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中,黄埔区文物调查人员根据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的茶岭遗址和陂头岭遗址考古成果报告,到现存遗址现场进行复核,形成普查资料,并组织专家论证,拟将这两处遗址纳入本次普查新发现的不可移动文物线索。

  茶岭遗址和陂头岭遗址考古发掘领队、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强禄介绍,茶岭遗址是2017-2018年配合中新广州知识城创新大道(原名狮龙大道)进行考古发掘时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早商时期遗址,发现了数量众多、分布密集的距今约4500-3600年的墓葬、灰坑、窖穴、柱洞等遗迹,出土大量的陶、石、玉器及人工栽培的碳化稻遗存等。茶岭遗址文化内涵以珠三角本地特征为主,又兼具粤北石峡文化和粤东虎头埔文化的因素,茶岭遗址是目前珠三角地区为数不多的考古发现遗迹数量多、现象复杂、遗物丰富的先秦遗址之一。陂头岭遗址是2016年至2021年配合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九龙湖)项目建设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时确认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的遗址,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主要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商之际和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南越国时期这两个阶段的文化遗存。陂头岭第一期遗存包括窖穴、灰坑、柱洞等遗迹,数量众多,几乎遍布陂头岭现存区域,尤以中南部分布最为密集,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灰坑、窖穴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堆积最丰富的史前遗址,其中H4深达5.8米,是岭南地区目前所发现深度最深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窖穴,由此可见当时陂头岭先民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物产与储备的丰富程度。陂头岭第二期遗存揭露出的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早期的墓地,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封土保存最为完整的同时期墓地,原墓地范围应超过30000平方米,其中雄踞陂头岭北部山顶的M30,是目前所知岭南地区封土保存最为完整、封土保存规模最大的战国晚期至南越国早期的墓葬。

  茶岭遗址和陂头岭遗址的这些考古发现为探询岭南早期文明进程、构建珠江三角洲早期历史发展脉络、诠释“何以广州”等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鲜明的实证资料,也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广州东北区域史前至西汉早期蕴藏丰富的地下文物资源以及由此揭示的其在粤港澳大湾区历史地位的认识。

  黄埔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有关工作人员透露,日前经黄埔区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决定将上述两处遗址纳入本次普查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线索,并实施“线索”的预先保护机制,在完成文物认定程序前不得迁移、拆除和破坏。同时,将加快完成陂头遗址本体保护和遗址标识工程,具体包括场地清理、本体病害治理及科学回填、遗存原状模拟展示及遗址标识展示等,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张强禄谈到,黄埔区主动茶岭遗址和陂头岭遗址两处古遗址予以原址保护,并在“四普”期间将其纳入到不可移动文物名录中进行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是新时代“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工作要求的具体实践。

123黄埔区陂头岭遗址
黄埔区茶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