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深圳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编制试点工作的目标、思路和工作进展。新版规划拟将深圳打造成一个儿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国际友好的全民友好型城市,包含有四大目标,将实现五大转型。深圳2035年长什么样?市民可留意深圳市规划国土委网站,参与活动建言献策。

  ▶编制目标

  明确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

  在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政府副秘书长徐松明介绍,按照国家住建部的统一部署,作为全国15个试点城市之一的深圳正在积极开展《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的编制试点工作。深圳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将“多规合一”和“一张蓝图干到底”落到实处。未来的深圳,不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典范,更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不但将找准自己的国际定位,也将找准在国家的定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目前,深圳市已经成立了高规格的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亲自挂帅,市长任常务副组长,各部门、各区政府主要负责人都是小组成员。深圳还成立了专家顾问委员会,组建了由5家技术单位组成的联合团队负责规划主体内容的编制和研究工作。

  为推进公众参与,扩大公众参与度,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将于11月10日下午举行第一场主题为“共想2035”的工作坊,接下来还将密集推出多场公众参与活动。

  ▶编制思路

  推进精明增长,引导城市转型

  深圳在短短37年的时间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完成了从边陲小镇到现代化超大城市的巨大飞跃,创造了人类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从1986年至今,深圳制定了三版总体规划(分别是1986版、1996版和2010版),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深圳市规划国土委副主任薛峰在发布会上系统介绍了深圳多版城市规划的特点和作用——1986年版的特点是弹性规划,奠定了深圳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的整体格局;1996年版的特点是全域规划,适应了深圳城市高速增长期的空间拓展需求;2010年版的特点是转型规划,使得深圳率先探索经济社会转型条件下的非用地扩张型发展。

  而新版规划的工作目标是明确深圳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完善城市要素配置,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规划改革创新。编制将遵循“推进精明增长,引导城市转型”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全球化和区域化为主线,以创新、生态和文化为引领,实现区域、生态、创新、空间、治理五方面的转型。

  ▶区域合作

  临深地区要实现公共服务共享

  新版规划中透露的信息很多。从区域看,将从功能外溢转向协同共建。深圳将拓展深港合作领域,与香港共同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产业园区和新城建设,强化与泛珠三角地区的交通联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引领深莞惠经济圈发展,优化大都市圈空间格局。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罗彦在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圈里应该发挥自己的引领作用,参照国际大都市圈的发展经验,在50公里范围内配置深圳作为都市圈核心城市应有的资源,在产业、居住等方面实现区域共建,实现网络化发展。

  其中,深汕特别合作区下一步要作为深圳的特别功能服务区,实现一体化发展一体化建设,探索区域合作典范。

  交通要实现互联互通,特别是强调城际轨道的互通,区域内产业要实现共建,生态要实现共治。

  此外,临深地区要实现公共服务的共享。罗彦表示,很多深圳人居住在东莞、惠州,也有东莞、惠州人居住在与深圳交界的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要按照适用的标准去配置,达到区域高度协同、共同繁荣发展。

  ▶城市宜居度

  全民友好型城市有了量化指标

  在新一版城市总体规划对空间设计的编制思路显示,深圳的城市发展将从规模拓展转向品质供给。薛峰介绍,深圳将优化调整存量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城中村面貌,提升旧工业区效益,焕发老城区活力,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存量空间的精细化营造,建设公园、慢行空间等宜居的生活空间。通过公共空间改善、建筑物改造修复、公共活动植入等手段,活化城市空间资源,服务创新经济发展。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规划师邹兵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深圳在空间布局上存在不均衡的问题,主要是原特区内和原特区外的不均衡。新的规划要实现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在规划中提出了全新的概念,即全民友好型城市,包括儿童友好,要打造一个5分钟安全成长圈;老人友好,要打造10分钟的宜居健康圈;人才友好,要打造15分钟活力社交圈;针对国际人士,则将打造国际化社交生活圈。

  未来实现五大转型

  区域 将从功能外溢转向协同共建

  将拓展深港合作领域,与香港共同深度参与国家“一带一路”沿线港口、产业园区和新城建设,强化与泛珠地区的交通联系,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强化国家中心城市功能,优化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等核心职能,探索区域协作机制创新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深莞惠经济圈(3+2)发展,优化大都市圈空间格局。

  生态 将从底线管控转向生态引领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深圳。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推行生态空间精细化管理,依托区域性生态山体绿地打造自然公园群,探索区域性生态空间的精细化管理维护。立足“海域+陆域”的全域空间资源整合理念,统筹海洋与陆域资源,加强陆海产业发展、空间开发、功能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协调海域空间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功能。

  创新 将从创新产业转向创新生态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扩大技术和应用型创新优势,提升创新企业竞争力,完善产权保护等创新服务,提升知识教育、科技研发等功能的支撑能力,培育创新生态。加强创新空间供给,依托先进制造、创新服务、众创创意等节点,集聚科研、金融、知识产权等创新专业服务机构,保障一定规模的低成本、共享型品质空间,吸引多元的科研、技术和服务人群,建设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空间 将从规模拓展转向品质供给

  以支持创新和国际化为出发点,建立差异化空间供给模式。优化调整存量用地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改善城中村面貌,提升旧工业区效益,焕发老城区活力,提高空间资源利用效率。引导存量空间的精细化营造,建设公园、慢行空间等宜居导向的生活空间。通过公共空间改善、建筑物改造修复、公共活动植入等手段,活化城市空间资源,服务创新经济发展。

  治理 将从经济导向转向全面发展

  充分认识深圳的文化价值意义,保护本土文化的个性特色和文化生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实现从功能建设向活力营造的转变,打造儿童友好、人才友好、老年友好、国际友好的全民友好型城市。

  新版蓝图四大目标

  1 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承担国家和区域责任,明确城市发展定位

  未来的深圳,不仅仅是经济特区建设的成功典范,更是代表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国际化大都市,深圳应打开国际视野,找准自己的国际定位。同时,深圳也必须找准在国家的定位,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平台,发挥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为海洋强国建设做出新贡献。

  2 瞄准战略发展空间,优化城市空间格局和功能布局

  深圳面积有限,必须立足于现实条件,通过区域合作、资源空间挖潜、节约集约用地等多种扩大城市容量的方式和路径,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在不突破行政界线的条件下,不断提升深圳的城市辐射带动力,发挥好珠三角中心城市的作用,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应对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的要求,结合城市空间演进趋势,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3 着力解决城市问题,完善城市要素配置,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

  深圳过去的城市化进程是在高度时空压缩下的高密度集聚过程,其过程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矛盾和问题,并率先显现出不彻底城市化的种种问题。在城市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

  4 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加强规划改革创新

  目标要求,突出“量化总规”的特点,在总规实施中,实现规划实施和动态维护的信息化、数字化,突出“数字总规”的特点。建立“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信息平台,整合其他空间规划信息,逐步实现部门协同、信息共享、项目审批、评估考核、实施监督、服务群众的功能。

  积极探索推进“多规合一”,整合各类空间性规划和相关规划,形成全域覆盖、要素叠加的一张蓝图。尽可能通过量化指标体现总体规划

  【记者】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