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灌篮高手” 玩着拿下三次全国冠军

  山东济南的一支“元老篮球队”近日受到不少关注。与其他常见的篮球队不同,这支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在67岁左右,多由退休人员组成,甚至有队员年龄超过了90岁。从2012年篮球队成立至今,球队6次参加全国比赛,拿过3次冠军和1次亚军,被不少网友称赞是老年“灌篮高手”。

  10月18日,篮球队队员徐英粒对北京青年报记者介绍说,之所以能够拿到3次冠军,徐英粒认为主要在于球队队员团结一致。徐英粒说,球队成立7年来,不少队员通过打篮球提高了身体素质,比其他同龄人显得更有活力。但徐英粒同时提醒说,老年人打篮球也要根据自身情况来进行,循序渐进锻炼。

  老年篮球队获三次全国比赛冠军

  单看灵活的步伐,很难让人想到,在球场上训练的这支篮球队都是由老年人组成。就在近日,济南的这支“元老篮球队”受到不少人的关注,队伍成立至今的7年时间里,参加过6次全国比赛,其中3次获得冠军,1次获得亚军,被不少网友称赞是老当益壮。

  10月18日,球队中的徐英粒对北青报记者介绍,2012年时,他和其他几个队员成立了这支篮球队,当时有40余人,以退休人员为主。“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篮球场地建得越来越多。我们都是篮球爱好者,当时就想着打着玩,没想过参加全国比赛。”徐英粒说。

  在2013年,这支篮球队第一次走上比赛赛场,参加在重庆万州举行的第24届全国中老年篮球赛。但是令队员比较意外的是,首次参赛就获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徐英粒说,“当时没有太多经验,差点拿了第三名,就觉得球队还挺行的。”

  此后在2014年,球队参加在烟台举办的北京世界华人篮球赛,获得了60岁组的冠军。2015年在内蒙古乌海举办的第26届全国中老年篮球赛60岁组比赛中,球队获得了银牌。2018年,球队参加在贵州兴义举办的第15届北京世界华人篮球赛,获得65岁组冠军。2019年在广东肇庆举办的第30届全国城市中老年篮球赛中,球队获得了65岁组的冠军,这也是球队第三次拿到全国比赛的第一名。

  打篮球让很多球员解决“三高”

  徐英粒说,现在元老篮球队有四五十人,队员平均年龄为67岁,最小的50岁,年龄最大的队员李春富已经有91岁了。球队分为两个组,除了平时打着玩以外,还有一个专门的出征队,即需要参加全国比赛的队伍。

  组队之初,队员们互相都不认识。“我们队里有煤矿工人、大学退休老师,也有企业职工,没有在同一个单位的,都是因为共同的爱好,所以聚在一起打篮球。”徐英粒说。

  这群平均年龄在67岁的老人打篮球,最让人关注的还是身体状况。徐英粒对北青报记者说,在打了几年篮球后,觉得身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升。“运动能促进血管膨胀收缩,使血管柔韧性增强,同时对老年人骨骼也有很大好处,也能提高老年人的反应能力,我们的队员都能快速前进和倒退,偶尔摔一下什么事情都没有。”徐英粒说,曾经有一位队员腿受伤后休息了半年,这半年没有锻炼觉得肌肉衰退非常快。

  据徐英粒说,队里原来患有高血脂、高血压和高血糖的“三高”队员也比较多,打篮球后很多人血压恢复正常。队里91岁的队员李春富虽然没有办法参加比赛,但是平时也会坚持锻炼,以健身为主,保持运动的习惯。

  据介绍,队里的牛兆衍在2012年曾突发心梗,经抢救没有生命危险后,他的心脏里安装了两个支架,但在2013年,牛兆衍又回到了篮球场上和大家一起训练,现在恢复情况良好。

  队里的另一位队员王慎训在今年1月份也曾做了一个胃穿孔手术。手术后,王慎训一度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好在最后王慎训转危为安,转入普通病房。在知道王慎训生病的消息后,队友们也都到医院看望,在身体恢复后,王慎训重新回归,从简单训练开始,直到现在可以和队员们分组对抗。

  除篮球以外心态上也更加年轻

  尽管队员身体素质都还不错,但徐英粒也提醒说,老年人打篮球这样的运动还是要量力而行,不能太随意,需要通过逐步锻炼来一点点适应。在徐英粒看来,和专业运动员相比,他们也有一定的优势,在于年轻时没有怎么受过伤,经过训练之后能够达到比赛的要求。

  现在,队员们基本上保持着一周三次的训练频率,周二和周四,因为大家住的地方不一样,所以队员会在家附近的篮球场训练,到了周六,大家会集中训练,一般一次训练3个小时左右。

  队伍成立7年来,6次参加比赛,3次冠军1次亚军的成绩让不少网友为这支队伍点赞。徐英粒说,在队员们看来,能够取得这样不错的成绩,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很注意内部团结,互相商量研究战术,“如果请大牌的专业教练来训练,可能成绩还不如现在。我们都是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定,注意扬长避短,而且队员们都很有士气。”

  除了篮球以外,队员们也有其他的爱好,例如唱歌、摄影等。徐英粒说,退休之后不少老人难免要帮忙带带孙子,照顾家里之余,老人们也都还有着广泛的兴趣爱好,不仅缓解了退休之后心理上的焦虑,同时也保持良好的身体素质,心态上也更加年轻。

  文/本报记者 郭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