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团队的工匠正在细心复原李小龙祖居内墙门楣灰塑。

荔湾西关永庆坊,是当下广州最红的一条老街。

  2016年之前,永庆坊是一处挤满老房危房的老社区;如今,永庆坊已变身“微改文创街区”,年轻人络绎不绝,行走在麻石路上、青砖民居旁,扑面而来的是广府风、文艺气。这样巨大的改变是如何实现的?昨日下午,广州日报记者独家采访了恩宁路(永庆坊)修缮加固工程施工总负责人欧阳仑。两年多前,正是他带领着300多名工匠在这里驻扎了10个月,完成了永庆坊近百间古旧建筑的修缮加固工作,赋予老街永庆坊新的生命。

  欧阳仑说,走在永庆坊,看着到处都是年轻面孔,自己就觉得很开心,“老街的修缮更新就是要吸引90后、00后有兴趣‘到此一游’,他们体验过了,才能理解传承的意义。”

  摸排调研

  建筑“大杂烩”里藏宝库

  2016年2月,古建筑修缮专家、南秀古建公司负责人欧阳仑带着古建修缮团队入驻永庆坊施工现场,在这里一待就是10个月。

  当时,欧阳仑眼前是一片挤满老房危房的老社区。在该片区约一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中,需要修缮的建筑物约8000平方米,区域内43栋征而未拆的房屋中,有30栋为“严重损坏”,有的已倒塌。

  进驻后,欧阳仑团队第一件事就是对该片区建筑进行了深入摸排调研。“第一感觉,这里是个建筑‘大杂烩’,集合了清末民初到上世纪80~90年代的建筑,又统一于广府建筑风格之中。”

  这个“大杂烩”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李小龙祖居、永庆一巷及二巷青砖墙体旧民居等清末民初古建筑;永庆大街24-28双号民国时期红砖墙体旧民居;建于上世纪50~60年代的工人宿舍建筑以及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的水刷石、青砖红砖混砌的旧楼房。其中,李小龙祖居、永庆大街24-28双号民居属于荔湾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欧阳仑回忆说,当时,有些民居内尚有人居住,比如永庆大街一栋二层房子天面被隔断为多间,住了几家人,居然还有人在屋顶吊起沙袋练武术,“该民居建于民国时期,它虽采用了混凝土楼板,但楼板强度明显不够,吊沙袋很容易对房屋结构造成损伤。”

  深入摸查完,欧阳仑喜忧参半。喜的是,该片区珍藏了极为丰富的广府建筑资源,囊括了多时期和多个等级的建筑,为后续修缮提供了发挥空间;忧的是,该片区建筑损坏极为严重,屋顶漏雨,墙体出现酥化、倾斜、开裂等状况,部分建筑基础下沉等,给后面施工带来了考验。

  如何做到修旧如故,完成保留城市记忆和原有街巷肌理的修缮任务,成了摆在欧阳仑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

  步步用心

  路面细心盖钢板 保护百年麻石街

  随着修缮团队的入场,永庆坊修缮加固工程很快开工了。这个团队庞大且专业化,包括了瓦工、批线条工、灰塑工、壁画工、铺砖工、石作工、模板工、木工、檩条制作木工、钢筋工等众多工种。欧阳仑说,其中有广东古建修缮行内赫赫有名的邵成村灰塑班组,邵成村为广州灰塑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团队普通瓦工工匠也多具有一二十年古建修缮从业经验。

  欧阳仑说,从施工环境来看,这几乎是自己从事古建筑修缮二十多年以来最有难度的一次。

  “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施工通道狭窄。”欧阳仑说,3米多宽的永庆大街是唯一的施工通道,而这条街是清末民初时期铺的一条麻石板路,是永庆坊街坊记忆的一部分。为了保护这条麻石路,施工队在路面上覆盖了一层厚钢板和石粉,将它们完整“护卫”起来。

  在危房区内开展修缮工作,既要保证工人安全,还要保证老建筑构件拆卸安全,也是难题。欧阳仑举例说,永庆一巷、二巷十多间民居瓦面破损严重,支撑瓦面的檩条和桷板已腐烂掉,施工人员只能在屋内搭起脚手架,把手伸出去,小心翼翼地进行拆除作业,尽量把瓦片和瓦筒完整取下来。仅拆瓦这项工作,40多名工人就做了半个月。

  为了加固旧建筑,欧阳仑也绞尽脑汁,尝试了各种技法。比如,在不改变建筑形制、结构的前提下,往李小龙祖居青砖墙体内灌入了3米多高的石灰砂浆;永庆一巷拐角的工人宿舍建筑原已部分腐朽的薄杉木楼板被更换为钢结构楼板;一些发生裂缝的墙体采用钢筋“拉杆”的方式进行矫正,得以保留原建筑的历史外观风貌。

  修旧如故

  每栋老建筑都独一无二

  “在古旧建筑修复中,我们要避免一个误区——什么都往标准化、模式化去走。”欧阳仑说,建筑承载了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印记,这些印记就镌刻在不同时间、空间中的形制、材质、工艺、图案、手法当中。

  具体到永庆坊建筑外立面修缮中,欧阳仑说:“我们不是建设一条仿古商业街,永庆坊的每一座建筑都有独一无二的特性,我们在施工中很尊重建筑本身所承载的建造过程等历史记忆。比如说,永庆大街二巷建筑外立面原来青砖的砌筑风格是砖缝比较大,在修缮施工中,我们没有刻意将砖缝变小,而是保存原状。”

  在永庆坊存有四五个时期的建筑,在不同时期,外立面青砖砌体墙都有0.5厘米到2厘米大小不同的砖缝,缝隙砌筑灰浆采用黄糖浆石灰膏灰浆。“在外立面修复中,我们没有去改变,而是保留了这些砖缝原状,修复也是老方法。”欧阳仑说,正是这种尊重,让永庆坊外立面砖缝充分呈现了清末、民国、上世纪50~6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上世纪90年代等不同时期建筑外立面砌体的特征。

  “只有这样,住在这里的老街坊才能留住家园记忆。”欧阳仑这样解释不改变的原因。这种修缮细节比比皆是。永庆坊多栋建筑外立面采用的是青砖、红砖混砌的方式,在修复过程中也没有做改动。永庆一巷8号民居,原有水刷石墙面修复前已呈空鼓状态,最初的想法是把它铲掉重新做,后来放弃了,改为采用注浆的方式将老墙面与墙体重新牢固黏合起来,将这面老墙面留了下来。

  老街新生

  年轻人多了 老街又活了

  如今,永庆坊已变身“微改文创街区”,成为创客群体、白领阶层、市民游客汇聚的“打卡地”。他们穿过麻石路,走进青砖民居,感受广府建筑的古韵以及文艺气息。

  “希望永庆坊能够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活态保护的一个样本。既留住了老西关的记忆,也引来年轻的产业、年轻的人,让保护与发展一举两得。”欧阳仑认为,旧城旧建筑修缮不能总是一副旧面孔示人,也不能做破坏式更新,要将传统与现代有机结合起来,更重要的是,要能吸引年轻人来这里。

  欧阳仑解释说:“只有年轻人体验过了,才能知道什么叫青砖屋、什么叫‘爷爷父亲那一辈的房子’,他们才会喜欢上老建筑,才能理解传承的意义。”

  据了解,继永庆坊一期改造后,荔湾区将启动恩宁路历史文化街区房屋修缮活化利用项目,拟将其打造成集创意办公区、滨水文化餐饮(酒吧)配套、时尚商业(体验式)及综合配套、精品民宿等于一体的广州西关历史文化创意街区,改造面积相当于一期的10倍。二期改造将以国家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示范区的建设标准进行打造,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提升历史文化街区活化水平,目标是打造“记得住乡愁,吸引得了年轻人,振兴得起老城的活力街区”。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肖桂来(除署名外)

责任编辑: GDN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