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曾焕阳 通讯员杨飞

  近年来,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大力开展监区文化建设,把戒毒所打造成一所特殊的学校,极大地丰富了戒毒学员的精神生活。该所创新推出的“文化戒毒新疗法”,有效破解了传统戒毒方式下学员抗拒性强、民警监管压力大、复吸率高等诸多难题,开创了广东乃至全国公安戒毒工作的新局面。多年来,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被评为“全市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广东省禁毒工作先进集体”。今年5月,该所被公安部再度评为“全国优秀公安基层单位”,而该所所长肖东森则被评为全国公安监管系统先进个人和全国优秀人民警察。

  曾是“战地记者”

  参与缉毒与子弹擦肩而过

  在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有一位身材魁梧、体态微胖的警察,他从部队入伍到担任缉毒的战地记者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再从普通的人民警察,脚踏实地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为了“全国优秀人民警察”,他——就是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肖东森。

  肖东森接受记者采访时,回忆了当年在云南多次“惊险”缉毒的工作经历。肖东森说,在部队服役时,部队首长发现他的书法写得极好,且文字功底深厚,于是安排他参与地方“缉毒”的宣传工作,并在云南兼任《春城晚报》的见习记者。肖东森称,参与缉毒的“战地记者”经常要冒着生命危险,遇有“缉毒”任务就要连夜赶赴火线报道。在多次一线参与缉毒暗访过程中,一些负隅顽抗的毒贩经常会开冷枪与缉毒警察、部队士兵交火,他在采访过程中有几次与子弹擦肩而过,险些丧命,肖东森说,最危险的一次就是参与全国闻名的“云南平远街缉毒战斗”。

  治病救人

  推“暖心工程” 传“国学文化”

  肖东森称,当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回到河源家乡成了一名人民警察。

  2011年4月,肖东森从河源市公安局调任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任所长,该所是大型戒毒所,年均收戒吸毒人员近3000人,日均关押人数在800~1200人之间。

  肖东森的同事、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教导员陈兴德告诉记者,之前的戒毒学员被动戒毒,抵抗情绪严重,对抗管教、拉帮结派等现象时有发生,学员出所后复吸率极高,这些人出了进,进了出,来来回回。肖东森所长看到这一问题后,敢于带领全所民警开拓创新,大力倡导监区文化建设和监区人性化“暖心工程”,坚持每日进行一次体能恢复训练、一堂教育课、一次户外劳动,每周进行一次心理辅导、一次家属会见、一次加菜;每月开展一次流动红旗评比;每季度组织一次开放日暨家属亲情会见活动等。此外,每逢学员生日,都会为学员加餐送小礼物,有时为学员举办集体生日晚会。

  与此同时,肖东森还组织管教骨干在所里一起创办了所内刊物——《新生》,所里还特意在文化活动室内把两间办公室改造成图书馆,给爱学习的学员提供学习机会,并允许学员借书回宿舍阅读,丰富学员精神世界的同时,学员“深刻反省、积极改造、重塑自我”良好氛围逐渐形成。此外,该所还因材施教,开设了汽车美容、育婴师、按摩师、电商、电工电焊等多个培训班,对有专长的戒毒学员进行面对面的技术传授与教育。

  陈兴德称,经过多年的努力,肖东森所长探索出了一套“国学文化”戒毒新疗法,最终促使戒毒学员从“要我戒毒”向“我要戒毒”的蜕变,这一做法大幅提高了戒毒成功率。近3年来,该所对出所的1100名学员进行跟踪统计,发现二次回所强戒率从原来的97%下降至54.8%,2013年至2016年,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省监管文化建设示范单位”,肖东森所长还在全国公安戒毒所所长培训班上作经验介绍。

  戒毒新生:

  出师学员开设书画廊

  肖东森告诉记者,戒赌学员如果没有求生技能,在戒毒所戒毒出所后,因为找不到工作是相当一部分学员复吸甚至犯罪重要原因之一。

  从2014年开始,该所与社会爱心人士签订合作协议,在所内建立书画装裱培训室,开设书画装裱职业技能培训,无偿为戒毒学员培训书画装裱技能。肖东森称,目前,已有数十名学员出师,其中一名卢姓学员已在贵州开设自己的书画廊,今年还特地从贵州赶回感谢戒毒所的挽救和培育。

  肖东森简介

  肖东森出生于河源市和平县的一个革命烈士家庭,作为曾参加过云南平远街缉毒战斗的战地记者,退伍后回到家乡河源市,先后在河源市巡警、刑警、指挥中心、戒毒所等公安一线部门工作20余载,先后获得了“全省优秀人民警察”、“十佳公安民警”、“全国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

  警员心声

  他是我们的贴心“老大哥”

  河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由于关押量大,民警的工作压力十分大。

  肖东森上任后,在与民警职工谈心时得知当时3个监管中队轮值的模式让民警职工得不到有效休息,士气低落。为此,肖东森主动深入监管中队体验,经多方论证,最终决定在现有警力情况下,整合资源,变3个中队为4个中队轮流值班。“他是我们贴心的老大哥”,该所朱志标、黄宏东等多名警员告诉记者,这一举措增加了监管民警晚班后的休息时间,有效减轻了民警职工的身体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