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挂牌三周年活动现场。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挂牌三周年活动现场。

  千支彩笔绘凤城、儿童音乐剧、中法文化之春夏至音乐日、曲艺及广绣等非遗培训……这些年来,大良文化活动大放异彩,年均举办活动超千场。此外,少年宫培训课程推陈出新,梁銶琚图书馆年增图书约18000册,每年服务读者数十万人次。是什么让这些活动如此精彩,让文化艺术培训如此丰富,让图书借阅服务如此贴心?这得从大良街道文化中心的建立说起。

  机制创新:整合资源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据大良宣传文体办公室副主任、大良街道文化中心主任戴建华介绍,2014年,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成立,这是一个公益文化事业单位,对大良文化站、凤城少年宫、梁銶琚图书馆等单位和场馆进行了人员和职能的有机整合。中心拥有梁銶琚图书馆、文化楼、科技楼、培训楼、中心大舞台等室内外文化阵地共9000多平方米。

  据介绍,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成立三年以来,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及活动,参与群众超过400万人次,大良居民人均参加活动约10次。在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少儿才艺培训和提供公共图书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面,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需求的群体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中法文化之春”、“儿童音乐剧”等。少儿才艺培训方面,除了少年宫定点培训课程外,2016年开始,凤城少年宫走进环城、云路、凤翔等学校开展分教点教学,让孩子们零距离接受艺术的滋养。此外,还开展“千支彩笔绘凤城”、“探世界”少儿成长体验活动。借阅服务方面,目前梁銶琚图书馆馆藏文献20多万册,报刊杂志500种,平均每年新增图书约18000册。2015~2016年,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整合梁銶琚图书馆的图书和读者资源,打造了全民阅读品牌“凤岭读书沙龙”和少儿阅读品牌“少儿喜阅绘”、“绘读凤城”等。

  串珠成链:发挥文化合力打开文化大门

  “一个地方的文化要发展好,不仅政府文化部门要发挥力量,更需要挖掘和整合社会力量共同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戴建华说:“大良是顺德的中心城区,这里聚居了大批文化能人,各种文化机构如琴行、书画培训工作室、文化策划公司等,他们就如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珍珠一样,我们文化中心的作用就是把这些独立的珍珠串成链条,整合社会力量,办好凤城文化。”

  在过去的三年中,大良街道文化中心一直在探索这种串珠成链的合作模式。例如,大良街道文化中心与法国驻广州领事馆连续多年合作举办中法文化之春系列活动,与顺德华侨城合作举办华侨城国际爵士音乐节,与星海音乐学院合作推出新年音乐会及“乐赏凤城·灿若星海”文化活动等。

  在各种资源整合成功尝试后,在刚结束的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挂牌三周年活动中,大良文化伙伴联盟正式成立,这意味着,这种串珠成链的文化整合模式在深化和提升。除区内外文化部门、文化单位及高校外,目前,大良文化中心还与老年大学、各文艺协会、社工机构以及媒体、琴行、画廊、艺术馆、培训机构、广告创意、文化传播公司结成了文化伙伴关系。

  探索前行:将文化事业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文化伙伴联盟成立后,我们后续还需探索长效合作机制。”戴建华认为,未来的方向必须进一步优化基础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拓宽合作伙伴的领域,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多元化。

  在过去的三年里,大良街道文化中心一直探索创新文化服务,例如,打破局限于青少宫的文化艺术培训模式,大胆尝试将走进环城、云路、凤翔等学校开展分教点教学;面对图书数量不断增加但上架空间不足的困局,大良街道文化中心又在思考通过合作模式拓宽思路,如在居民密集区开设自助图书馆,更好地服务阅读群体。

  此外,让文化活动往深层次发展也是大良街道文化中心未来的发展方向。在过去的三年里,中心策划组织探世界、各种文化沙龙活动等,希望通过更多元化的活动,将文化服务往纵深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