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斗朗霍灼兴龙船厂负责人霍沃培正在制作龙舟 东莞时报记者 陈栋 摄中堂斗朗霍灼兴龙船厂负责人霍沃培正在制作龙舟 东莞时报记者 陈栋 摄

  东莞时报记者 黄澄献 

  在东莞中堂镇,既有热闹的龙舟竞渡活动,也有精湛的龙舟制作技艺。东莞九成以上的龙舟出自中堂,斗朗、马沥、东向3个最有名,其中,斗朗村制作龙舟的历史最为悠久,口碑最为响亮,中堂龙舟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了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堂“斗朗霍灼兴龙船厂”负责人霍沃培仍坚守着上一辈人留下来的传统技艺,纯手工制作龙舟。

  工艺:制作一条龙舟需要10多天

  5月25日上午,记者走进中堂“斗朗霍灼兴龙船厂”,漫天飞舞的木屑味扑鼻而来,几位师傅正在对一条即将完工的龙舟进行打磨上漆工序。去年,龙舟制作传承人霍灼兴因病去世后,他的哥哥霍沃培就独挑船厂的重担。

  1972年,当时仅有17岁的霍沃培就开始学习龙舟制作。据介绍,龙舟制作工艺流程主要为:选龙骨 (主要选垂直的大杉树做底骨) —起底(钉蝴蝶底,起蝴蝶底)—起水(拗弯龙骨,呈流线型)—打水平(中线定位,平衡蝴蝶底)—转水(安装挡水板)—做大旁—做横挡(舟排骨)—做坐板—安龙肠—加固中肠(坐位与龙肠用竹片加固)—上桐油灰(板与板之间缝隙加固,防漏水)—刨光—涂清漆(使舟光滑)—制作安装龙头—安装尾舵。

  制作一条龙舟,大概需要10多天。几十年的锤炼和摸索让霍沃培练就了娴熟的技巧,用料尺寸几乎凭借经验和感觉就能做到丝毫不差。他告诉记者,一条龙舟大概需要经过30多道复杂的工序,全部都是纯手工完成的,每道工序都十分讲究。首先选材很关键,龙骨是由两根大杉木接起来的,衔接一定要直,不然在划龙舟的时候就很难控制方向。龙舟的头尾弯曲弧度也必须做到恰到好处,假如弧度不够就会挡水,太弯又会让龙舟选手觉得不受力。而旁板和舷板决定龙舟的最终形状和流线型,决定一条龙舟的破水能力。霍沃培介绍,中堂制作的“大龙头”形似柳叶,长28.5米,共有28排座,可乘划手56人。

  成名:一天制造出的龙舟比赛夺冠

  说起龙舟制作,霍沃培十分自豪。以霍家为代表的斗朗村龙舟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小时候,霍沃培家的龙船厂几乎一年四季都忙不过来。除了制作比赛用的龙舟之外,也造一些农用小船,这也让霍家相对富裕。

  斗朗村龙舟名声远播还得从“一夜成舟”的故事说起。相传民国时期,有一位买主到中堂斗朗村重金求船参赛,并要求次日要交货。在当时没有造船厂的情况下,一天内交货几乎是不可能的。斗朗村集中了所有师傅,分秒不怠,连夜赶制龙舟,终于在翌日保质交货。后来,这条龙舟在比赛中夺冠,被称作“过天星”(形容船速很快)。于是中堂斗朗“一夜成舟”的故事在当时传为佳话,到这里订购龙舟的人也络绎不绝。

  在东莞,九成以上的龙舟出自中堂斗朗、马沥、东向3个村。而“斗朗霍灼兴龙船厂”的订单主要来自东莞水乡片镇街,以及广州增城、惠州博罗等地区。 如今,虽然“斗朗霍灼兴龙船厂”的生意早已大不如前,但仍有不少东莞周边的顾客闻名而来。

  未来: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年来,中堂龙舟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堂共有两名传承人。遗憾的是,去年6月,其中一名传承人霍灼兴(霍沃培的弟弟)因病去世。而另一名传承人冯先生年事已高,基本不再亲自参与龙舟制作。他的儿子冯沛朝挑起了传承该项技艺的大任。如今,“斗朗霍灼兴龙船厂”还延续着老一辈的传统,老工具、老技艺,龙船厂的几名师傅的平均年龄已年过半百。不少龙舟师傅转行另谋生计,以往要从事龙舟制作,还必须经过师傅的精心挑选,如今已经少有年轻人愿意传承这项传统工艺。霍沃培坦言,近30多年来,已经没有年轻人加入龙船厂。

  为了保护这一传统工艺,中堂镇成立了龙舟制作工艺文化遗产保护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全镇龙舟工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建立龙舟制作培训基地,培育龙舟制作队伍。此外,还加大投入,扶持龙舟制作工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