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座极具魅力的城市。她的魅力体现在古老与现代的交融,世俗和繁华的相会。回溯历史,两千多年来,广州一直都是华南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这自然也让广州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建筑特色。下面,就跟随着GZphotos的脚步,一起从古老历史走向摩登现代,共同领略广州的建筑之美吧!

老建筑之美老建筑之美

  西关大屋

  始建于清光绪年间的西关大屋,是广州城区现存最完整的清末民居建筑群。下列组图为聚龙古村的西关大屋,坐落于广州市荔湾区冲口街道聚兴大街,始建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素有“北有陈家祠,南有聚龙村”之称。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实习生林泽君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实习生林泽君 摄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镇海楼

  镇海楼,又名望海楼,座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岗上。1380年(明朝洪武十三年)永嘉侯朱亮祖扩建广州城,把城墙扩展到越秀山上,并在山顶建楼五层,俗称五层楼。因当时珠江水面宽阔,登楼而望,水波荡漾,蔚为壮观,故称“望海楼”。后取其雄镇海疆之意,又称镇海楼。

广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庄小龙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赤岗塔

  赤岗塔基是建在一座红砂岩的小山岗上,附近赤红色一片,所以岗称“赤岗”,而塔便称“赤岗塔”。赤岗塔所处之地多为红色砂岩,故称赤岗。兴建于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塔身雄伟高耸,与琶洲塔、莲花塔构成“锁二江”“束海口”的“珠江三塔”。

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摄

  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又称余荫园,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东南角北大街,始建于清代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距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园占地总面积约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珑、布局精细的艺术特色著称,充分表现了古代园林建筑的独特风格和高超的造园艺术。

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陈家祠

  陈氏书院,俗称陈家祠,是广州文化地标之一,广东现存祠堂中最富有广东特色的艺术建筑群,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辟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被誉为“广州文化名片”,成为岭南地区最具文化艺术特色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中山纪念堂

  中山纪念堂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是广州人民和海外华侨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集资兴建的。中山纪念堂是一座八角形建筑,外形庄严宏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设计师巧妙运用了建筑力学的结构原理,采用钢架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跨度达71米的建筑空间内不设一柱。

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黄埔古港

  黄埔古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石基村,黄埔古港见证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自宋代以后,黄埔村长期在海外贸易中扮演重要角色,南宋时此地已是“海舶所集之地”。黄埔古港的主要建筑包括黄埔村牌坊、粤海第一关纪念馆等。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粤海关

  粤海关旧址,俗称大钟楼,位于中国广州市荔湾区沿江西路,建成于1916年,是中国首批海关口岸之一。建筑大楼的大理石是来自云南大理,结构为整体钢筋水泥,用大块麻石作基础,十分坚固。整个建筑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整体钢筋水泥结构大块麻石基础,正面外墙以花岗岩圆柱与条石镶砌,呈现出明显的欧陆风貌。楼顶机械大钟为1915年英国制造,是现时全国历史最长的英国制全机械传动式立钟。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

  南海神庙

  南海神庙又称波罗庙,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是中国古代东南西北四大海神庙中唯一留存下来的建筑遗物,也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的一处重要史迹。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年),距今已有1400年的历史。建筑规模宏大,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散发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黎旭阳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现代建筑之美

  广州天河CBD是中国300米以上摩天建筑最密集的地方,珠江新城就是天河CBD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多年间,珠江新城座座巍峨高楼拔地而起,绚烂霓虹、耀眼灯光在此交织,万千财富、八方人才于此汇聚,它无疑是广州经济最亮眼的成绩单。珠江新城的主要建筑包括总高度440.75米的广州西塔,建筑高度539.2米的广州东塔,总高度600米的广州塔……

  珠江新城

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从天河商圈向珠江新城眺望。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从天河商圈向珠江新城眺望。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广州塔

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花城广场

  花城广场被誉为广州“城市客厅”,是广州市最大的广场,位于广州市城市新中轴线珠江新城核心节点。总规划占地面积约56万平方米,目前种植了超过600棵大树和古树,约两公里长的步行木栈道和占地超过1.5万平方米的浮岛湖。周边规划建有39幢建筑,其中包括广州图书馆新馆、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州大剧院等。

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广州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以“美丽书籍”为设计理念,依托城市新中轴线景观,采取东西走向、南北塔楼、独特的“之”字优雅体造型,突出层叠的建筑肌理,寓意书籍的重叠和历史文化的沉积,同时融入骑楼等文化元素,体现了岭南建筑艺术特色。

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廖雪明 摄

  广东省博物馆

  广东省博物馆运用了“宝盒”的建筑设计理念,博物馆的造型仿佛一件雕通的宝盒,这一设计意念源于广东传统的工艺品——象牙球,博物馆的空间组织就像象牙球镂空的工艺,内部功能层层相扣,展厅、回廊、中庭与整体结构紧密结合,由内向外逐层展开,大面积的绿地草坡沿博物馆向西逐渐减缓形成清晰的主入口广场,并与中央林荫大道融为一体。

图中呈正方体造型的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图中呈正方体造型的是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广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摄
夜幕降临,省博物馆与广州塔亮起灯光、隔江相对。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夜幕降临,省博物馆与广州塔亮起灯光、隔江相对。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摄

  广州大剧院

  广州大剧院由获得普利策建筑奖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扎哈·哈迪德和全球顶级声学大师,迄今唯一活跃在声学界,并且是声学界最高奖“塞宾奖”得主马歇尔共同设计。其外形如“圆润双砾”,就像置于平缓山丘上的两块灵石,在珠江边显得十分特别。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王维宣 摄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位于赤岗琶洲岛。它是目前亚洲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档次最高的国际展览中心,著名的广交会如今就在此举办。琶洲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是——灵动的珠江要有飘扬的音符,波浪般起伏的屋顶使它宛若自珠江飘扬而至。会展中心的外形,从高处俯瞰,如一朵白云在江畔飘动;而从东面侧看,则似一条奋起跃上珠江南岸的鲤鱼。这样的设计富有时代感和标志性特征。

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摄
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陈忧子 摄

  古今交融

  千年羊城,大美广州

  滚滚珠江水养育了百代广州人

  迢迢历史长河造就了古今广州建筑

  有的古朴典雅、有的时尚魔幻

  有的精巧趣致、有的巍峨雄奇……

  各色古今建筑在广州城里交融

  让复古情怀和摩登生活都得到满足

  或许,这就是我们爱广州的理由

  广州塔亚运烟花与赤岗塔交相辉映

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邱伟荣 摄

  广州特色建筑的古今交融

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广报全媒体记者莫伟浓 摄

责任编辑: GDN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