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膥巷进行升级改造后还保留当年的文化底蕴。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资料图片)
												  鸡膥巷进行升级改造后还保留当年的文化底蕴。信息时报记者 朱元斌 摄(资料图片)

  专题策划/统筹 李月婷 王智汛

  本版撰文 信息时报记者 夏丹(除署名外)

  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徐敏(除署名外)

  昨天,我们和大家讲述了和“鸡”有关的地名。但是,大家知不知道,在广州,一些街巷也以“鸡”为名,有些沿用多年至今未变,有些则已难觅踪影,唯有老街坊才知道它的典故。今天,记者带大家去逛逛番禺沙湾的鸡膥巷以及位于洪德路的永兴街。

  鸡膥巷

  因农妇卖鸡蛋得名

  在番禺沙湾古镇的车陂街有一条鸡膥巷,它紧邻安宁西街,距名闻遐迩的“三稔厅”仅数十米。这条狭长的小巷为什么以“鸡膥”为名呢?首先我们来科普一下,“膥”(ceon1,音“春”),在广州话中,是指动物的蛋和卵。因此“鸡膥”亦即鸡蛋的意思。

  据沙湾旅游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清末年间,沙湾的村居已发展为辖下一居、三坊、十三里,共有大街33条、小巷284条。由于历史文化深厚,众多居、坊、里、街、巷都具有鲜明的特色。鸡膥巷进行升级改造时,还保留了当年的文化特色。

  麻石铺成的道路、青砖砌成的墙壁,巷口挂着“鸡膥巷”的路牌以及介绍地名历史的木质牌子……这儿虽然已经没有售卖鸡蛋农妇的踪迹,但这条小巷的历史韵味与现实交织,也别有一番风味。

  因为沙湾古镇和鸡膥巷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因此吸引了不少艺术家进驻。安静、舒适的环境和本土文化底蕴相结合,艺术家们既能身心安宁地进行艺术创作,走出店门,又能在街头巷尾找寻灵感。

  在鸡膥巷的巷头,现在开了一家泥塑店,老板是广州艺术家杨炳军。杨炳军表示,作为第一批进驻沙湾古镇的艺术家,他看中的正是这里适合艺术创作的氛围。“鸡膥巷的历史我有所了解,这里和沙湾古镇一样,有着一种独特的岭南韵味。”杨炳军说。

  据记载,鸡膥巷的巷名从清朝起一直沿用至今。以前,沙湾镇很多农妇把家里的鸡蛋拿到外面卖钱以补贴家用,但因为不便抛头露面,无法直接到墟市交易,只好拿到墟市旁较少人来往的小巷悄悄摆卖。因此,北村滑石巷与郡侯祠相连的那段小巷慢慢聚集了很多在此售卖鸡蛋的农妇。时间一长,此巷就被称为“鸡膥巷”。这条小巷,承载了沙湾镇几代村民的集体记忆。

  鸡鸭滘

  昔年鸡鸭交易旺盛

  位于海珠区洪德路的永兴街,在100年前,有个有趣的名字——“鸡鸭滘”。

  据了解,广州在建城后将“河南”(珠江南岸)纳入管辖范围,但它长期以来属于“城郊乡村”性质,经济比较落后,人口稀疏。“鸡鸭滘”因靠近珠江,来往船只在此停靠,人气较旺,渐渐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集散地。据悉,每逢墟日,瓜菜、家禽、土产、海味、木材等,从邻近各乡通过船只运输到此,尤以鸡鸭交易最为旺盛,“鸡鸭滘”因此得名。当时,这里还有几家以修理和拆烂船为业的手工业作坊。

  随着经济的发展,“鸡鸭滘”因适宜船只停泊及停放木排,后来又逐渐变成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经营木材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永兴街的木材铺由少到多,据统计约有六七十户之多。1956年2月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永兴街木材商铺逐渐变为国营企业。而在改革开放后,永兴街发生更大的变化,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一批批新时代的建设者来到这里或办公或定居。据了解,1995年初,海珠区主管部门作出决定,把永兴街从历史上的木材街变为“女人街”,经营食品、化妆品、皮具、女装等商品。

  今日的永兴街,已经没有了昔日的繁华。当记者问起关于“鸡鸭滘”的来历时,很多老人都表示从未听说过。“我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一直叫永兴街,不知道‘鸡鸭滘’的说法。”一名82岁的老婆婆说。而当地的几家木材铺,规模都很小。一位正在加工打磨花盆架的木工师傅告诉记者,这里曾经是木材交易市场,但现在只有他们几个手艺人凭着兴趣留守。

  “这里现在主要是居民区,最早的居民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来这里做木材生意或者做贸易的人。”永兴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结束采访后,记者走向永兴街码头,这里有开往芳村的船只,偶尔有几个乘客经过。天空很蓝,码头旁边的大树伸向天空,安宁祥和。

  粤讲粤有“鸡”

  鸡膥巷这个名字十分有趣,而在粤语中,也有以鸡膥为名的俗语。

  鸡膥咁密都菢得出仔

  比喻没有密不透风的墙,做了不好的事,不管怎么保密也会败露。菢(bou6,音“暴”),孵化。

  拜神唔见鸡——唵唵沉沉

  拜神最重要的是准备鸡,“拜神不见了鸡”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尤其是老人家,拜神时鸡不见了,就会不断唠叨。所以这个歇后语是形容一个人话多,唠唠叨叨。

  信息时报记者 王智汛

责任编辑: GDN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