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燃料电池的“芯片”,膜电极长期被国外企业所垄断,国内燃料电池电堆生产厂家不得不高价购买膜电极,以致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这一不利状况将被改变。

  背景:氢能发展催生产业需求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定汽车消费,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政策,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3月26日,最新发布的《财政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科技部 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财建〔2019〕138号)明确“地方应完善政策,过渡期后不再对新能源汽车(新能源公交车和燃料电池汽车除外)给予购置补贴,转为用于支持充电(加氢)基础设施“短板”建设和配套运营服务等方面”。

  显而易见,氢能源产业及至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正迎来高速发展的时期。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委员会主席万钢则表示,燃料电池汽车需重点突破膜电极、空压机和储氢罐的产业化。

  国鸿氢能等国内燃料电池生产企业也表示,膜电极国产化将有利于燃料电池成本的下降和供货稳定,对于氢燃料电池汽车实现商业化有重要作用。

  启航:膜电极成本或可降低30%

  今天(3月27日)上午,鸿基创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基创能)在广州市黄埔区举行“情系黄埔 氢芯中国”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竣工活动,发布了鸿基创能HyKey1.0产品,对外宣布燃料电池膜电极实现国产化。

  鸿基创能科技董事、首席技术官叶思宇表示,鸿基创能致力于燃料电池膜电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膜电极作为燃料电池的“芯片”,其质量决定了燃料电池的性能和寿命,鸿基创能拥有持续不断的研发创新能力,建立了累计交付量超过10万平方米的国内首条质子交换膜的生产线。预估鸿基创能初始年产值可达6亿元至10亿元,第一期工程CCM和膜电极年设计产能为30万平米。

  山西美锦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资本运营部总经理、鸿基创能董事长姚锦丽则表示,膜电极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组件,是燃料电池动力是燃料电池动力的根本来源,其成本占据燃料电池电堆的70%,占据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35%,但膜电极技术自主化和产业化,一直是制约我国氢能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鸿基创能发布的HyKey1.0产品,其性能寿命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成本有望比当前主流膜电极降低30%以上,可对我国氢能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保驾护航。

  据介绍,鸿基创能采用世界先进的催化剂涂层质子膜(CCM)连续化自动生产技术,由于采用双面直涂技术,其产能、效率、一致性以及产品质量相比传统的热压转印及喷涂将有极大提高。同时鸿基创能自主研发出第一条全自动化MEA封装生产线,生产与国际领先水平同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用燃料电池膜电极,打破了国外企业对该行业的技术垄断。

  影响:引领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

  QYResearch曾发表报告表示,2016年全球膜电极组建产量为341兆瓦,2016年的膜电极组件的平均价格约为618美元/千瓦。膜电极的主要制造商是杜邦、巴拉德等,且正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这一市场。今年2月,苏州擎动科技有限公司也宣布投产了膜电极生产线。

  此次鸿基创能膜电极产业化项目竣工也是广州市黄埔区建设氢能源创新中心的内容之一,黄埔区政府、广州开发区管委会与广州氢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鸿基创能、雄川氢能科技(广州)有限责任公司将共同打造黄埔区的氢能源创新中心及院士工作站,积极参与黄埔区国家新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以打造一流的新能源示范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