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乞巧节”,广州番禺的一些村镇依然保留“拜七姐”的风俗,家家户户赶制乞巧贡案,陈列祠堂喜迎七夕佳节。而在番禺区化龙镇潭山村、石碁镇凌边村,不但多年来制作了数千个乞巧公仔,还通过创新乞巧制作方式与主题,举行乞巧文化节、打造乞巧文化艺术村,把乞巧传承得有“有声有色”。据介绍,今年的潭山乞巧文化节将于从8月16日至20日连续举行5天。

凌边村街坊争先观赏乞巧公仔作品。信息时报记者 王建毅 摄凌边村街坊争先观赏乞巧公仔作品。信息时报记者 王建毅 摄

化龙镇潭山村
八旬“巧男”30多年匠心不改

  广州的乞巧文化渊源流长,过去制乞巧多是妇女,而化龙镇潭山村却有“巧男”许冠其,从事乞巧公仔制作已有30多年,制作数千个作品,成了番禺区的“乞巧非遗传承人”。

  “我在1931年农历七月七出生,别人都说我天生注定做乞巧。”近日,记者在化龙镇潭山村浩明艺社见到“巧男”许冠其,今年已经87岁的许冠其,笑着说起自己与乞巧的缘分。原来,“乞巧节”过去多是由村中的“自梳女”发起。但在上世纪80年代,随着“自梳女”纷纷老去,潭山乞巧也就逐渐式微。见此情景,本身就对乞巧文化深感兴趣的他,痛惜传统工艺的流失,于是多次到周边村镇“取经学习”别人制作的乞巧工艺。

  30多年来,许冠其不断刻苦钻研、大胆创新,积累了“新(主题新颖)、奇(造型奇特)、精(制作精巧)、明(色彩明快)”的特色。在过去,乞巧主题多表现戏剧、神话故事,其叔巧妙地引入时代元素。如2015年,名为《航空母舰》乞巧也他被摆上贡案,待发的飞机、雄壮的海军,整个乞巧十分吸引眼球。

石碁镇凌边村
夫妻搭档制“动感”乞巧公仔

  “凌边乞巧”是番禺区民间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早在清朝时期,番禺区石碁镇凌边村的“七夕”就由各家各户自办,姐妹们就互访品评观摩,成为村民口中“热闹大过年”的盛事。

  凌边村乞巧传承人凌广聪介绍,今年乞巧节主会场面积达400平方米,同时,凌边第四、五、八生产队也将在祠堂进行作品展示及拜七姐活动,合计展出近400个乞巧公仔。

  此外,适逢“三年一大搞”传统,凌边村还将在8月17日上午举行第三届乞巧文化节开幕式及巡游。

  作为凌边村唯一的“巧男”凌广聪,虽然没有学过机械动力的相关知识,但经过不断探索尝试,成功让乞巧“动起来”,成了凌边乞巧的一大特色,如今运用机械动力的乞巧精品已达10版。

  原来,2008年退休的凌广聪,逐渐被妻子曾秀妃专注了二十余年的乞巧手艺所吸引,激发了创作热情。为了让乞巧公仔看起来更“盏鬼”,凌广聪创造性地在传统田园风光题材里,引入了机械动力装置——一按开关,以《勤耕不辍稻谷香》为主题的乞巧公仔们,就会模拟出从耕田、车水到插秧打谷的劳动过程,并附有声音和灯光,生动有趣。

  因此,平时妃姐负责做公仔与衣服,聪叔则负责制作房子、背景装饰与机械动作,每年都能设计出新作品。六年来,这对“巧手夫妻”完成的作品达到六、七十版。

责任编辑: GDN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