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 (全媒体记者荆淮侨、罗桦琳 通讯员郑清艳)“科学像一颗苹果,想尝到里面的滋味,需要有人先把它打开。”

  10月16日,在广州市南国学校中学部,来自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演讲团的王邦平老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向初一、初二学生介绍学物理的方法。

  这是广州密集开展“院士专家校园行”活动的其中一课,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科协和广州市教育局主办,由广州市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南国学校中学部承办。

  “杞人忧天”的典故中,那个担心“天地崩坠”的杞国人成了人们嘲笑的对象。而传说中被苹果砸中的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而月亮既不落地也不飞向天外,最终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成为著名科学家。

  左右脑合作

  才能学好物理

  通过对比中外观念差异,王邦平表示,“尽管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关注到了其中的问题,但他们没有追问背后的道理,而科学就是刨根问底的过程。”

  一般的幼儿11个月大的时候就会讲话,牛顿和爱因斯坦都是四岁时才会说话。

  王邦平表示,和这些科学家比起来,许多同学都称得上早慧。但这些科学家能够做到优秀的一个原因是,在研究抽象的物理学规律的过程中,进行了大量的形象化的思维。也就是科学家们用“全部大脑”来研究思考问题。

  王邦平建议,在学物理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引入形象思维。“用画图的方式学物理,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画图可以将物理学中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起来,在形象思维基础上进行抽象思维。”

  王老师表示,除了画图,还要重视逻辑思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一步一步分解。此外,会改错也是学好物理的一项重要“法宝”。

  讲座最后,王邦平以“道悬于天,物布于地”勉励学生脚踏实地学科学知识,像科学家那样去思考身边的物理问题,像科学家那样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