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网讯 记者丰西西通讯员韩文青

  器官移植难度大,心肺联合移植更是难上加难。肺是开放性的器官,极易被感染或损伤,因此符合条件可供移植的肺相对其他器官少很多,为了增加尽量增加合格供体,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何健行教授团队,研发了中国版“体外肺灌注系统”,对不够“完美”的肺进行“修复”,达到移植条件后,再植入病人体内。

  中国首例边缘供肺经EVLP“修复”后成功移植

  7月30日,肺移植患者老王怀着重生的喜悦,终于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室转到了普通病房。与以往肺移植不同的是,他所接受的捐赠供体肺并不那么“完美”,是经过体外肺灌注(EVLP)之后“再修复”焕发新生的肺。这颗肺的移植成功,意味着以往一些不符合移植标准的肺可以用于移植了,增加了供源,带给更多正在艰难等待肺移植机会的病友们以希望,也标志着中国肺移植技术再上一台阶。

  老王早年就被检查出肺纤维化,咳嗽、呼吸困难……虽然使用大量的药物进行控制,但却一天比一天差,进展非常快。一个月前,病情急剧恶化,何建行教授团队详细的检查后发现,老王的肺已经“糟糕透顶”,两侧肺像蜂窝一样大洞小洞密密麻麻,即使给予中流量吸氧,但血氧仅仅勉强保持在95%(正常人血氧达到98-100%并且不需要吸氧)。只有肺移植才有一线希望。

  然而,决定手术之后,由于肺的移植要求高,一直等不到合适的肺源。终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团队的徐鑫主任医师接到一通电话,告知有一个器官捐献者的肺也许适合,一个棘手的问题却出现了,肺源有了,但它并不是理想的供体肺,而是总体状况并不好的边缘肺。 

  什么是边缘肺?徐鑫介绍,不同于其他脏器,为保障患者术后质量,肺移植手术对供体肺有着特殊严格的要求。如果按照一套指标来评估捐献的肺脏,可以将肺评为完美、理想、可用、接近不能用等几个等级,其中接近不能用的肺,就是边缘肺。

  边缘肺往往会存在肺水肿、肺挫伤等状况。在OPO(器官获取组织)中,有约1/5到1/6的肺都属于边缘肺。“肺移植患者做移植也要花很多钱,如果肺的质量不好,移植手术就可能失败。”徐鑫说,因此国际上的共识是除非是紧急救命,不然就不会使用边缘肺。

  在这个案例中,供体肺的捐献者有外伤,又因气胸放置了胸管,因此肺的质量不是很好。在器官摘取手术前CT显示,捐献者双侧的下肺都不张,缩成一团。

  移植团队对这个边缘肺果断实施了“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以对其再评估及修复,让这个宝贵的供体肺得以“再生”,保障了移植的成功。这也是中国首例边缘供肺体外肺灌注技术(EVLP)+肺移植手术。

  中国版“体外肺灌注”费用减少25万

  由于肺移植对供体肺要求很高,我国的肺供体资源非常短缺。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去年中国肾脏移植10793例,肝脏移植5149例,但肺移植全年仅299例,从一个侧面显示了肺移植供体的难以匹配。 

  “一方面肺源紧缺,另一方面肺移植患者病情进展快,如果等不到肺源,呼吸机等外源性设备也无法维持生命。”徐鑫介绍,广东约有1/5的肺移植患者都无法等到合适的肺源。 

  因此,怎样修复边缘肺,扩大肺源,是中外医生都在研究的课题。“所谓体外灌注技术,就是将条件不够好、达不到移植指标的肺,浸泡在特殊的‘营养液’中,给予细胞修复的时间和机会。”何健行教授介绍,经过修复的肺有相当部分可达到移植标准,但也有始终修复不好的,只能放弃移植。 

  国外的进口的“体外肺灌注”仪器,一套就要600多万元,使用一次价格是30万元,“非常昂贵,并不是100%能修复成功,对于病人和家属来说,如果花了30万,又没有得到可移植的肺,压力是很大的。”因此何健行教授团队开发了中国自己的“体外肺灌注”系统,使用一次的费用降低到5万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经济压力。

  徐鑫介绍,如果能够推广边缘肺的移植,将这些边缘肺资源经过再干预后充分合理利用,很多原本等不到移植肺源的患者都将重新获得一个生存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