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网站地图|手机版
江门

新浪广东>江门>文化>正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走向没落 非遗绝唱有待活化

2015年10月01日 06:30 南方都市报  评论(人参与

  邑事一议     (三言两语,草根声音)

  新闻回放:新会区在过去又称为“冈州”,而古冈州正是岭南琴派的发源地,昨天记者了解到,目前“冈州古琴艺术”正在申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3月2日《南方都市报》江门读本报道)

  应当说,像冈州古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年代渐久远,有关部门举办赏析会,能够方便市民了解这项艺术。然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的根脉和文化“基因库”,却不得不说,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迁,之所以有些消失甚至绝迹,也有客观规律在影响,也可以说是“优胜劣汰”。

  保护非遗项目这些民间文化的精华,传承是重中之重,但如何传承是个“技术活”,不能仅喊口号。其实,有冷门热门区分,非遗也需要客观、公正的检测。尤其是一些项目入行门槛也较高,诚如有关专家表示,最好还是从娃娃抓起,既要组建专业表演队、培训班、讲习所等形式,吸引附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更迫切的是走进校园和课堂教学,选择喜闻乐见的项目,依托编撰乡土教材,将传统文化、特色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特色教学的多元体系。

  但非遗传播不能靠强制接受,民众喜爱,受众多,自然前景一片光明。如果枯涩难懂,没有利用价值,这类非遗的拯救难言乐观。显然,非遗要活化,首先要利用传播平台,图片、文字、D V等是载体,政府网站、微博、微信也可广而告知,开辟举办展览、建博物馆等渠道,传承人可以到景区、公园等场所展示,多些互动性、参与性,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他们喜欢、认可,才有动力参与其中,而培育本土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更是传承和创新的灵魂所在。

  非遗是地方本土文化的“集大成”,“压箱底”的东西不能断档,但政府挑大梁,不妨交给社会组织和企业来运作,与娱乐、餐饮、旅游、手信等结合起来,声名远播自然会得到认可。如果非遗无法进入人心,摇旗呐喊也容易沦为赚个吆喝,成为“绝唱”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卢俊安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5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