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评论文章《一个追梦丹青的人》,本月中旬在大型文艺杂志《品味·娛乐》“收藏品鉴”栏目发表,并在穂沪京深蓉宁等廿多个城市同步发行。文章介绍资深报人蔡谦重拾画笔圆梦丹青的心路历程,并对画作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评价。

  阳春三月,由汕头市新闻工作者协会、汕头经济特区报社为蔡谦先生在市图书馆主办了《笔耕余事》书画展览,近百幅花鸟虫鱼国画小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着实让很多人大出意外。身为《汕头特区晚报》的总编,他执铎传声,编务繁忙,还能创作如此水平、如此数量的书画作品。知人论世,只要知道他的人生经历,对此,就不会感到惊奇,反而觉得这是水到渠成的事。

蔡谦先生近照蔡谦先生近照

  蔡谦先生生于归侨教师家庭,少怀丹青梦,因时代原因无缘从其所好。他当过知青,下过乡,在高校、宣传新闻单位工作过,几十年来无论职业、角色如何更换,文艺之梦如影随形。工作生活之暇,对历代法书名迹,心摹手追,对身边鸟虫鱼眼观心记,揣摩写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日积月累,如春之苗,日见其长。特别是身为报社总编,阅尽社会百态、人间万象,接触各种艺术潮流和学术理论,久而形成了独特的触觉和思考方式。积之既深,厚积薄发,一旦付诸笔墨,成之图画自然不同于浮光掠影的描绘,自我陶醉式的墨戏。 果然,前年退休后重拾画笔,遂圆了丹青之梦。

本文刊登于大型文艺杂志《品味·娛乐》“收藏品鉴”栏目,并在穂沪京深蓉宁等廿多个城市同步发行 本文刊登于大型文艺杂志《品味·娛乐》“收藏品鉴”栏目,并在穂沪京深蓉宁等廿多个城市同步发行

  观蔡谦先生的作品,最有力量、最有表现力者当属他的线条。线条,可以说是中国画的核心,从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录》中“曹衣出水,吴带当风”这句话,可看出线条对描绘形体的表现力和审美中的重要性。他作品中精彩之处,是线条的质量,以及他对线条游刃有余的驾驭能力。如作品《参差荇菜》,通过轻重、迟速、干湿结合,轻轻松松把荇菜叶子浮在水面的感觉勾勒出来,似乎微风一吹,叶子就随风而动,这看似平常的叶子勾勒,其实需要熟练的线条把控能力;又如《双龙自得乐》中结构复杂的龙虾,通过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聚有散的线条,虽多但不觉繁复,虽少而不觉其简,使龙虾威武生猛、能屈能伸的形象跃然纸上。如《年年有余》中的鳜鱼,巧妙通过水墨、色彩与线条结合,笔短意长,点有为止,体现对线条的自觉性。对线条的运用如此得心应手,究其原因,离不开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他的书法根植黄山谷,取其结体开张、筋骨洞达之风,上窥钟太傅,挹其醇古之气,下参笪重光、梁鼎芬诸名士,攫其文雅之韵。三源汇聚,形成他看似生拙,实是清刚文雅的风格。正如明·顾远《画引》所说的:“生则无莽气,故文,所谓文人之笔也,拙则无作气,故雅,所谓雅人深致也!”

参差荇菜 26x55cm 2017参差荇菜 26x55cm 2017

  “随类赋彩”,设色原则本来如此,但色彩的运用,画家各有偏好。蔡谦先生他善用花青与赫石,一冷一暖画面明块而不失浑厚。有的浓淡量更使画面恬静淡雅,最能体现的他这用色偏好,如作品《含情只为使君来》中的牡丹,赫石敷枝,花青染叶,淡墨写花,浓墨点蕊,缀与几只蜜蜂,顿觉香从纸出。此次展览作品大多兼工带写,用这种淡雅的浅绛色调,可谓相得盖彰。

年年有余 35x69cm 2017 年年有余 35x69cm 2017

  书画题识往往见画家的修养,腹有诗书自然为画增色,说到底,也就是文化修养与人文情怀问题。“画者,文之极也”,在我们传统的认识体系中,画就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与画只是互为表里而已,描绘之物皆要有所寄托、有所比兴。他作品中描写之物虽取于身边一花一草,也大多有寄托,有出处:或取《诗经》,荇菜蜻蜓配以关雎之篇,以喻两情相悦;如《季鹰归来》,所托羁旅思乡之苦;画苦瓜,揭示“人生愿如此,苦后尝甘甜”的人生哲理;画向日葵,以寄“犹解倾心向太阳”之执着忠贞。诸上所举,正如宋徽宗所说的“绘事之妙,多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

白居易·夏至忆苏州 30x64cm 2017白居易·夏至忆苏州 30x64cm 2017

  不得不提的是,蔡谦先生精鉴赏,富收藏,特别是近现代岭南与海派名家,诸如粤东赴上海美专学艺的前辈作品均有涉猎收藏,他还勤于观赏深穂等地的展览、拍卖活动。所谓“观其所藏,知其所养”,我以为,他的眼力、经验是他书画创作的重要条件,而这一切离不开他收藏与鉴赏的陶冶。

  以他这种托深心于豪素的情怀,挫万物于笔端的能力,相信不久将来,一幅幅精彩作品将会再次展示在大家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