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会上瘾?市场数据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近两年来,中国的健身产业再次迎来增长提速。据招商证券最新研报,2016年全国健身俱乐部增长20.8%至4425家,会员数量增长21.3%至663.38万人。当40~50岁的时髦大叔都在饭桌上谈论脂肪含量与马甲线时,说明市场已经变得些微发烫。

  除了传统健身房,也衍生出了各类新模式。

  “办健身卡的人分三类。A类是会去健身并且会请私人教练的人,B类是办完年卡很少去健身的人,C类是办完卡不健身也要去洗澡的人。除了最后一类,前面两类都是能让健身房赚钱的‘金主’。”

  “零健身”创始人狄龙生向第一财经记者这样描述他所了解的客户群。正是看准前面两类客户群的市场,曾在大型连锁健身房当私人教练的他,一头冲进了这个私教服务领域,于2015年5月在上海开出了健身工作室。

  而时尚类微信公众号“私席Seaty”创始人王蓓在创办健身打卡群的时候,只是凭借对于健身的兴趣爱好,就走上了创业之路。

  “私席”早期主要以健身打卡、互相监督为主,但随着粉丝数量不断累积,开始发展了好几条不同的产业链,包括护肤品牌、服装品牌以及即将上线的珍珠饰品等。

以健身作为生活方式的风潮正盛,越来越多人愿意为私教训练、专业器材甚至周边服务付出高昂费用。以健身作为生活方式的风潮正盛,越来越多人愿意为私教训练、专业器材甚至周边服务付出高昂费用。

  5年开30家门店营收有望过亿

  和一般的大型连锁健身房不同,狄龙生在上海的健身工作室采取的是完全预约制,只提供1对1的私教课程,没有年卡的门槛,但并不适合不打算请私教的健身人群。

  1对1的私教服务是狄龙生看中的细分领域。据他了解,在年卡制的大型健身房里,私人教练的收入由销售、课时费和底薪组成,其中销售占比最高。因此,为了达到销售指标,教练往往把精力放在销售而非教课上,除了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推高教练的流动性。另外,大型健身房需要先入会办年卡,那么再购买私教课程就属于二次消费,有时还会遇到“死缠烂打”的销售教练,让客户的体验变得很糟糕。

  于是,不需要办卡,而是以只售私教课程的方式来运营,是狄龙生尝试的盈利模式。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私教的收入更高也更稳定,也让客户的体验变得更好、黏性更强。

  但显然,这种定位比一般的连锁健身房要更高端,总价自然也不会低。每节课时费350元,按照平均每人每周2节课的频率来算,每个月的费用则在3000元左右,而一年的总价即4万元上下。而一般健身房的年卡是在5000元上下,仅为前者的八分之一。

  但高价似乎并不影响健身工作室的生意。据此前所做的客户调查,狄龙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他们所接触的客户群年龄主要在30岁~40岁之间,年收入都在50万以上。一份内部的统计调查显示,愿意每个月在健身上花费3000元左右的人占比最高,大约占45%;花费2000元以下和6000元以上的都占少数。

  目前,“零健身”的运营模式已尝试了近两年。狄龙生说,自2015年开出第一家工作室以来,去年新增4家,计划今年新增超过5家,并在3年内累计开出30家门店。每家门店目前的客户数量在10~15人左右,大约以10%的速度在新增。据狄龙生称,大概有60%的客户会在一个课程结束后续课,黏性较高。

  按照一家门店每月销售100~150小时的私教课时来估算,狄龙生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每家门店的月营收大约30万元,年收差不多360万元。如果能按照计划开出30家门店,意味着总体营收能过亿。

私教课程之外的潜力私教课程之外的潜力

  除了私教课程外,与健身相关的食品也是一个颇具潜力的领域。

  “(要健身的话)运动和饮食密切相关,所以饮食是在课余教练给客户布置的作业。你吃了什么都要发给教练,如果蛋白质摄入不足,教练就会提醒。”狄龙生说。

  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工作室主要是推荐供应商,并不进入健身房的账。原因是“给客户造成第二次营销的感觉并不好”;另外,工作室在食品领域也还没有设立自己的品牌。

  狄龙生的想法是,如果后期遇到合适的供应商,也会考虑打造自己的品牌,进入相关领域的销售。

  总体来说,狄龙生说自己的工作室主要靠私教课程服务盈利,净盈利率在20%左右,因为课时费工作室会与私教分享。目前,一家工作室大约有6~8名健身教练,对应15~20位客户,能较好确保教学的质量。

  狄龙生还尝试做过有氧设备的共享生意。一般健身房里使用的跑步机等有氧设备价位在5~10万元一台,家庭一般会嫌太贵,而上述共享生意就可以将这类产品送货到客户家,允许他们在家使用一年,条件是购买一年的健身私教课时,并支付1万元的押金。如果一年后,客户愿意继续购买半年的课时,就可以拥有它了。而如果客户不打算续办课时,那么就相当于用1万元支付了使用1年设备的钱。

  “1万元是押金,如果客户不续半年计划,押金不会退,毕竟设备会有折旧。”狄龙生解释说,这笔生意其实对公司来说并不赚钱。

  新手妈妈走过的弯路

  与狄龙生面向的高净值客户群体经历有所不同,刚生完孩子、追求身材完美的林惠(化名)就开始寻找香港的健身场所。打开搜索引擎,只要输入健身中心,就有超过30家的广告推送,让人眼花缭乱。于是她匆忙选了一家朋友推荐的健身中心。

  有数据显示,在香港市场只有4%的人有去健身中心的习惯。林惠慢慢发现,每次在去健身房的路上来回都要花两个小时时间,作为一个新手妈妈,这时间花得实在很不划算。于是,她在尝试一个月之后决定放弃。

  像林惠这样并非对健身半途而废的人,其实有很多。

  香港本地健身中心The Coaches合伙人赵邦亮对第一财经称,现代人越来越注重健康,健身产业是一个很有需求的产业。对大部分人来说,钱不是问题,(在香港)大部分人认为在健身上一小时或一节课花费100~200港元是合理水平。但关键问题是时间和地点,既不能离家太远,而且健身时间一定要在下班之后,这样就限制了很多传统健身中心的发展。

  最后林惠选择了一个最有性价比的方式。其实香港特区政府本身就有一系列非常齐全的健身设施给普通民众使用,而且价格非常便宜。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网站显示,目前香港共有74个体育馆,几乎每个大型生活社区都有一个体育馆,而收费也非常亲民,使用健身设备的每人每小时约14港元,如果购买月票也只需要180港元。

  而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也经常举办各种课程,比如教民众如何使用健身器材的课程,总共10节课收费只需要75港元,在课堂上,有教练专门指导健身器材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然而,健身教练并不够专业。林惠在上完十节课后,并没有什么收获,也只能作罢。

  林惠仍然想健身。在找到一家香港健身网红所在的健身机构后,她上完第一节课,就被带进一间“小黑屋”,这名网红不停地销售不同的私人教练课程和计划给她,最后她只能叫朋友上来“救”她,才得以逃脱。

  互联网悄然改变传统健身行业

  在另一朋友推荐下,林惠选择了一款叫作KFIT的手机App,这款App月费500港元,可以在不同的健身中心上10节课,比起市面上很多课程都便宜,而且所有的金钱交易都由这款App处理,不会出现推销课程或会籍的情况。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健身行业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香港知名连锁加州健身中心(California Fitness)的多家分店在2016年7月突然全部停业,而这家健身中心自从1996年在香港开业以来,扩充至拥有9家分店,活跃会员人数也有超过10万人。赵邦亮对记者称,实际上,在香港健身产业只能说是能够保持稳定发展,但不可能再扩张了,最明显是加州健身中心倒闭以后,并没有另一家愿意真正接盘,或者再盲目扩张的意向了。

  他坦言,健身产业并不是一个暴利的行业,毛利率从15%至30%不等,而且现在很多客人消费模式改变,不愿意再购买长期课程,所以传统健身产业的现金流并不如以前风光。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健身产业也在努力结合高科技创新,不少健身中心除了研发APP供学员预约课程,还要用VR等技术与健身结合起来。香港另一家健身中心Pure集团曾经从2015年开始提供虚拟影院健身教室,结合游戏、虚拟技术改善健身体验。

  “网红”带动的健身经济

  前文提及的私席Seaty目前拥有40多万粉丝,共50个社群,平均每个社群内接近2500名粉丝。王蓓告诉第一财经,很多女人在身材管理、皮肤管理上都处在迷途中,找不到很好的途径,她希望可以做这样的桥梁来帮助更多的女性。

  除了王蓓之外,还有很多健身网红都在这个新兴产业中分得一杯羹。很多国外健身达人,都因为在社交平台上经营得道,最终拥有大批粉丝,进一步发展健身产业。

  在2016年初发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作为推进健康中国行动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首次单独提及。

  与此同时,人们对于健身的真正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国家体育总局调查显示,2014年全国共有4.1亿20岁及以上城乡居民参加过体育锻炼,比2007年增加0.7亿人,其中接近一半为20岁~29岁的年轻人群。

2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体育消费项目的人数百分比。来源: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20岁及以上人群不同体育消费项目的人数百分比。来源:国家体育总局《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

  2016年IFBB(国际健美联合会)世界健身锦标赛全场冠军郑少忠对第一财经称,中国的健身行业现阶段只是起步,民众的健身观念也处在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过去的两年,与健身相关的各类直接或附属产品,像健身房、工作室、健身教练培训机构、健身器材、体育健身科技、健身营养品、健身服饰和餐饮、大型健身展会和体博会,都超越了过去10年以上的发展速度。加上网络健身达人和自媒体的介入,各种健身相关信息高速传播,使得行业内沟通交流密切。

  线上减肥健身的运营者越来越多,也逐渐开始吸引资本市场的眼球。据媒体报道,FitTime睿健时代在2016年底刚完成了5000万的B+轮融资,而拥有用户量6000万的健身软件Keep更完成了C+轮投资,但其实Keep团队成立时间才不到3年。

  “到2025年全国体育产业规模有望达到5万亿元,各省累计达到7万亿元左右,年均复合增长率在13.3%-20.32%之间。”兴业证券研究所分析师李跃博称。

  也就在今年3月,狄龙生的零健身完成了天使轮融资。

责任编辑: GD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