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汪传鸿 北京报道

  美国当地时间5月9日,当intel CEO科再奇在手机上预订饮料后,一位机器人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这一幕发生在美国举办的XPONETIAL 2017大会上,为科再奇递送饮料的机器人名叫Loomo Go。

  Loomo Go是一款以平衡车作为机器人底盘、具备自主导航能力的自动驾驶机器人,其未来应用场景包括安防、零售、娱乐和物流。赛格威集团副总裁、Loomo Go项目负责人蒲立5月10日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配送领域预计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尝试实际的落地应用。”

  尽管已经联手宝马等厂商开发出自动驾驶汽车泊车机器人等产品,但截至目前Loomo Go仍未实现量产,蒲立预计将在三季度实现量产。设备部署成本预计将被控制在2万元以内,但Loomo Go仍在寻找合作方以实现实际应用中的加速落地。

  非单纯机器人厂商

  科再奇之所以在XPONETIAL 2017大会向外界推介Loomo Go(中文名“路萌”),一方面英特尔资本在2015年投资了Loomo Go所属的Ninebot公司。Loomo Go项目的负责人蒲立表示,英特尔投资时,Ninebot内部已经在孵化Loomo Go这一项目。

  另一方面,Loomo Go本身即搭载了英特尔的RealSense(实感技术),以支撑Loomo Go获取对于外界感知的能力。此外,Loomo Go本身搭载的也是英特尔的CPU。简单来说,Loomo Go是英特尔将其实感技术落地的载体。

  “英特尔在机器人领域合作企业不止一家,但Loomo Go是其所投资机器人企业的指引项目。”蒲立表示,在担任Loomo Go项目之前,蒲立曾任Twitter的大数据科学家,更早之前其曾参与无人机项目的研发。

  Loomo Go并非是单纯的机器人厂商,对自身定位是在“产业中游”扮演角色。简单来说,Loomo Go将包括英特尔在内的元器件厂商,例如科大讯飞这样的语音交互能力的企业,集成在一起,其自身则着重产品底层算法能力建设。

  在对接下游这一端,Loomo Go相当于为开发者提供了一套软硬件机器人的模板:无论是希望打造一个停车指引机器人(例如Loomo Go此前和宝马的合作开发的泊车助理机器人),亦或是上述外卖配送机器人,均可以通过添加对应的设备来完成。

  这也使得Loomo Go更类似于一个机器人平台。蒲立在采访中告诉记者,基于Loomo Go不少厂商能够在短短一个月左右时间内,推出定制化的机器人。若将Loomo Go拆分成视觉感知在内的多项能力,下游开发者能够选择相应的能力。

  “移动”被蒲立视为Loomo Go产品的核心能力,这也使得该产品和软银投资的Pepper机器人形成差异化,后者更注重和人的交互能力以及娱乐性。基于移动,Loomo Go被寄望于拓展到养老、配送、巡逻等诸多场景。

  若定位短途配送,Loomo Go在这一市场上早有“前辈”,其中即包括了美国机器人公司Starship Technologies,Starship已在美国测试外卖配送。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Starship更加依赖GPS,以在地广人稀的美国实现区域间配送,而Loomo Go更加依赖视觉感知定位,其未来主要场景是在小区、商场内等,但同时会兼顾GPS定位能力。

  Loomo Go单个机器配备了包括鱼眼、红外在内的多个摄像头,与此同时在机器人运行过程中进行图像采集,形成自己的导航数据库,这项应用是基于已成熟的SLAM同步定位和建图技术搭建。

  机器人市场化临近

  “Loomo Go设计即是按照量产化来进行的。”蒲立说,实现量产后单个Loomo Go部署成本预计将控制在2万以内,这一定价是快递工人3月至6个月的薪水。Loomo Go最终被寄望于取代短途配送人员。

  蒲立告诉记者,仅仅是技术层面而言,这类配送机器人达到了足够成熟度。这得益于AI算法、核心零部件的进步,其实甚至有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红利。在配送机器人中必须用到的陀螺仪等设备,在过去数年中成本降低了十余倍。

  据悉目前Loomo Go已经在同国内电商平台、物流配送公司进行接触。但蒲立并未在采访中向记者透露探讨合作的具体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自2016年初推出原型机以来,至今Loomo Go仍未推出量产版本。尽管Loomo Go大约收到了数千份来自开发者的申请,但公司的量产能力还不足以支撑如此庞大的开发者需求,因此选择仅仅和数家机构进行先行开发。

  蒲立声称这一局面有可能在今年三季度发生改变,“借助Ninebot在国内的两家工厂,Loomo Go将把产能提升至满足现有所有开发者需求。除了制造本身,Loomo Go还需要针对开发者进行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