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符畅 通讯员 云宣

  记者近日从广州市白云区获悉,“十三五”期间,白云区在河湖治理工作中探索出一系列具有借鉴推广意义的有益经验,逐步形成河湖治理的“白云模式”,河湖面貌焕然一新。2020年,白云区因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入选全国10个先进县(区),获得国务院督察激励。

  这些成绩并非一蹴而就。多年来,白云区辖内多条河涌污染严重,不仅河水变黑,而且经常散发难闻的气味,让住在附近的街坊苦不堪言。经过数年奋战,如今,白云大大小小的河涌已重新焕发生机。告别臭气熏天的“墨水河”,水清岸绿的碧道成为白云人闲时散步的好去处。

  多年治水显成效,“墨水河”逐条销号

  白云区水系发达,流溪河自北向南经白云流入珠江,区内大小河涌数量和类型众多,既有发源于山地溪流的山区型河流,也有珠江三角洲典型的感潮型河流。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白云区曾是广州市河湖治理问题最多、治理难度最大的地区之一,“广州治水看白云”成为一种共识。

  过去十余年间,白云的大小河涌水质堪忧,一度令人闻之掩鼻,其中以石井河最为典型。曾经的石井河,被戏称为“黑龙江”“墨水河”。当时,沿线企业偷排现象严重,周边居民直接把生活污水排到河涌,甚至直接扔垃圾进河。其他河涌情况也大同小异。在萧岗村附近,宽约5米的新市涌河面黑水横流,并伴有阵阵恶臭,水中还夹杂着不少酒瓶、塑料袋等生活垃圾。

  石井古桥水碧花红

  “十三五”期间,白云痛下决心,将“广州治水看白云”的压力转换为动力,开展一次力度空前的自身革命,在河湖治理工作中树立新的标杆,成为广州市实现水环境治理目标的关键。

  经过5年的奋战,白云区河涌状况有了质的好转。纳入国家城市黑臭水体监管平台的31条河涌全部消除黑臭,通过国家考核,石井河、新市涌、沙坑涌、白海面涌、泥坑涌等一批过去曾经污染严重的黑臭河涌已达到V类或以上水质。公认为全市治理难度最大、“蘸水可作墨”的石井河重现成群白鹭,景泰涌整治入选全国治水典型案例。白云区也因此被评为2019年河长制湖长制工作推进力度大、河湖管理保护成效明显的十个地方之一,被国务院通报予以督查激励。

  一位扎根河涌治理一线多年的基层河长感慨:“看着河涌一天天变清,跟看到自家孩子考到好成绩一样欣慰,讲起来真是一把辛酸泪,有种熬出头的感觉。”

  白坭河

  河湖长制先行,啃下一个个“硬骨头”

  要打赢水环境治理攻坚战,必须制度先行。2016年5月,白云区河长制先行一步。2017年,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来,白云区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在推进河长湖长履职上下足功夫,至今先后发布10道区总河长令,出台15项河长制工作制度、180余项各类治水专项方案,建立健全五大机制,拧紧责任链条。河长们逐渐提高政治站位,主动作为,从“要我管”到“我要管”,向“要管好”转变。

  白云区由区委书记担任区总河长,区长担任区副总河长,在原三级河长基础上,向上延伸创新设置五大流域区级河长,由区委常委担任,向下延伸设置3215名网格员(长),发挥一线“岗哨”作用,形成总河长—流域河长—区级河长—镇街级河长—村居级河长—网格长(网格员)的多级治水体系,细化河长职责,拧紧责任链条,推动水环境治理重点工作落地见效。区总河长、副总河长要求各镇街的总河长、副总河长周末必须保证一人在岗,并以身作则在每个周末都实施飞行检查,不提前通知,目的就是掌握工作的真实情况和问题,并对重点难点工作进行实地检查调研,现场解决问题。

  近三年来,白云区对188名治水不力的各级河长、工作人员进行问责。

  在强有力的机制推动下,河长、湖长动起来,首先要做的就是“清四乱”,把污染源清理掉,让污水不再直排进河涌中。白云区“清四乱”工作存在拆除任务重、涉及利益主体多、历史成因复杂等问题,整治难度极大,但“硬骨头”被一个个啃下。

  在河湖“清四乱”专项行动中,2018年以来,白云区累计拆除涉水违建面积逾350万平方米,协同推进“四洗”行动(洗楼、洗管、洗井、洗河),单单“洗楼”这一项,就摸查29.16万栋建筑物,总面积1.38亿平方米,清理整顿“散乱污”企业(场所)逾4.3万余家。

  在此基础上,白云区还立案查处涉水环境违法行为1027宗,查封涉水环境违法企业301家。同时,强化工业污染限制标准,严格控制工业建设项目水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去年排污许可全覆盖工作任务11877家已全部完成核发工作。通过拆违、“散乱污”整治,白云区拔除污染源的载体,有力遏制污染源的滋生。

  园林式的健康城净水厂

  “净水器”滤除污水,水清岸绿成新名片

  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工业、生活污水的产生无可避免。治污,宜疏不宜堵。近年来,白云区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全覆盖实施截污纳管,支持各大净水厂建设,把工业、生活污水收集起来、处理好,再流入河中,形成严格管理的闭环。

  截至2020年,全区四批161个城中村、农村实现截污纳管全覆盖,新建城中村管网6572公里。近年来,市、区财政累计投入243亿元污水管网建设资金,不断补齐污水收集、转输、处理设施短板。目前,全区累计建成污水管网1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污水管网超20公里,是2016年的近10倍。

  污水收集起来后,及时处理的能力必须跟上。为提升污水处理能力,白云区全力支持各大净水厂项目建设。全区在现有石井污水处理厂、石井净水厂、竹料污水处理厂、龙归污水处理厂、京溪污水处理厂5座污水处理厂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加快实施江高净水厂、健康城净水厂新建及石井净水厂、龙归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目前已建成八大污水处理系统,总处理能力达到158万吨/天,是2016年的3倍,基本满足今后几年经济发展的需求。有了这些城市“净水器”,流入河涌的水便不再黑黢黢。

  多管齐下,白云区水环境治理成效不断提升,水质提升促进生态的修复,石井河多处发现白鹭栖息落户,重现“漠漠水田飞白鹭”景象。区内39条黑臭河涌已基本消除黑臭,棠景沙涌的治理措施和成效得到生态环境部领导的充分肯定。千里碧道,悠悠水长。走在白云的大小河涌边,“墨水河”成了过去式,水清岸绿已是白云治水的新名片。

  棠景沙涌揭盖复涌

  如今,在沙坑涌大源支流段,河涌沿岸慢行道、居民休闲文化广场组成的5公里碧道已成为群众最喜爱的休闲场所。沙坑涌恢复清澈水质后,白云区在沙坑涌大源支流段试点建设碧道,打造出一套集河道防洪、群众休闲娱乐、人文熏陶渲染为一体的亲水平台体系。

  目前,全区各类碧道慢行系统累计建成170多公里,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碧道画卷已然形成,在展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城市风貌的同时,为群众提供健身、休闲、观光、亲水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