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网讯 在岛隧工程迎难而上稳步推进的同时,港珠澳大桥桥梁工程也在另一条战线上紧锣密鼓地展开。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长达22.9公里,包括三座通航孔桥、13.68公里110米钢箱连续梁非通航孔桥和5.4公里85米钢混组合梁桥。
四年筑成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副局长余烈称,大桥主体工程第二条战线,战线长、量大面广、关键节点众多是其特点。为便利施工,把桥梁工程划分为五个标段,两个钢箱梁制造标段和三个土建施工标段。大桥建设者们在岛隧工程项目先行开工、屡创佳绩的精神鼓舞下,纷纷研究技术,创新工法,带案投标,也随着项目“大型化、工厂化、标准化、装配化”建设理念贯彻落实,2012年7月,桥梁工程也在基础工程、墩台制造、钢结构制造、架设安装四个领域如火如荼地开工建设了。
港珠澳大桥既是世界上最长跨海大桥,又是世界最长的钢结构桥梁,港珠澳大桥仅主梁钢板用量就达42万吨,相当于10座鸟巢的重量,可用来修建近60座埃菲尔铁塔。自2012年7月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到2016年6月29日,港珠澳大桥主体桥梁工程全线合龙。建设历时4年多,产生了一系列新技术、新材料和新装备,在多个领域填补了空白,形成了走向世界的“中国标准”,是中国造桥技术的最高体现。
在港珠澳大桥施工现场,看不到人头攒动、千军万马的施工景象,而是为数不多的大型装备在现场进行砌积木式的装配化安装。桥墩、桥面、钢箱梁、钢管桩等都是在中山、东莞等地厂房里建设好后,再用巨轮拖到海上安装。余烈介绍,港珠澳大桥多项施工工艺和标准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形成了一系列的“中国工法”。特别是九洲航道桥桥塔的安装采用整体竖转提升方案,也属中国首创,填补了用提升支架整体提升、滑移滑道竖转方式安装上塔柱领域的一项中国空白。江海直达船航道桥三座海豚塔的安装则采用两台大型浮吊船协同作业,将2000多吨的钢塔在海上实现空中翻转,最后精确定位在承台上,其整个吊装工艺的研究历时两年,属世界首创。
世界首创2600吨“海豚”完美腾挪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隶属于桥梁工程第四大战役的三座通航孔桥桥塔吊装。如今,行驶在港珠澳大桥—青州大桥段,两个高达160多米的“中国结”熠熠生辉,而把单个重达254吨的钢结构吊装到163米高的桥塔顶端,实现完美对接非常考验大桥建设者的智慧。“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了打赢青州桥钢结型撑超高吊装战役,施工单位研发并制造了专门的塔顶吊机,经过精心准备,终于在163米的高空成功将毫米级精度的钢结型撑和厘米级精度的混凝土桥塔完美精确对接;同样在江海桥钢塔战场,需要将重2600吨,高105米的3座巨型“海豚”钢塔稳稳地安放在8米见方的钢结构底座之上,错边量不能超过2毫米。江海桥3座海豚塔加上吊具的吊重已经接近3100吨,需要两艘大型浮吊共同抬吊,在空中完成90度的翻转竖立动作,吊高已经接近浮吊的极限,而当时全国能完成如此吊高和吊重的浮吊仅有“海升”号一艘。
为了确保必胜,工程技术人员从测量位置选点等小事抓起,从对接导向装置的角度设置等简单方案开始,对整个吊装方案进行了超乎想象的细致设计和完善,先后对重型吊具进行了精密设计,确保了空间转体自如舒畅,对浮吊的锚泊系统进行全面升级改造,保证了吊装过程平稳,对吊钩的同步控制系统进行了反复调试,使得巨型钢塔空中姿态完全受控。吊装前还进行了3次大型实战演练,修编了几十版施工技术方案,召开了上百次技术研讨会议。经过不懈的努力、周密的部署和精心的操作,最终3座海豚钢塔稳稳地屹立于伶仃洋上。
在解决海上桥梁的耐久性问题上,科研人员创造性地提出“港珠澳模型”等防腐防震措施,系统地保障了港珠澳大桥的设计使用寿命达到120年,打破了中国通常的“百年惯例”。另外,港珠澳大桥可抗16级台风、8级地震及30万吨巨轮撞击。去年,半个世纪以来最强台风“天鸽”在珠海登陆,中心经过的附近海域及地区风力达15级,阵风达16~17级;今年15级超强台风“山竹”再袭珠海。伶仃洋面上的港珠澳大桥一再经受超强台风的洗礼,安然无恙,经受住了强台风的检验。
文/图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治家 通讯员唐丽娟
[ 编辑: 郭夏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