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节日“七夕节”,这个节日的起源,与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美好传说密切相关。

  在潮汕地区流传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织女和各仙女一起下凡游玩,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指使下拿走了织女的红衣,二人也因此相识并互生情意,后来织女偷偷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从此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本图来源于网络本图来源于网络

  但好景不长,天帝得知此事,派王母娘娘解押织女回天庭受审。老牛触断头角化作小船,牛郎携儿女腾云追上天庭。与织女一步之遥时,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银簪,划了一条滚滚银河,将二人分开。

  牛郎织女依依不舍遥望哭泣,感动了喜鹊,于是喜鹊用身体搭成一座鹊桥,让二人在鹊桥上相会。王母娘娘无奈,只好让他们每年的七月初七的在鹊桥相会一次。

本图来源于网络本图来源于网络

  相传,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在潮汕地区,七夕节的主角不止牛郎织女,还有花公花妈哦,看看这些潮汕习俗就知道怎么回事了~

  乞巧

  民间姑娘借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乞求织女能赋予她们一双巧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

  据传,织女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仙女,能织出云彩般的天衣,所以民间姑娘们就借牛郎织女相会的机会向织女乞巧,故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据说,这种风俗早在汉代就已形成,只不过是后来才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

  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个地区的乞巧的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

  潮汕早在明代之前已有“乞巧”习俗,七月初七夜,女孩子在家中庭院摆设茶酒瓜果,拜祝牛郎织女,以在月光下穿得过针线的为得巧,这就是“穿针乞巧”。

本图来源于网络本图来源于网络

  此外,女孩们还会把小蜘蛛放在小盒子中,看第二天是否结网,以网的疏密、网形是否圆正来确定是否得巧,称为“喜蛛应巧”。

  据记载,宋代的乞巧活动相当丰富,除了“穿针乞巧”,还有“丢针乞巧”。在七夕夜,盛一碗水,放在星光下,然后把绣花针丢进水中,让它漂浮到水面,通过星光辉映下的针影形状来卜得巧多寡。当时福建女子会在七夕夜用七根针,在黑暗中将绣线穿过,以此来卜得巧多寡。

  出花园

  在潮汕地区当家中孩子15虚岁时,家里一般会举办一个特殊成人礼——“出花园”。潮汕人认为,孩子在15岁之前一直是生活在公婆神保护下的“花园”里,过了15岁便长大成人,走出鸟语花香、天真烂漫的“花园”,真正迈向人生新旅途。

  择日

  潮汕“出花园”习俗,各地略有不同。大多数地方定在七月初七乞巧节举行,但是少数地方还要求神占卜,选择一个与孩子八字不“相冲”的日子举行仪式。

  仪式

  “出花园”这天,孩子要穿红皮木屐,吃下父母准备的猪内脏(肠、肚、肝、脏、肾、心)甜汤,意为15岁了,人必须更新内脏,更新思想,抛弃肮脏的东西。

  接着还要拜公婆神。潮汕民间将“公婆神”视为儿童保护神,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公婆神生日,家中有15岁以下小孩的,都要“拜公婆”(潮阳称为床脚婆,揭阳称公母婆,澄海称花公花妈)。

  出花园之后,公婆神的使命完成,其香炉会被弃掷于河中。因此,“出花园”这天是最后一次拜公婆神,要请出小孩“公婆神”香炉,举行拜别仪式必须拜谢其看护庇佑之恩。

本图为跳叫板手绘立体插画本图为跳叫板手绘立体插画

  当天中午父母要为孩子备办12道菜的丰盛午餐,寓意一年12个月生活幸福。其中,青菜以厚合、青蒜、葱、芹菜等为主,寓意为孩子长大后处处合心想,能算会除,聪明勤快。

  “出花园”的孩子用餐时坐正位,吃鸡头(男为公鸡头、女为母鸡头),意思是长大后能出人头地、兴旺发达。

  禁忌

  “出花园”这天,孩子必须躲在屋子里不出门、不见生人,这实际是要求他们从这天起,不再贪玩,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孩子。

  另外,在这一天,出花园者对任何事都只能说“好”而忌说“不”,以图个好兆头。

  拜公婆神

  按照潮汕习俗,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民间有拜公婆神的习惯,这一天也被认为是公婆神的“生日”。

  公婆的神位一般是供在孩子睡觉的床下或床顶端,每年七月初七,由母亲带着15岁以下的孩子祀拜一次。祭品有饭、甜丸、粿品、鱼肉、纸钱等,祭品逐年有所增加,至15岁“出花园”时最为丰盛,以谢公婆神多年来为孩子“保驾护航”之恩。

  走仔(女儿)会

  七月初七,潮俗还称为“女儿节”。凡出嫁后生了小孩的走仔们,这一天都要回娘家与姐妹欢聚,俗称“走仔会”。等到自己的儿女都15岁“出花园”后,才停止这个活动。这个习俗自古传承下来,独具情趣。

  这天一早,走仔们带上孩子一起回娘家省亲。旧时的礼物多为“甜花生猪脚汤”和“甜莲子汤”,不过,随着时代观念的更新,现今所送的礼物多为干品,寓意吉祥者最佳,如鸡蛋象征团圆,粉丝象征长寿等,饱含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

  由于出嫁女儿都是同一天回娘家的,往往能遇到少时朋友,相见如故,结伴慰问各自的双亲,在一定程度上温暖了老人们孤独的心。

  晒书曝衣

  潮汕多县区在七月初七这天有晒书曝衣的习俗,因为七夕前后,正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时候,也是各家各户忙晒伏的日子。晒伏,寻常百姓晒衣服,读书人家、藏家还会晒书,据说是避免虫蛀。

  全国七夕习俗

  七夕节这一天,除了上述活动外,全国各地还有其他有趣的习俗,比如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吃巧果、贺牛生日。

  种生求子

  根据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长出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南方各地也称为“泡巧”,将长出的豆芽称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针,抛在水面乞巧。

  此外,人们还用蜡塑造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又有蜡制的婴儿玩偶,让妇女买回家浮于水土,以此为宜子之祥,称为“化生”。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中国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

  据记载,宋朝稍晚以后的磨喝乐,已不再是小土偶了,而是以象牙或龙延佛手香雕成。磨喝乐的大小、姿态不一,最大的高度与真的小孩不相上下,装扮更是精巧,一对磨喝乐的造价往往高达数千钱。

  拜织女

  “拜织女”是专属于少女、少妇们的活动了。七夕晚上,女子会约上五六个邻里好友联合举行仪式。当天,在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还有鲜花,花前置一个小香炉。

  女子们焚香礼拜后,一起围坐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们希望长得漂亮或嫁个如意郎、少妇们希望早生贵子等,都可以向织女星祈祷。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手巧的女子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极多。

  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贺牛生日

  七夕这天,儿童会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传说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银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