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不仅有海心沙,还有南海心沙;羊城不仅有珠江前航道,还有更加广阔的珠江后航道。海珠区珠江后航道城市设计和控制性详细规划昨起开始招标,将整合太古仓地区、广纸地区、海珠湾(沥滘片区)、海珠湿地等重要节点,形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海珠区珠江后航道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

  位于海珠区以南的珠江后航道又被称为“南珠江”,长期以来多走货船,两岸以工厂、仓库、农田为主,景观效果不佳。为此,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统筹珠江沿岸开发建设,推动产业升级、城市更新、水系治理、景观优化、园林绿化、历史人文有机结合。加强沿江创新资源对接,提升珠江创新带。整合沿江景观资源,优化珠江后航道规划,建设高品质生态文化旅游岸线,提升珠江景观带”。

  本次设计范围西至洲头咀,北至工业大道-环城高速,东至黄埔涌,南至珠江,共18.7平方公里,与珠江前航道景观带重点区段(三个十公里)范围对接。招标公告中要求梳理研究海珠区珠江后航道区段设计范围内旧村旧厂、批发仓储、港口码头等低效用地的数量、布局、权属情况,提出低效用地再开发策略与建议。

  实际上,目前珠江后航道的产业及景观也在发生变化,太古仓地区、广纸地区、海珠湾(沥滘片区)、海珠湿地等重要节点已经或正在进行更新改造。规划要求,未来珠江后航道地区要形成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海珠区珠江后航道经济带、创新带和景观带。

  目前,海珠区珠江后航道是统筹沿岸功能布局,集聚高端要素的重要载体。招标公告中提出,统筹珠江后航道广纸片区、海珠湾(沥滘片区)、海珠湿地周边旧村用地的功能布局,盘活旧厂旧村资源,完善配套设施,集聚高端产业的重要空间;海珠区珠江后航道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升整合后航道两岸三区创新资源对接,形成海珠滨水创新走廊的重要空间。

  重要景点“串珠成链” 构建个性化慢行体系

  针对后航道的滨水优势和漫长的岸线,规划将进行珠江游赏线路设计,梳理珠江沿岸历史文化脉络和艺术资源,结合特色场景、重要节点、桥梁等内容,提出多条彰显广州近代历史风貌、现代都市风貌、生态港湾风貌的珠江游线,并通过打造水陆公共交通、慢行交通的接驳系统,将重要景点“串珠成链”,形成一江两岸体验环,强化人与珠江的互动性。

  此外,规划还将提出海珠区珠江后航道区段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目标,对滨江贯通方案、地面交通组织等内容进行规划研究。完善城市公交交通系统,设置水上交通路线,构建滨江慢行系统,处理好轨道交通、公交、水上交通与慢行交通的接驳与换乘,综合考虑停车交通设施布置,构建等级清晰、内外分离、人车分离的滨江道路交通网络衔接体系。同时结合规划区用地布局和地形条件,组织沿公园、沿江、沿河、沿路的步行道、自行车休闲道和水上游览线路,构建连续、安全、休闲、个性化的慢行交通体系。

  严控滨江一线建筑高度 进行夜景形象定位

  在滨水景观风貌方面,本次规划将进行桥梁概念设计。梳理后航道区段的桥梁布局与特征,明确各桥梁景观目标,结合东、中、西区段的城市风貌,对桥梁及其延伸空间的各要素提出改造提升的设计指引。

  同时,还将进行夜景概念设计。结合后航道区段的空间结构、主导功能特点,提出彰显城市夜景照明特色组团分区,确定夜景形象定位、主题、色调特征,明确重要城市组团、重要照明节点、照明设计指引等内容。

  招标公告要求,规划采用国际先进的设计理念,提出打造广州靓丽名片的形象定位,确保城市业态、形态、生态、文态相互融合,提炼出城市设计主题与城市风貌特色,提出设计理念与整体构思。

  在整体滨江空间形态的框架上,重点研究滨江界面的天际轮廓线的形态,严格控制滨江一线界面的建筑高度,分析面江建筑与滨江空间的尺度关系,处理好标志建筑与背景建筑的主辅关系,并提出滨江界面的建筑面宽比、滨江空间高宽比、建筑界面组合方式、天际轮廓线等的控制原则与设计要求。

责任编辑: GDN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