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问基因编辑婴儿研究

  金羊网记者 林园 郭起 沈婷婷

  “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26日,这则消息在网上热传,掀起轩然大波。针对此事,上百位科学家公开表示反对。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官网上回应称,已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科学家宣布基因编辑婴儿诞生

  根据人民网的报道,11月26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在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召开前一天宣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如果这一消息属实,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也意味着中国在基因编辑技术用于疾病预防领域实现历史性突破。与此同时,贺建奎介绍这对婴儿的视频在网上流传。

  简历显示,贺建奎曾经在美国的莱斯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后来回国,在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了一个实验室,其名下还有两家与基因检测相关的公司。记者联系了其中一家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该项目不是公司的项目,公司对此也不知情,具体情况要咨询贺教授本人。昨日下午,记者多次拨打贺建奎的手机,没有人接听。

  据美联社报道,贺建奎在生育治疗过程中,改动了七对夫妇孩子的胚胎,其中一位孕妇顺利生产。在参加研究的夫妇中,所有的男性感染了HIV(艾滋病病毒),而所有女性并未感染。贺建奎称:“我的目的并不是治疗或者防止遗传性疾病,而是要尽力保留只有少数人才具有的特征,即天然抵抗某些艾滋病病毒。”据报道,另外一个美国科学家蒂姆(Michael Deem)和贺建奎在研究项目上进行了合作,蒂姆是一位生物工程学和医学物理学教授。消息传出后,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对于其伦理性引发了众多讨论。

  官方已启动对涉事医院伦理问题审查

  26日,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发布声明称,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

  声明称,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在伦理委员会设立之日起3个月内向本机构的执业登记机关备案”的要求,经查,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这一机构未按要求进行备案。

  声明表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已于11月26日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也表示高度关注此事件,已组织力量展开调查,并将及时向社会公布调查结果。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官网上回应称:有媒体就“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进行报道。我委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有报道称,该项目的经费或物资来源于“深圳市科技创新自由探索项目”。对此,深圳科创委深夜回复,称从未立项资助“CCR5基因编辑”“HIV免疫基因CCR5胚胎基因编辑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估”等自由探索项目,也未资助贺建奎、覃金洲及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在该领域的科技计划项目。

  追问

  1 该研究是否经过伦理审查?

  启动这项基因编辑研究经过了哪些手续?一份网传“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显示,该研究拟采用CRISPR-Cas9技术对胚胎进行编辑,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检测与孕期全方位检测可以获得具有CCR5基因编辑的个体,使婴儿在植入母亲子宫前获得抗击霍乱、天花或艾滋病的能力。

  申请书还显示,项目起止时间为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申请书申请人是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项目名称为CCR5基因编辑。在申请书的最后方显示,该项目“符合伦理规范,同意开展。”并盖上了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印章,落款时间为2017年3月7日,并且有7人签名。不过,据调查,这7人都是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的医生,而伦理委员会成员应该还要有法律界人士、社会界人士。

  26日下午,记者联系了该医院。联系人表示,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这对婴儿不是在该医院出生的。对于为何有这份盖有医院的印章文件流出,医院正在调查中。

  2 基因编辑人类足够安全吗?

  除了伦理方面,这项技术的安全性也有不少争议。

  “目前的基因编辑技术还在完善优化中,还存在着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例如脱靶。”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教授孙彩军介绍。所谓“脱靶”就是在操作中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

  清华大学全球健康及传染病研究中心与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张林琦认为,对健康胚胎进行CCR5编辑是不理智的,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中国人的CCR5是可以完全缺失的,“CCR5对人体免疫细胞的功能是重要的,CCR5编辑不能保证100%不出错之前,是不可以用于人的”。

  3 通过基因编辑防治艾滋病有必要吗?

  另外,感染有艾滋病病毒的夫妇想生一个健康的婴儿,完全可以通过其他形式实现。“通过药物进行母婴阻断在目前已经非常有效。在怀孕分娩期间,通过ART药物进行阻断,基本98%以上的几率可预防婴儿被感染。”孙彩军介绍。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研究员刘颖表示,CCR5缺失已经被实验证实会造成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病毒的易感甚至肿瘤的发生。即使该实验的母亲是艾滋病患者,只要通过药物降低母体HIV的载量,是可以有效阻断母婴传播的。这项研究完全没有任何层面的必须要进行的必要性。

  4 相关研究将 带来什么后果?

  “针对生殖细胞的编辑将具有可遗传性。编辑了这一代婴儿的基因,就相当于编辑了他的子子孙孙的后代基因。”孙彩军向记者表示。

  其实,早在2015年,中山大学学者在全球率先利用基因编辑技术修饰人类的胚胎,引起全球科学群体的关注。此后,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球基因编辑峰会达成了一项共识,即鼓励基因编辑的基础研究和在体细胞层面上的临床应用,但是对于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需考虑技术、社会以及伦理问题,属于限制级研究。这一实验从科学层面具有巨大的潜在风险,两个孩子作为试验品,这些未知风险将会伴随他们的成长。

  接受了基因编辑的孩子,他们身体内携带的、被修改过的基因,可能将会慢慢融入整个人类群体,成为人类基因库的一部分。这里面当然也包括可能被基因编辑操作脱靶误伤的那些基因。从这个角度说,这项基因编辑操作的最坏风险是不可控的。人类可能需要很多年、很多代才会发现其后果。

  解读

  如果基因编辑宝宝诞生,意味着什么?

  金羊网记者 丰西西

  “世界艾滋病日”前,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引发社会高度关注。据媒体报道,这一消息是研究人员本人口头透露,但已经引起了轩然大波。如果这样的婴儿真的诞生,到底意味着什么?11月2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传染病研究所李锋博士。

  修改CCR5基因不能完全阻断感染HIV

  根据媒体报道,研究者修改的是CCR5基因蛋白。那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基因呢?李锋解释,HIV病毒要进入人体细胞,就像一个“侵略者”要“入侵”一个“屋子”,需要先进“门”,“门上”有三个“钥匙孔”,“钥匙孔”就是细胞表面的蛋白,称为HIV感染的受体,第一个主钥匙孔是CD4受体蛋白,第二个钥匙孔是CCR5共受体蛋白,第三个钥匙孔叫CXCR4共受体蛋白。病毒打开任何一个钥匙孔都无法进入,只有同时打开CD4和CCR5组合,或CD4和CXCR4组合,才能成功入侵到细胞内部。

  这一次被基因编辑的是CCR5共受体,也就是说,第二个“钥匙孔”被破坏了。事实上,在自然界里,欧洲就有一部分人群的基因中是天然CCR5缺陷的,“这类人群天然缺失了CCR5上的32对碱基,也就是说,他们天生就是关闭了HIV病毒入侵的第二个钥匙孔,但是这种CCR5突变体还在体内承担其他功能。”李锋说,全球首个被治愈的艾滋病患者就是因为在骨髓移植时移植到了一名天然缺失CCR5蛋白中32对碱基的捐献者所捐献的骨髓,让他的HIV感染治愈了。至今,全球也仅此一例。

  李锋表示:“通过细胞自身的修复机制将打断的基因重新连接起来,这种修复过程是不准确的,通常会造成序列缺失,也可能增加,产生的这种突变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人为创造的。”

  李锋进一步解释,即使是CCR5被破坏,也不能完全防止HIV感染,因为HIV病毒还可以通过“攻克”CD4和CXCR4受体组合进入体内。也就是说,目前研究团队即使修改了CCR5,也依然有HIV感染的风险,并不能保证文中提到的两个个体在未来不被HIV感染。

  此外,李锋还指出,目前人CCR5的已知功能中最主要的是和HIV感染有关,但人类CCR5还有其他的功能(已有研究还没有证实的),被修改和编辑后,潜在的风险是不能预测的。

  基因编辑婴儿或无正常的免疫功能

  此外,还有一种风险来源于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本身——理论上,这种技术发生“导航”不严谨、识别错误的几率很大,很可能错误地编辑了不该编辑的地方,这也是大家常说的“脱靶”。“脱靶”的风险是不可预测的。李锋举了一个例子,2013年他曾在实验中使用这个技术制备了12只基因敲除小鼠,出生时都存活了,但十天后就死亡了11只,一年后,仅剩的1只脖子上长了很大的肿瘤,他对这个技术的安全性非常担忧。

  李锋说,其实还有第三种风险:“此事对学界和伦理的挑战都非常大,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潘多拉的盒子被打开了,你无法想象以后会不会有人找到其他基因,比如智商基因,进行基因编辑后,是不是有的人群可以更聪明,有的会变傻?”

  如果基因编辑的孩子真正诞生,成长中会有什么样的风险?李锋对此持保留意见,他说,能够顺利长大是最重要的,CCR5基因的全部功能丧失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会对人的发育过程中产生哪些作用,目前都是未知的,也无法预测,因为是全新的。

  李锋援引1998年一项在小鼠身上开展的实验结果,CCR5完全缺陷的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降低,清除李斯特菌的能力降低,T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发生改变。“也就是说,小鼠的免疫系统被扰乱了。”李锋说,如果放在人身上,这个人就没有正常的免疫功能,如果他生病了,对他的救治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他今后的生存风险较大。

  回应

  贺建奎视频回应:

  “为了他们一家, 我愿意接受指责”

  26日,贺建奎的媒介团队向媒体披露了一份贺建奎本人录制的英文视频。视频中,贺建奎讲述了这一临床试验的来龙去脉,并针对公众质疑,给出了他的最新回应。

  贺建奎在视频中称露露和娜娜的降生“一切正常”,“为了他们一家,我愿意接受指责”。贺建奎称,他选择基因手术因其“安全”且“有医疗价值”,最终选取HIV作为首个治疗对象是基于现实世界的医学价值。

  他还在回应中表示,把孩子叫做“定制宝宝”是错误的,这对有遗传疾病的父母来说是一种诋毁,这是在试图制造恐惧和厌恶的情绪。“我们坚信伦理终将站在我们这边。” (董柳)

  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

  呼吁国家立法 关上“潘多拉魔盒”

  26日下午,微博“@知识分子”发布“科学家联合声明”,对此项研究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据悉,本次联合声明由122位科学家共同签署。

  声明表示,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形容。CRISPR基因编辑技术的脱靶问题不解决,直接进行人胚胎改造并试图产生婴儿的任何尝试都存在巨大风险。 此项技术早就可以做,没有任何创新,但是全球的生物医学科学家们不去做、不敢做,就是因为脱靶的不确定性、其他巨大风险以及更重要的伦理。这些不确定性的可遗传的遗传物质改造,一旦做出活人就不可避免地会混入人类的基因池,将会带来的影响没有人能预知。确实不排除此次生出来的孩子一段时间内基本健康,但是程序不正义和将来继续执行带来的对人类群体的潜在风险和危害是不可估量的。”

  此外,声明还呼吁国家迅速立法严格监管在“还有一线机会时”关上“潘多拉魔盒”。

  (孙唯 郭起)

  编辑:宝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