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933146674789015“百窑村”的独特风貌。

  沿着山路而上,穿过一片山林,笔架山潮州宋窑遗址就在眼前。它绵延两公里,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规模之大一目了然。经历岁月洗礼,昔日光辉不见,走入其内,两侧向上的斜坡,中间一条长条状深沟,勾勒出当时简陋的生产环境。不过,经过陶瓷工匠的精心打造,一批批潮州陶瓷从这里出发,被送上货船,漂洋过海,远销海外。

  ◆海丝史话

  陶瓷远销海外

  笔架山窑场始创于唐,极盛于宋,其产品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之一,被誉为“广东陶瓷之都”。北宋中期,经过几百年发展积淀的笔架山窑场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

  潮州古陶瓷研究专家李炳炎介绍道,受辽金等少数民族入侵,大批北方的窑工被迫向南迁徙等因素影响,笔架山宋窑得以兴旺发展。

  根据考古发现,从现存的笔架山窑址来看,10号龙窑大约长79.5米,在宋代,规模比景德镇还要大。

  得益于畅通的交通条件,潮州笔架山窑的瓷器经过南北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南线从内陆河即潮州韩江的出海口出发,一直运到东南亚,再经过马六甲海峡,从马六甲海峡中转到欧洲和非洲。北线则从现在的宁波出发,销往韩国、朝鲜和日本。

  ◆历史遗存

  古窑遗址保存完好

  在考古学者看来,笔架山宋窑遗址是中国陶瓷生产的重要基地,对研究我国南方瓷业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实际上,笔架山窑的产品种类繁多,除了有碗、盒、盏、灯、炉、杯、壶、盂、豆、釜、洗、枕头、粉盒等日用器皿,还有瓶器、人物、玩具等工艺瓷。釉色以影青釉为主,兼有青、白、黄、酱褐釉等,釉质晶莹润泽、如银似玉,饰纹以划花力主,有雕刻和镂空的。在观看过潮州古瓷器展品后,外国学者对此啧啧称奇,并感叹原来国外好多古瓷器的老家就在这里。

  自1953年起,广东省博物馆及有关人员,配合基建工程多次对宋窑中遗址展开考古发掘,先后清理了十多座窑遗址,其中既有阶级型龙窑,还有斜坡式龙窑。最长的十号窑残长78米,宽约3米,除窑头及火膛被毁外,窑壁、窑尾、隔火墙、阶级隔梁等均保存完好,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瓷器,其中有被列为一级藏品的“麻姑进酒”、有小洋人和哈巴狗等玩具,还有饰以八字胡的观音佛像。

  笔架山水东窑,作为南方青瓷和青白瓷窑系和外销瓷的重要窑口之一,不仅生产日用生活瓷器、外销瓷器,也生产一种特殊的商品——为佛教信徒塑造一种用以供养而非摆设的释迦牟尼佛瓷质造像,这种佛像趺坐在四方钝角、中部朿腰的须弥座上。而更为宝贵的,是在几座释迦牟尼佛像座上刻有“治平”“熙宁”等年号及“水东中窑甲”“匠人周明”等区工姓名的铭文。

  ◆胜景新颜

  有望打造陶瓷文化景区

  在潮州城东,因三峰并峙,状如笔架,笔架山因此得名。相传韩愈贬潮时曾登临游览并手植橡木,故称山为“韩山”,木为“韩木”。自南宋年间于山麓建“韩文公祠”以后,韩山成为潮人心目中之文化胜地,潮州人常以橡木开花之多寡预卜科名的盛衰,“韩祠橡木”因此而成为“潮州八景”之一。

  在笔架山景区内,韩文公祠、侍郎阁、允元亭、天南碑胜等都是值得一观的景点。其中的笔架山宋窑,是宋代潮州陶瓷的生产基地,曾辉煌一时,但实不相瞒,由于自然的风化以及周围民居的扩展,如今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的观赏性并不高,除了鳞次栉比的窑址外,其他实在乏善可陈。

  不过,这样的现状或得以改善。日前,国家文物局文物专家组一行考察了笔架山潮州窑,并对其保护利用和规划编制等工作进行了相应的指导。

  未来,潮州或将围绕笔架山宋窑,即“百窑村”的独特风貌和文化特色,打造富有潮味的陶瓷文化景区。结合旧城开发改造、城市扩容提质的发展契机,将古城的整体保护开发和改善群众居住环境紧密结合,科学规划此地。(周人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