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乳源专场)在韶关市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化馆启动。本次培训由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乳源瑶族自治县宣传部主办,乳源瑶族自治县教育局、 乳源瑶族自治县文广旅体局、 乳源瑶族自治县实践中心、 乳源瑶族自治县教师发展中心协办,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支持。 出席本次开幕仪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共乳源瑶族自治县委副书记张军 ,乳源瑶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朱均玉,乳源瑶族自治县政协副主席刘宏美,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理事长许钦松,中国国家画院许钦松山水画高研班班主任、广州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林沛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合作发展部主任张永利,以及参与本次培训的40位乡村美术教师。

  乳源位于粤北山区,为瑶、汉等民族的聚居地。此次培训为期4天,培训课程涵盖美术教育通识理论知识、美术实践课程、非遗及乡土文化传承以及少儿艺术心理等内容。参与本次培训的学员为乳源各乡镇中小学的美术教师。据悉,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自2018年启动,旨在通过提升乡村美术教师的水平,将美的种子播撒在更多孩子的心中。本次培训是继云浮、紫金、惠来、清远、怀集、韶关、从化、信宜、高明后,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的第十场培训。

  启动仪式上,许钦松表示,作为艺术家除了关注艺术创作本身,他的社会担当与社会责任也十分重要。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作为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的品牌项目之一,期望发挥链接社会资源的优势,助推乡村美育的发展与乡村文化的振兴。

  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

  作为美术老师,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因此,在本次培训的第一节课,儿童美术启蒙教育专家、自由绘画启蒙教育倡导者、童画童话美育工作室创始人池少伟以“如何正确美育?正确美育的认知与方法”为主旨进行培训。他表示,对美育的错误认知,会扼杀孩子的天赋,导致孩子没自信、没兴趣,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老师不是在培养孩子,而是变成“杀手”。因此,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对教师而言尤为重要。想象力比知识重要,思维比技术重要。

  许钦松在本次培训的专题讲座——《美术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中也表示,艺术原本就是玩出来的,趣味性、生动性、活泼性是美术课堂的基本要求,一定要让孩子玩起来。美术这门课程本身就决定了它自身所持有的教学方式,它不应该照本宣科,而应采取更加灵活,更适合学生接受新鲜知识的教学方式。

  名师专家,共同打造丰富多样的实操课程

  本次培训的内容丰富多样,通过邀请名师专家,开拓教师的视野,切实地提升老师们的美术水平。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支计划”青年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喻涛给学员们带来了版画专题培训。他从自己的版画创作脉络谈起,介绍了中小学版画教学的现状,并带来了版画作品的鉴赏与分享,最后还进行了版画的现场示范。

  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陈海宁以《水彩材料技法实践》为主题,教会学员们重新认识水彩材料,并学会活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培训现场,老师们尝试将固体胶、洗洁精、酒精、油画棒、树叶等多种媒材进行探索与试验,感受在不同材料的混合下所制造出的特殊肌理效果。

  广州国家青苗培育计划三期杰青班画家,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许钦松创作奖获奖者李春阳带来了国画专题培训。通过国画基础知识的讲解,优秀作品赏析以及现场示范等等,让学员们充分感受到国画的魅力。

  当天下午,学员们还在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张永利的指导下,共同前往乳源特色景点——云门山,进行写生。通过写生,观察自然,并充分运用到作品创作中。此外,学员们通过对名师写生过程的观察与交流,进一步增加了对中国画的体悟。

  艺术+心理,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作为美术老师,不仅是教会孩子绘画的技法,而且可以通过艺术的手法,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帮助乡村儿童更好地成长。

  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农村劳动人口外流到城市,大量的儿童被留守。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为此,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还与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心理项目展开合作,打造儿童艺术治疗方面的课程。

  在本次培训中,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心理项目经理 、高校心理学讲师、教育学博士周蓝岚从折纸艺术治疗的角度,讲述家庭动力评估与团体动力评估。在课堂上,学员们共同房、树、家具等等,并且共同搭建“未来的乳源”。通过折纸的过程,感受到艺术的疗愈性。

  周蓝岚博士说道,通过折纸艺术,可以帮助乡村儿童以非言语的手段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折纸可以将无形的情感关系具象化。老师可以通过孩子的折纸作品,了解乡村儿童的家庭关系等等,增进与他们的沟通,更好地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

  以美育人,提升乡村文化自信

  乳源民族风情浓郁,“瑶族盘王节” 、“瑶族刺绣”、“瑶族民歌”等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了解这些“非遗”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美术语言,有助于美术教师将其转化为美术课程资源。为此,本次培训中邀请到韶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美术教研员王西乾讲授《“非物质文化遗产”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践和思考》。

  王西乾结合韶关各地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实例,启发老师们如何将“非遗”转化为可利用的美术课程资源,并鼓励老师进行新材料的探索与实验。同时,他强调引入非遗文化,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了解非遗、参与体验非遗,了解乡村历史文化,让乡村儿童体验家乡的美,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以美术为桥梁,植入民间本土文化,以美育人,提升文化自信,这也是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的理念与目标。为此,广东省许钦松艺术基金会还联合广东省教育基金会发起了“许钦松乡村美术教育奖”,旨在挖掘具有乡村文化气息的优质美术课程,期望通过一堂堂具有乡村特色的美术课,让孩子们感受到乡土文化的多彩,重拾乡土文化自信。接下来,乡村美术教师培育计划还将走入更多县域,进一步提升乡村美术教师的素质,把美育的种子洒在更多孩子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