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赏捕捉‘木虱王’”后续

  别慌:不是所有锥蝽都带锥虫 中国未现美洲锥虫病病例

  7月5日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文《我们需要你帮忙,找虫!找人》,呼吁广州居民齐齐找锥蝽(俗称“木虱王”),一经确认每只奖励八元。经广州日报全媒体报道后引起广州街坊的极高关注,各区疾控中心电话更因此响个不停。

  今天,市疾控中心对本次捕捉“木虱王”工作进行了进一步介绍,并解释,并非所有锥蝽都带锥虫,找锥蝽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测本地锥蝽是否携带有病原体锥虫。尽管有学者把美洲锥虫病比作“新型艾滋病”,但其与艾滋病完全是两回事,市民可以“淡定”。另外,市疾控还给出了捉虫温馨提示,明确了捕捉和检测工作的截止时间为本月底,并统一咨询电话号码为12320。

图:广州日报早前微博报道图:广州日报早前微博报道

  街坊踊跃参与 咨询电话响不停

  “悬赏捕捉‘木虱王’”的消息一出,广州的街坊积极踊跃的参与,文中公布的各区疾控中心的电话响个不停。南沙区疾控接到一位年青人送去的一只装在瓶子里的虫子,目测疑似“木虱王”,但仍需要交到市疾控中心检测确认。

  更多的电话是进行咨询。白云区疾控工作人员介绍,当天上午就接到不少咨询电话,称自己曾经见过类似的小虫,怀疑就是“木虱王”,大部分居民都关心“如果被它咬了会怎样”。越秀区疾控的工作人员则表示,一位居民致电称,自己老母亲在香港的旧房子里“有许多这种虫”,询问能否请疾控人员赴港“捉虫”。

  市疾控提醒,本次调查工作限定在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为方便市民,此项工作咨询电话由各区的疾控中心电话统一为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即:12320转1。

  别慌:和艾滋病完全两回事

  广州市疾控专家分析,居民反响强烈的原因,除了大家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支持外,还有很大程度可能是市民对美洲锥虫病了解甚少,相信很多人是第一次听说,以为是出现了一个新传染病。

  其实美洲锥虫病已有一定历史了,是1909年由巴西一位叫恰加斯的医生首先发现,因此也叫做恰加斯病。

  目前全世界估计约有600万至700万人感染克氏锥虫,主要在拉丁美洲。曾经,恰加斯病完全局限于美洲区域——主要是拉丁美洲,但现在已传播到其它各大洲。

  还有人看到有学者称美洲锥虫病为“新型艾滋病”就感到惊慌。市疾控专家指出,这种说法源于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PLoS发表的一篇文章中,美国贝勒医学院的热带病专家称,由于这种疾病目前在美洲的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也恰加斯病也被叫作了“新型艾滋病”。

  实际上,恰加斯病和艾滋病是两回事。

  第一,传染途径不同。

  艾滋病由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播,主要通过性传播,而恰加斯病主要是通过锥蝽传播的。不过二者又都可以通过血液或母婴传播。

  第二,病原体不同。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而恰加斯病的病原体是锥虫,一种原生生物。

  因此,实际上恰加斯病并没有那么可怕。锥蝽叮咬可能会引起类似蚊虫叮咬造成的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锥蝽只是锥虫病的传播媒介,但并不代表所有锥蝽都携带锥虫,只有在该病流行区才有部分携带,在非流行区被它咬一口也不一定有问题。

  找虫目的:调查本地锥蝽是否携带“锥虫”

  尽管目前在广州乃至全国都还没出现恰加斯病的病例报告,但在对外交流日益密切的背景下,需要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防控,最有效方法的预防方法就是病媒控制。

  为什么要发动居民一起寻虫呢?今天,广州市疾病预防中心做出了进一步解释。原来,这是一项由中国疾控中心主持的调查工作,而广州市是广东省的其中一个调查点,找锥蝽的目的是为了检测本地锥蝽是否携带有病原体锥虫,全面调查可以为科学防控提供有力的支持。而捉虫的“赏金”(确认为锥蝽后每只奖励8元)则来自于这项调查的经费。

  温馨提示:“捉虫”要做好防护

  锥蝽多藏身于墙壁或木质物件缝隙等地,在夜间外出活动。作为吸血昆虫,它可能会出现在鸡舍、畜舍附近。市疾控提醒,如果发现锥蝽,请做好个人防护,以免它叮咬自己或他人。

  找虫之前,请先了解以下几点:

  1、本次调查工作限定在广州地区,只接受广州市11个区的样品;需具体记录采集到虫子的日期、时间、地点。

  2、本次捕捉锥蝽及检测工作,截止时间为2018年7月31日;

  3、为了便于确认是否锥蝽,需要活捉或保留“全尸”。但要注意,发现锥蝽时一定要做好个人防护,避免用手直接捕捉,用矿泉水瓶或其它带盖容器装好;

  4、为方便市民,此项工作咨询电话现统一为广州市12320卫生热线,即:12320转1,服务时间为每天9:00-17:00(节假日无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伍仞

  资料来自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