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商报讯 记者王艳美报道:担凳仔,听古仔。凤城讲古之古村古鉴昨日在古鉴文化中心开讲,村内老人小孩齐齐为大家讲述古鉴历史。讲古现场,一幅长约5米宽约2.5米(算上留白位置)的民国地图展示在观众面前,专家称这或许是目前在顺德发现的最大型的古老地图。

讲古嘉宾在台上讲述古鉴历史。/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摄讲古嘉宾在台上讲述古鉴历史。/珠江商报记者朱德文摄

  挖掘历史:跟着叔父走街串巷

  凤城讲古之古村古鉴由大良街道宣传文体办公室、古鉴村党委、古鉴村委会主办,珠江商报社承办,旨在通过挖掘乡村历史,以讲古形式把传统文化传承给青少年。讲古前期,本报记者随古鉴村叔父走街串巷,找族谱,看古迹,查找家族来源,寻找历史传说。

  历史挖掘过程中,80多岁的冯桂洪和刚退休的冯炳贤带着记者绕着村子走了一圈,看祠堂、看古屋、看古街,找族谱。王贤伦和王根松在悦庚王公祠讲解家族来历,王贤伦还拿出一批清代地契,讲述家族中一位叫王英的人物故事。何以联在灵孙何公祠介绍一块清代木匾、古代消防车以及饮灯酒习俗,他还带着记者认识村内仅剩的几处古井。

  根据家族历史及古鉴三忠庙建庙传说,可以推断出古鉴很可能在宋末开村。由于古鉴四面环水,俯瞰貌似一面镜子,“镜”通“鉴”因此命名为古鉴。

  现场:年轻一辈挑起讲古角色

  昨日的讲古现场,除了村内叔父讲述历史外,还有四位凤翔小学的学生为观众们讲述该村以前的商业中心、打更文化、祠堂文化等。现场展示的古老消防车已经生锈了,但产生压强的手柄还能勉强摇动,10岁的孙杰和9岁的黄沛轩努力摇动手柄为大家讲解其工作原理。孩子们带点俏皮的演绎,博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大良街道宣传文体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举办凤城讲古活动,在挖掘传统文化的同时,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挖掘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参与到解读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

  专家解读:民国地图反映当年乡村结构

  在走访中,大家惊喜地发现了一张长约5米宽约2.5米的古鉴村地图。这张地图绘于民国八年(1919年),是古鉴村完整的地图,地图上清楚地记载该村四面环涌,村民在东北面依山居住,其余地方多为田地,田地与民居交界处有善堂、学社等机构。做文物修复的姚师傅以及顺德一些文化学者说,在建国前的地图里,暂时没有见过比这张地图更大的了。

  文化学者李健明先生对地图进行解读。他说地图绘于1919年,大约是清末民初时期,地图显示古鉴村民当时在村内东北部依山而居,其余多为田地,田地与民居交界处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一些机构,如善堂、青云文社等。顺德商业比较发达,善堂的建立是对当地孤寡老人或无就学能力的人提供社会资助的机构;青云文社是广东两个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主要资助读书,其中会资助当时赴京赶考或高中进士举人以及在京为官的顺德人。通过这张地图,可以从一个普通的乡村里面,看出清末民国时期的社会结构,整个结构里有劳动、生活、学习,还有信仰,非常清晰。此外,该地图是用科学测量技术绘制出来,在民国或更早期的地图中甚少见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