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人员庆祝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稳定产气。 新华社发工作人员庆祝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稳定产气。 新华社发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特约通讯员陈惠玲

  记者昨日获悉,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取得了持续产气时间长、气流稳定、环境安全等多项重大突破性成果。昨日上午,国土资源部在北京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试采最新进展、自主创新成果及有关情况。

  据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会,至5月26日,试采井连续产气16天,平均日产超过1万立方米。5月27日开始,按照施工方案开展温度、压力变化对储层、井底、井筒、气体流量等影响的科学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已连续产气超过22天,平均日产8350立方米,气压气流稳定,井底状态良好。试采安全评估和环境监测结果显示,钻井作业安全,海底地层稳定,大气和海水甲烷含量无异常变化。

  实现20项技术自主创新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在发布会上介绍,本次试采实现了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和装备自主创新,并树立环境保护优先的理念。试采前,开展了10余个航次的环境基线调查,获取了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海水化学等本底数据,以及海底地层力学参数等。试采过程中,按照国际标准的环境管理体系、工艺安全风险管理等,采取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时监测对比显示,甲烷等参数无异常变化,海底地形无变化,没有环境污染,未发生地质灾害。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现场指挥部指挥长叶建良在新闻发布会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 此次试采面临三大难点。一是无经验可循。在2002年加拿大陆域和2013年日本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的地质条件与我国差异极大,不能照搬。二是储层开采难度最大。我国试采的泥质粉砂型储层资源量在世界上占比超过90%,具有特低孔隙度、特低渗透率等特点,钻探风险极高,开采难度最大。三是没有专用设备和材料。针对该情况,自主研发天然气水合物专用的装备、管材、特殊材料等。试采中实现了六大技术体系二十项关键技术自主创新。

  发现两超千亿方级矿藏

  记者获悉,我国海域可燃冰调查工作起始于1999年,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先在南海北部开展了前期调查,发现了其存在的重要地震标志——似海底发射(BSR),第一次在南海找到了可燃冰的踪影。经过近20年的持续努力,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主力,已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了可燃冰赋存的大量的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生物等异常标志。已于2007年、2013年、2015年先后3次在我国南海实施钻探航次,成功获取实物样品,并先后在我国南海北部发现两个超千亿方(立方米)级可燃冰大型矿藏。

  为加速我国可燃冰勘查开发进程,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明确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作为可燃冰试采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成立试开采现场指挥部、可燃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研发了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体系,锁定全球最先进的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作业平台,完成了试采工程实施方案和长线物质相关服务准备,并开展了试采攻关,于今年5月试采成功。

  扎实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

  提供2~4个大型资源基地 为产业化奠定资源基础

  据新华社北京电 (记者王立彬)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后,公众最关注的就是其产业化进程。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负责人2日在此间表示,将提供2~4个大型资源基地,同时推动产业政策制定、企业勘探开发、采矿审批许可、矿权登记工作,扎实推进可燃冰产业化进程。

  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于海峰说,将借鉴我国页岩气开发经验,建议把天然气水合物设立为我国新矿种(第173种矿产)。将天然气水合物纳入新兴战略产业目录,制定相关产业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勘探开发,推动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进程。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审批并颁发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审批许可证、采矿许可证,划定勘探区块,做好矿权登记。

  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协调领导小组副组长李金发说,将围绕加快推进可燃冰勘察开采产业化进程的目标,全力推进后续各项工作。将争取神狐海域试采成果最大化:继续延长试采科学研究时间,精心实施好后续试采工作;系统总结试采经验,科学评价可燃冰开发的经济技术条件;系统梳理分析技术经济参数和工程管理经验,为后续工作提供工程技术和管理模式支持。

  同时将加大可燃冰资源调查力度,开展区域性资源调查评价,摸清资源家底。开展重点区普查,落实资源量。开展重点目标区详查,提供2~4个大型资源基地,为产业化奠定坚实资源基础。

责任编辑: GDN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