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据羊城晚报报道,输液284元/次,打针239元/次……这是一家“网约护士”互联网平台为护士上门服务提供的定价。随着“互联网+医疗健康”在2018年得到国务院文件的政策认可,“互联网+护理服务”也开始进入市场。为了探索“互联网+护理服务”的模式和规范,国家卫健委近期下发《“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工作方案》(下简称《方案》),确定在北京、广东等6个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

  早在2017年,多款“网约护士”服务的手机APP已经上线,但这只是一种市场的自发探索,其中的价格、资质以及风险等规范问题,尚处于空白状态。国家卫健委出台《方案》,确定在北京、广东等六省市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意味着“网约护士”正式获官方认可。

  根据相关统计,中国有2.4亿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有4000万失能和半失能的老人。这次《方案》要求,“互联网+护理服务”试点主要聚焦这部分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医疗护理需求。若通过试点,能探索出成熟的“网约护士”模式,此举也可以看作是对于中国医疗资源进一步下沉的一种积极探索。尽管“网约护士”的现实需求较强,但要确保其规范发展并能够实现预期目标,难度仍不可低估。

  国家卫健委出台的试点方案,明确的一个最重要原则是,“网约护士”服务提供的主体是实体医疗机构——即推广“网约护士”不是要让护士在业余时间赚外快、接私活,而是作为实体医疗机构的一种服务延伸。这种定位,与此前市场的自发探索中,主要让护士单独“接活”的性质有着本质区别。考虑到医疗护理是一项高度专业的服务种类,这种以机构为依托的服务定位,基于风险的把控,应该说是必要的谨慎。并且方案要求医疗机构要对网约服务中可能出现的医疗风险有应急预案兜底,也是一般的“自由择业”所无法承担的。

  但是,里面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目前中国护士缺口本来就大,一般医院的护士资源都较紧张,方案要求派出的注册护士至少具备五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和护师以上技术职称——也即是相对资深的护士。资深护士数量本就不多,在这种情况下,医院是否还有余力安排部分护士参与网约服务?另外,相较于在医院的服务,护士上门意味着一个人要面对更复杂的护理工作甚至风险,如果激励不到位,护士上门的积极性如何激活?

  此前,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在推行过程中,就曝出在基层存在着“接不住”“落地难”的窘境,以至于出现“签而不约”“签而难约”的问题。其主要原因也是因为医生资源紧缺和相关配套的激励不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网约护士”推行过程中如何避免出现类似的尴尬,是对试点的考验。

  此外,对于到底哪些护理服务适合开展网约服务,方案给出的基本原则是:以需求量大、医疗风险低、易操作实施的技术为宜,这具体包括哪些服务,还有待地方在实践的基础上给出“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以给患者一个准确的预期。

  从推广医生自由执业到家庭医生,再到“网约护士”,其背后有一条主线,那就是在现有医疗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增强医患双方的联系,来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从现实需求看,这无疑是大势所趋。但是如何确保其少走弯路,实现预期目的,各方可以总结经验教训,实现共同推进。另外,试点虽可以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但有些问题,如护士资源的瓶颈,在根本上还是需要更宏观意义上的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