建筑,我们都惊叹,觉得它真高大、真雄伟。”佘维杰回忆说。

  寒来暑往,中山纪念堂陪伴了许多“老广”成长,在几代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