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走访多个庇护站发现,较少有流浪人员前来求助。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摄昨日,记者走访多个庇护站发现,较少有流浪人员前来求助。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摄

 昨日,记者走访多个庇护站发现,较少有流浪人员前来求助。广州日报记者陈忧子 摄

  绝大部分受访庇护点反映:暂未有流浪者上门求助

  寒潮来袭后,抗寒救援成为主基调。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从1月22日8时启动救灾应急预警响应以来,市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紧急下拨防寒物资棉衣、棉被等2200多件补充各区应急庇护场所,全市各庇护场所累计接受群众庇护162人次。

  “没有这些热心人,我们会冻死!”年近五旬的流浪者林伯瑟缩在广州火车站对出的一处街角,他身上只穿着一件破旧的毛衣,地上铺着两张破帆布,周围拿纸皮围拢用作挡风,隐约飘出些许酒气,“不喝点,驱不走这寒气。”林伯称在广州生活将近二十年了,靠打散工和捡破烂为生。义工为他送上热粥和棉衣。而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劝其到救助站避寒,他摆手摇头不肯去。

  连日来,广州市开展“情暖羊城,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救助工作人员、社工、义工一起走上街头为流浪露宿者送上热食、棉衣等御寒物资,并劝导其进救助站避寒。在这个专项救助活动中,记者了解到目前露宿街头的是以30~50岁的青壮年男子为主,他们多数是打散工、捡破烂的露宿者,而当救助人员询问是否愿意到救助站避寒,他们多数表示想继续现在的生活,万一有困难再去救助站。

  小强是一名义工,每逢周三都会到广州火车站等地方派发棉被和衣服。他说,慢慢感到露宿者们对流浪救助部门和义工们的态度逐渐改变,从以前的排斥甚至厌恶到开始接受,如今也有一些人愿意尝试。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昨日广东省民政厅领导、广州市民政局领导到越秀区北京街、洪桥街庇护站和市救助站市区分站检查寒冷天气受助群众的救助情况,要求各级民政部门积极做好群众的防寒保暖工作。

  在积极救助的同时,广州市民政局开放了37个24小时防寒庇护所,并公布了各个庇护点的联系方式,供有需要的居民群众(主要是社区老人)前往接受庇护。这些庇护点准备得究竟怎样呢?记者昨日走访调查却发现,共有16个庇护点通过电话联系不上,占比超过四成。另外,不少庇护点还存在地址难找、指示不明显等问题,绝大部分庇护点都表示,暂未有流浪者进站求救。不过庆幸的是,记者走访的庇护点均已准备妥当。

  逢源街星光老年之家:庇护所地址有误

  按照公布的庇护所地址,昨日临近中午,记者来到位于逢源街文昌北路耀华大街12号的星光老年之家,却发现这里大门紧闭。记者致电庇护所所留的电话得知,逢源街的老人要避寒应该去何家祠道8号的敬老院,而非耀华大街12号。

  一位值班的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在三楼也准备了床、被子、热水等必备品,还有空调。

  越秀区白云街麟安坊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电话是社区电话

  记者来到该庇护点时,大门紧闭,门上贴了“外出食饭,有事请打136××××××××”的字样。该联系方式与公布的联系方式并不一致,记者拨打该电话也未能接通。正在记者要离开时,一名庞姓工作人员正好回来了。她表示,对外公布的联系方式为社区电话号码,该庇护点并无座机。

  记者发现,该庇护点已经准备了床铺、棉被、取暖器等物品,还准备了食物。“只要有需要的人进来求助,我们都能马上接收。”该工作人员说。

  天河区车陂街西湖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相对简陋

  该庇护所位于天河区东圃大马路118号。对比市区的一些庇护所,这里显得相对简陋。“这里没有暖气,门一开风呼呼地吹。”工作人员直言不讳。他告诉记者,由于房屋老旧,有的屋顶是铁皮,有的屋顶是瓦片,冬冷夏热,条件相对较差。他说,目前暂时没有人员上门求助。

  昌华街和多宝街:床、棉被、饮食、取暖设备一应俱全

  在荔湾区宝源路132号的多宝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一共有5张单人床,每张床上都铺好了棉被。“这些都是给有需要的老人准备的,屋里也有空调,老人不会觉得冷,床头上还安装有应急呼叫铃,方便老人遇到紧急情况通知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尚没有老人前来避寒,但他们已做好一切准备。

  在荔湾区昌华大街西关大屋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已经铺好了3张床,还准备了方便面、水以及棉衣,也备好了取暖器。中心还有电磁炉、冰箱、微波炉、碗筷等物品,如有避寒的老人前来,他们可以在这边享受到较好的服务。记者注意到在中心的大厅里,空调正开着暖风,一旁的取暖器也正在工作,有几位老人正坐在沙发上读书看报。

  电话联系不上的庇护点包括:越秀区白云街麟安坊社区星光老年之家、海珠区昌岗街晓园新社区星光老年之家、天河区沙东街范屋路星光老年之家、白云区松洲街松南社区星光老年之家、黄埔区长洲街星光老年之家等。另外,白云区钟落潭镇星光老年之家接通之后,对方显示为传真机应答;白云区金沙街道星光老年之家接通之后为门卫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