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爆发的切尔诺贝利核灾难震惊世界,已经成为意义复杂的全球性文化符号,引发了无数媒体报道、文学作品和非虚构作品的解读和演绎。

  日前,广东人民出版社旗下社科图书品牌“万有引力”出品的《切尔诺贝利:一部悲剧史》(以下简称《切尔诺贝利》),利用新近公开的机密档案和文件,结合大量目击者的访谈素材,全面解读核灾难前后的宏观背景与微小细节,深刻揭示苏联盲目追求发展的政策如何引发灾难,而灾难又如何掀起苏联解体的徐徐大幕,堪称《大国的崩溃》前传。《经济学人》杂志评价说,“(《切尔诺贝利》是)关于切尔诺贝利核灾难最权威的史学作品。”

  “一半的真相,无异于谎言。”

  《切尔诺贝利》作者浦洛基详尽而富有条理地叙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背景、起因、过程、后续,及切合诺贝利事件对人类与自然、对国际社会所造成的深远影响。全书涉及400多个人物,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所有被卷入这场核灾难的各色人等都被描述,所有响亮和微弱的声音均被记录,所有模糊和片面的认识都被厘清……这是一曲令人心碎的英雄主义悲歌,一次迫近历史真相的智性探险。这本历史学著作将切尔诺贝利事件放在国际历史学背景下考量,全面讲述了从1986年4月核反应堆爆炸到2000年12月核电站关闭,再到2018年5月对受损核反应堆最新覆盖完成的种种,帮助读者得出具有全球意义的结论。

  作者沙希利·浦洛基(Serhii Plokhy)是哈佛大学乌克兰史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乌克兰研究中心主任,生于俄罗斯、成长于乌克兰,专攻东欧思想、文化与国际关系史研究。浦洛基的著作获奖众多,包括非虚构类两大标杆奖项莱昂内尔·盖尔伯奖与贝利·吉福德奖(本书获奖),以及俄罗斯研究领域的权威奖项普希金图书奖(本书获奖),他也是唯一两获普希金图书奖的获奖者。

  浦洛基以历史学家和事件同时代人的双重身份创作了此书,他表示,“鲜有历史学家对此课题展开深入研究”,“为了那些彼时身在别处却渴望知道1986年4月26日这个不同寻常的夜晚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人,为了渴望知道在这之后的日日夜夜、岁岁年年里究竟发生了什么的人,我决定写一部关于切尔诺贝利的长篇作品。”

  现在,游客们已经可以安全、舒适地参观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普里皮亚季和隔离区就像一个神奇的时间胶囊,凝固了苏联时代的种种痕迹。然而时至今日,人类依然走在征服核能这一时不时发下脾气的“猛兽”的险途上,新的核灾难风险还在上升:世界人口与资源矛盾的加剧、民族国家的政治斗争与经济发展需要,可能昭示着另一个切尔诺贝利的出现,但是,人类再也经不起下一个切尔诺贝利了。

  (文/洪铭琪  通讯员/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