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 “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更不容许保险被金融大鳄所借道和藏身。”2月22日,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谈到保险领域防控风险时如是说。

  昨天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保监会透露,今年将重点围绕公司治理、保险产品和资金运用三个关键领域,下决心处置潜在风险点。对个别浑水摸鱼且不收敛的机构,将依法依规采取顶格处罚。在“保险姓保”的监管风暴之下,如果才能让确保监管不留空白?】

  曲哲涵

  在资本市场中,机会伴随风险才是常态。

  如果从行业自身找原因,当前保险资金运营面临的几类风险,大多源自没能正确处理稳与进的关系:

  ——“稳”但不能懈怠,否则利差损风险阴影挥之不去。近年来,行业保费收入一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加上寿险费率放开,各公司争相拿出含金量高的产品吸引客户。然而,大笔钱到手后,保险公司又面临资产配置压力。在经济下行周期,投资收益很难持续飘红。2016年保险资金投资收益5.66%,相比上年同期已下滑。历史经验表明,低利率环境下,如果资金运用渠道过于狭窄,对机构管得太死,投资过于保守甚至懈怠,会酝酿巨大利差损风险。说白了,就是保险投资收益无法覆盖产品预定利率,保险经营的稳定性会受到影响。

  ——“进”但不能急躁,否则会导致短期流动性风险。人们体验最直观的,是过去两年一些中小寿险公司销售的万能险期限短、收益高,并且业务非常集中,有的保险公司短期万能险保费占比达90%以上。保险公司拿着这些保费去进行期限较长的投资,“短钱长配”。“想‘弯道超车’,但最后很可能一败涂地,保单到期而资金却抽不回来或变现损失,引发给付困难、资金断链等流动性风险。”中国保监会资金监管部主任任春生说。

  “进”也不可任性,非理性投资不仅危及自身,还会风险外溢,影响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稳定。

  数据显示,2015年7月开始,相继有近10家险企参与举牌近50家上市公司。长江养老首席经济学家俞平康认为,一旦权益资产风险爆发、股市长期低迷或监管政策变化,保险投资收益率可能无法覆盖负债成本,甚至可能引发集中退保,影响投保人利益与资本市场稳定。

  任春生认为,有些保险机构将资金投向一些多层嵌套的资产管理产品,增加了杠杆,减少了透明度,掩盖了风险真实状况;还有些公司盲目跨境跨领域大额投资和并购,或将保险资金集中投向股票、不动产以及非公开市场的高风险另类资产,甚至孤注一掷、铤而走险。这些问题虽然不具有普遍性,但容易形成“破窗效应”,在行业内形成不好的示范。

  怎么管好保险业的这些“坏孩子”?要从根子上抓,向治理结构不完善开刀。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保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是造就“野蛮人”的基因。“比如有些保险公司,受大股东意志主导,与非保险股东作为一致行动人举牌上市公司,把钱投向和主业毫不相干的领域。还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交叉持股、层层嵌套,掩盖真实股权结构,滋生内部人控制和大量关联交易。他们从一开始就把保险公司定位为融资平台,没打算好好做保险!”

  据保监会透露,下一步的监管措施包括降低单一股东持股比例,加强对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和真实股东的穿透式监管等。“不许那些动机不纯的投资者混进保险业,‘挂羊头卖狗肉’。接下来还会建立保险企业与产业资本隔离机制,严防用保险资金自我注资、自我投资、循环使用。”

  首先,必须从产品端管好资金来源。

  高得离谱的分红承诺,必然引发高风险投资表现。针对万能险“不姓保”的问题,2016年以来保监会逐步提高其保额与保费的最低比例要求,叫停一年期产品,调低中短期万能险业务占比上限。从今年4月起实施的新规,将使我国万能险的保障水平成为全球最高。

  其次,要从投资端管好资金用途。

  为了遏制险资在股市的激进投资势头,日前保监会已经明确禁止保险机构与非保险一致行动人共同收购上市公司,重大股票投资行为须向保监会备案;将权益类资产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40%下调至30%,将单一股票投资占保险公司总资产比例从10%下调至5%,把过去“救市”时放宽的投资比例再收回来。

  一系列强化监管措施将促使保险机构回归保障风险的本质。短期内,部分资产驱动型的保险公司面临资产规模下降,还有一些公司的保费增速规模都出现了明显下滑。但长期看,新规有利于行业结构改善和长远发展。

  (作者为《人民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