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灶岛日军慰安所遗址。资料图片 三灶岛日军慰安所遗址。资料图片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遗址广场。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遗址广场。 南方日报记者 李细华 摄

  广东“国保”现状调查②

  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岭南各地遍布革命先烈留下的足迹。在广东省现有的9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的数量超过了三分之一,为广东留下一笔沉甸甸的历史遗产。

  去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入开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研究,必须“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推动国际社会正确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10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中,广东的“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榜上有名,社会各界多年来对证言与证物的搜集,让这座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岛走进了大众视野。另外,中共三大会址栖身于广州新河浦历史建筑群中,讲述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重要革命历程。这两处遗址在2013年一同被评为第七批国家级文保单位,在对它们的保护中,可以看到对历史新的讲述方法。 ●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李培 白洋

  用史实发言

  千人坟万人坟皆为铁证

  位于珠海西南一隅的三灶岛,犹如一颗西江明珠,镶嵌于鸡啼门与磨刀门之间。78年前,小岛却笼罩在一片腥风血雨之中。散布岛上各处的碉堡、慰安所、万人坟、千人坟,皆是日军罪行的如山铁证。

  七七事变后,日军侵占三灶岛。他们动用各地征来的3000多名劳工修筑机场,并对岛上居民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8年时间里,共有超过6000名同胞殉难。悲恨长天,时至今日,屹立在万人坟前牌坊上的警语,仍然低诉着三灶人民苦难的悲歌。

  然而,由于过去不少相关史料未被公开,三灶岛在抗战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所知晓。尽管万人坟在1983年已被列为广东省级文保单位,但三灶岛一直名不见经传。

  从2009年开始,随着史料的披露、研究的层层展开,三灶岛忽然成为媒体报道焦点。

  这与当地文保工作者抢救民间“口述史”的努力分不开,日军慰安所遗址被发现就是其中一例。它位于上表村一座外表平平无奇的学堂旧址内,2009年,珠海市文广新局进行文物普查时,找到了曾在日军医院工作的九旬老人钟泉。在钟泉老人的口述中,被日军强迫给慰安妇诊疗的细节历历在目,这番证词引出了这处日军慰安所遗址。

  钟泉的口述揭开了慰安所的秘密,但长久以来,日军为何盘踞三灶岛却一直成谜。

  直到2009年,日本教授和仁廉夫在香港访问期间,带来了从日本防卫厅解密得来的《三灶岛特报》。凭着敏锐的触觉,香港的同乡会迅速通知三灶镇领导,并将这份珍贵的史料记录复印下来。

  《三灶岛特报》的内容,证实三灶岛是日军侵略华南的秘密军事基地,也佐证了岛上遗址的文物分量。在历史证词不断增加的同时,相关物证也不断浮出水面。在一次挖地基时,村民们发现了一根有年份的石门柱,“兴亚第一国民学校”字样赫然入目。

  随着证据链的不断完善,三灶岛遗址的历史价值不断凸显出来:万人坟、千人坟、日军慰安所见证着日军暴行,兴亚第一国民学校遗址、兴亚第二国民学校遗址表明日本人曾在这里进行奴化教育……完整程度罕见的遗迹群,全面展示了侵华日军在三灶岛犯下的累累罪证。

  “我们一边申报国保单位,一边进行发掘和保护。”金湾区文化体育旅游局局长李成铿告诉记者,慰安所旧址被发现时出现了严重的漏水,房屋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而对那些散布荒郊野岭的遗址进行维护,难度也不小,如轿顶山的日军“慰灵”摩崖石刻就受到了风化的威胁。

  “如果不加以修缮,这些证物可能很快都会消失。”李成铿说。经过专家的细致研究,与文保工作者的抢救性修复,两处遗址恢复了原本应有的面貌。

  发掘修复遗迹、整理抢救口述史……当地文保工作者在与时间赛跑,从2012年开始,金湾区、三灶镇财政共投入近700万元,连同上级财政经费支持,对慰安所和“慰灵”石刻、万人坟、千人坟等进行了保护修缮,并开展周边环境配套工程建设,最终让这些敌寇罪证得以保存,警示世人。此后,当地政府组建了文物协管员队伍加强日常巡查,聘请专业劳务公司进行日常清洁,以保证文保单位的安全和整洁卫生。2013年,“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行遗迹”被评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当地文物部门正规划建立万人坟史迹陈列馆,将近年来辛苦搜集得来的文献与口述资料进行展示。“历史证据是一个整体。不但文物建筑这样的‘硬件’需要保护,文献证词这样的‘软件’也需要重视。‘软硬兼施’才能让文物讲好故事。”李成铿总结道。

  让历史说话

  展示中共三大会址基石

  广州东山新河浦,赤砖碧瓦、树影婆娑。即便在恤孤院路的民国洋房掩映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也格外醒目。

  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前有一处小型遗址广场,在“全中国国民革命者联合起来”的褚红色大理石墙下,安放着两个长形凹槽,上面装着透视玻璃,里面展示的是考古挖掘出来的当年会址建筑物基石,诉说着这段庄严的历史。

  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举行,这是我党在广州举行的唯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大会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确立的“统一战线”方针,成为我党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

  中共三大的召开,史籍和档案里只记载会址在广州。由于1938年原址被日军炸毁,其一直“沉睡”在市井之中。上世纪70年代,广州市文化部门对中共三大会址的情况展开了一年多的调查,找到了当年中共三大代表、当时已79岁高龄的徐梅坤协助寻找,最后根据一栋民国洋房逵园上“1922”的字样,确定了会址的位置。

  2006年建馆之初,方案引发争议,是在原址重建一栋仿古建筑,还是考古发掘后做遗址保护?经专家们反复讨论论证后,选择了后者。“我们希望用历史的原貌来说话。”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管理部主任荆永才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采用了一个特殊的方案:遗址原地保护建遗址广场,在一旁新建陈列馆,分地下一层和地上两层,采用图片文字、档案文物和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向观众真实展现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这段光辉岁月。纪念馆于2006年7月1日正式落成开放。

  与中共三大会址一起保护的,还有附近的春园。春园坐北朝南,前临河浦,古树簇拥,由三幢并列小洋房组成。1923年,响应共产国际指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蔡和森、张太雷、瞿秋白等我党早期领导人陆续来到广州,入住春园24号。春园按照“修旧如旧”原则,通过场景还原,展现了党的领导人起居室和卧室的原貌。

  “纪念馆建成后,首先是要让中共三大这段历史‘活’起来。”荆永才说。

  为了再现历史,馆内通过精心制作还原场景。在陈列馆一楼,中共三大中央执行委员会议的场景模拟非常逼真,长方形会议桌周围,毛泽东等9人的硅胶像栩栩如生。身穿米黄色西装的陈独秀站着发言,其余委员围坐两旁。毛泽东坐在陈独秀左边第二位,右手执笔。荆永才说:“硅胶真人像很形象地再现了当年开会时的情形,反映出我党早期领导人意气风发的形象。”

  而在地下一层,则展出了中共一大在浙江嘉兴南湖开会的游船模型,这是一条按照1:5比例制作的红色丝网船,船桨横放在船上,船的首尾两处均用竹席遮盖,既挡风雨又能保密。荆永才说,“这条模型船制作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当时是农讲所请老师傅们制作的。”小小游船的背后,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在初创时期,面对各种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

  中共三大纪念馆所在的新河浦一带有400多座老式洋房,如何融入历史街区“讲故事”,也成了纪念馆的努力方向。为了与周边社区居民增强互动,纪念馆每年都会利用元宵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举办游园活动,包括猜党史内容的灯谜、知识问答等活动,吸引居民的参与,深入了解中共三大这段历史。

  在政府的重视和周围居民的支持下,新河浦社区的历史文化气息越来越浓。2008年,“新河浦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荣获世界大都市奖第二名,中共三大会址作为其中最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馆内的留言本上,一位没有留下姓名的观众这样写道:“历史真的是可以让人想起很多,这里给了我重新站起来的力量,我会一直努力下去的。感谢先辈们的奉献,我一定会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广东经验

  让文物“说话” 唤来“听故事的人”

  往事并不如烟,历史并不沉默。表面看来,文物并不会说话。然而,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蕴藏着鲜活的历史故事。如何让文物“说话”,一直是文保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近现代史迹去古未远,至今尚有证人、证言。去年,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侵华日军暴行史料展”在三灶岛日军慰安所遗址举行。亲历日军暴行的83岁老人陈福炎,就是其中一名讲解志愿者。谈及那段惨痛的回忆,老人至今悲愤难平。

  “别忘记屈辱,要记得它,要变得强大。”陈福炎语重心长地告诫现场观众,发人深省。

  “随着岁月的流逝,不少历史见证人已不在人世。三灶岛侵华日军罪证见证者年龄普遍在80岁以上,留下他们提供的资料非常重要。”李成铿感受到了这份与时间赛跑的紧迫感。

  每年在三灶岛举行的悼念活动期间,文物部门都会派出专人为回乡拜祭的海外乡亲做口述史记录,从未中断。“许多老人年事已高,有的现在已经离世,幸好还有这些记录,给我们留下确凿的历史证词。”金湾区三灶镇工作人员李健康介绍。

  留不住“讲故事的人”,但唤来“听故事的人”却是文保单位职责所在。近年来,“红色旅游”正成为传播抗战与革命历史的新机遇,藏身荒山野岭的侵华日军“慰灵”石刻和碉堡的游人众多,三灶岛的苦难岁月,也渐为外界所熟知。

  而中共三大会址肩负的宣传教育工作也比较繁重。“我们很清楚地认识到,与一般博物馆不同,我们要突出特色,用特色去吸引观众来听故事。”荆永才说,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的特色就是展示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场景,引起观众内心的共鸣。

  “用生动的图片和故事,集中反映我党领导人的青年形象,就是我们讲述的重点。”荆永才说。在纪念馆的临时展厅,馆方精心策划了“红色探索——中共早期领导人成长历程图片展”,图文并茂地展示了我党早期9位领导人入党前后的求学探索之路,拉近了与青年观众的距离。

  纪念馆还要“走出去”,到学校做流动展览。每次去学校做展览,考虑得最多的是如何让孩子们感兴趣。“我们更多地给孩子们讲青年毛泽东、青年周恩来的故事。”

  统筹:李培 王长庚 支持单位:广东省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