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何小敏 通讯员 阚倩)保护孩子既是父母的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可依然有不少孩子受到来自成年人世界的伤害。近期,天河法院对全市性侵案件做了一项课题调研。据统计,2017年至今,广州市两级法院共审结涉儿童性侵案件114件,调研显示,儿童遭性侵案件中,熟人作案比例达60.53%,封闭或半封闭的隐蔽公用区域成性侵儿童主要地点。

  侵害人主要以外地流动人口、低收入、中年男性为主。根据现有数据统计,无业、外来务工人员、无固定职业侵害人占57.02%,异地户籍侵害人占62.28%,30~50周岁男性占比达55.88%。在固定职业侵害人中,学校保安、体育老师、培训老师、男保姆等便利职业群体集中。

  熟人作案明显,熟人作案比例达60.53%,常见于老师、保安、亲戚和邻居等熟人关系,个别保安、教师利用其职业角色优势,威胁利诱,多次、长期实施侵害,危害极大。陌生人作案占35.96%,侵害人临时起意较多,多以零食、零花钱等小利引诱孩子上当受骗。

  此外,隐蔽场所高发。城乡结合部、城中村等流动人口、外来人口聚集的地区是性侵儿童案件发生的集中区域,发生率约为住宅小区的2.75倍;电梯口、楼顶、楼道、巷道、楼梯间等封闭或半封闭的隐蔽公用区域成性侵儿童主要地点,个别发生在教室、宿舍等室内区域。

  法官建议,要增强社区、城中村、外来务工人员聚居地的安全管理,增强安保人力物力,拓宽安保巡逻范围,增加隐蔽场所的监控设备布控密度。对学校、幼儿园、教育机构内部教室、走廊、楼道等公共区域实行全覆盖监控。

  同时,建立综合预防和救助体制。设立性侵儿童大数据库,重点建设犯罪人员信息库,明确户籍、年龄、职业、常住地等基本信息,科学设置信息库开放权限,与社区、监狱、法院、教育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查询平台。加强对幼儿园、中小学校、培训机构及相关安保行业等密切接触儿童从业人员的监管,建立背景调查、禁入和警示规则,明确从业禁止条款和适用范围。建立心理干预救助机制,引导医院、专业机构与幼儿园、学校、社区共建性侵害心理疏导干预工作。

  此外,应将性教育纳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加强对孩子性道德的构建引导,除普及性知识外,将性权利、性价值等内容等纳入课程范围,并建立学校性教育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