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99岁的慈善家走了,留给我们三百多所学校……

  田家炳基金会10日发布讣告,香港慈善家田家炳当日上午安详辞世,享年99岁。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10日对田家炳辞世表示深切哀悼,并代表特区政府向他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林郑月娥说,田家炳是著名实业家和慈善家,一生致力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令人景仰,对其辞世深感哀痛。

  田家炳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早年于南洋创业;1958年举家移居香港,凭着坚毅精神及辛勤耕耘,创办化工实业,为业界翘楚;1982年创办田家炳基金会,以“回馈社会、贡献国家”为宗旨,致力捐办社会公益事业,尤重教育,惠泽全国。

  据田家炳基金会统计,至今,田家炳在全国范围内已累计捐助了93所大学、166所中学、41所小学、约20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大约1800间乡村学校图书室。

  田家炳几十年持续支持教育事业的善举赢得广泛赞誉。他在香港获得过“感动香港十大人物”“爱心奖”等奖项,被授予香港特区政府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

  全国范围内,他也曾被数十所大学颁授荣誉博士、院士头衔或聘为荣誉教授。

  2006 年,田家炳先生曾接受媒体记者的独家专访。现以当年的文章纪念田家炳先生(文章有删节)

  ↓↓↓

  不是捐钱最多,但是把自己总资产的 80%都用于慈善事业的,在中国只有一个人,他就是田家炳。

  24 年前,田家炳成立“田家炳基金会”。迄今为止,他已累计捐资 10 亿多港元用于中国的教育、医疗、交通等公益事业,其中教育所占的比例高达 90%。

  教 · 育

  捐赠中小学,是因为“利润回报”比较高

  从上个世纪 80 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 年,他捐出价值 10 多亿元的 4 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公益;1984 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记者(以下简称“记”):慈善捐助中,您为什么钟情教育事业?

田家炳(以下简称“田”):我 16 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

 

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 20 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

 

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 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 ”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记:与其他慈善家不同,您资助的重点在中国内地的中小学,您似乎有一种基础教育情结。

田:要教育办好,首先是基础教育要办好。基础教育是最基本的,如果搞不好,北大、清华这些好的高校就不可能有好的生源……

 

受基础教育的孩子比例比受高等教育的要高……内地基础教育也极需发展,这也是我重点捐助内地的原因。特别是山区的穷孩子,我希望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受到良好的教育。

 

同是 100 万元捐款,如用在内地,其发挥的成效可能比用在香港大几倍,因此基金会 90%的捐款都用在内地。虽然基金会是在香港注册的,依例捐助内地要缴税,但我不计较税务得失。

 

我最乐意到内地经济较差、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区去捐款……看到那么多的孩子能因此而有书可读,感觉会是毕生最大寄托。

  富 · 有

  卖掉“花园式豪宅”,住出租屋

  在自己的孩子还睡着拥挤的上下铺时,田家炳就开始关心别人孩子的生活。1959 年,他担任香港新界最大慈善机构博爱医院的总理;1965 年,他又出任香港华人最大慈善机构东华三院的总理,参与推动社会福利工作。

  记:听说,2001 年香港“金融风暴” 后,您为了多捐助内地建学校,甚至宁愿把自己原本居住了 37 年的“花园式豪宅”卖掉,与夫人一起搬去住出租屋。

田:经历了香港“金融风暴”,基金会的收入大大减少,手上能周转的资金又少,但已经答应了别人的申请,有了承诺就要做到,于是我就下决心把房子卖掉助学。

 

子女们不同意我卖别墅,但他们都成家立业了,我和太太要那么大的房子干什么呢?而且,别墅卖的钱可以捐助 20 间学校,我也尽了绵薄之力了,很开心!

  记:有香港媒体报道说您“越捐越过瘾”,会不会担心自己捐助上瘾,却无能力负担?

田:其实,这很平常啊。当时手头现金不足,就向银行寻求帮助,就像做生意一样正常,只是多了些利息负担,算不了什么。

  记:几十年来,您在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捐资兴建了 1000 多个项目,捐资数目高达 10 多亿元,捐出了自己 80%以上的财产。

田:我虽然不是最有钱,但我一直在想尽自己的绵力。钱财都是身外物,特别是,看到一栋栋教学大楼拔地而起,听到万千学子的读书声,精神上的享受也比物质上的享受好得多。

  记:听说您每建一所学校,都要亲自去给学生“打气”。

田:能去的我都希望去,去到也只是讲故事而已,给小朋友说些“脚踏实地”的故事,因为,捐赠的目的是育人,而育人最关键是“育品德”。

 

我有时会对老师说:“我捐钱盖了楼,不用你们感谢我,你们能把我捐资的学校办好,我还要感谢你们”。我最怕的不是钱捐得多,而是学校办不好!

  节 · 俭

  拥有亿万家财,每月用钱却不到3千元

  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 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的美名:

  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 80 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 10 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记:听说您无论出差去哪里,无论下榻如何高级的酒店,都是用自己带的肥皂。

田:在我爸爸妈妈的治家格言里,一粥一饭当知来之不易……我是农村出来的,又有过艰辛创业的经历,很容易体会到每一样东西都是一种社会物资,都来之不易,哪怕是一根针、一粒米。

 

花钱多的时候,物品浪费的时候,自己心里都会很不安。

  记:在商言商,作为一个生意人,对待金钱和物品是否除了“不浪费”外,还为了省钱?

田:也可以这样说吧,只不过要看是为了什么物品,及怎样省钱。

 

比如,我认为“够用”就好,所以,到现在没有购置专车,每天坐地铁上班,房租成为了我日常最大的支出。这样,当然可以省下一些“小钱”,但我却希望我的这点“小钱”能用在对的地方,比如为孩子、为国家、为民族。

  名 · 声

  担心太出名会华而不实,形成负担

  田家炳本人的曝光率极低,多数人只知其名,而不知其事。

  记:听说,先生所捐的学校都会改名叫“田家炳学校”。

田:一开始我只是捐钱,并没有命名。

 

用捐资人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我本无意以“田家炳”命名,他们觉得我捐助的几百万是很大的数目,而且是无偿的,就自动效仿我家乡的做法。

  记:听到不好的议论,会感到心灰意冷吗?

田:做人但求无愧于己,对得起良心。

 

这当然不影响我对教育继续贡献自己的绵力,反而,看到这些“名”,这里有个田家炳中学、田家炳艺术书院等等,我就觉得很光荣,很高兴,也会尽力去做更多。

  记:您在全国各地捐了那么多学校,但在媒体上却找不到一篇关于您的专访,为什么会如此低调?

田:我只是做我自己该做的事,用不着大张旗鼓吧(笑)。

 

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

  记:您获得了无数个头衔或称号,哪一个最让您开心和看重?

田:应该是用我的名字命名的“田家炳星” 吧。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据说这是中国第 5 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小行星,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

  网友缅怀

  来源:新华社、人民日报、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综合:ZAKER客户端、南方plus客户端、微博@共青团中央

  记者:郜婕、张雅诗(新华社),陈萍、谢苗枫 

  监制:何莉

  编辑:王绥翊、王朝

  实习:雷雯雯、钟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