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至18日,第三届“集思”课堂变革论坛分别于线上、线下举行,多位行业顶尖大咖、名师汇聚一堂,共谈前沿理念,共享数字化教育实践成果,共探在数字化转型下的“教”与“学”新路径。会议上,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副校长钟小其受邀出席会议,以其在建设“未来学校”的丰富经验和高屋建瓴而备受关注。
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下称“明德”)是深圳福田区政府创办的十二年一贯制新型公立学校,已发展为五个校区的教育集团,学生6200多人,教师550多人。作为广东省中小学体质改革示范校、智慧教育示范校、创新人才培养示范校、集团化办学示范校、深圳市首批未来教育基地学校,明德一直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数智技术,搭建智能物联网环境,全面构建数字化新型学校。同时借助希沃魔方·数字基座,重塑学校教育新生态。
五网融合,物物相连
全面构建数字化新型学校
在校园数字化基础建设方面,明德打通了校园网、物联网、监控网、WIFI6无线网、5G网“五网融合”的校园网络,提高互联网连接的广泛性及数字工具的可及性。并开启“数字化校务管理”,例如以AI赋能校园安全管理、基于人脸识别技术的门禁和消费管理、教职工办公自动化全流程管理等,全面提升办事效率。
针对学生相关问题,明德亦通过智能制造空间、自然生态空间、互联网创新空间、艺术创意空间4大数字化空间和18个创新实验室的搭建,以及诸如机械臂智能应用、3D打印机、“神笔马良”AR互动绘画系统等数字化工具配备,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字素养、计算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数据治理升级
综合平台驱动教育治理与决策优化
有了良好的数字化基建外,探索改变传统学校向未来学校转型的新路径也是必不可少的命题,面临的挑战有:用户激活和使用率偏低、很多系统出现各自独立现象、烟囱式系统建设导致数据分散,缺乏端到端的统一数据平台……
明德是这样做的:借助希沃魔方·数字基座,深入打造集团校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面统筹管理,数据综合治理。并通过集团校数据看板中形成学校数据一校一档、教师数据一师一档、学生数据一生一档,构建“集团-各校”双循环治理模式,让教学有迹可循,让决策有源可依,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排课选课
打造“一生一表”教务管理新样态
智能排课是学校实施数字化管理的其中一个重点环节。学校借助希沃魔方教务管理平台,五个校区进行“一键排课”,并自动检测冲突、反馈信息,确保排课合理性,师生随时获取准确的课程表,实现“一个学生一张个性化课表”的排课创新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多校区排课复杂度高、传统课程表分发和查看不便的问题。
“先有兴趣,而后广博,广博而后深邃,深邃而后学有所用”。在确保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明德还开设了拓展课,并依托平台完成“校本课程申报-课程发布-移动端选课-校本排课-调班管理-选课统计”,据显示,目前学校教师共申报了370多门拓展课,共3800多名学生进行了选课。
开展线上巡课
实现设备高效运维管理
在早前的传统巡课模式中,不仅消耗人力,还会出现视察不全面、打乱教学现场等问题,明德引入希沃魔方设备运维,“掌上看班”成为全校老师最受欢迎的明星功能,老师可以在手机上实时观察教室情况,并通过发布消息通知、在线喊话,轻松管理课堂情况。目前,智能巡课达10万余次。学校还利用远程巡视还创设了无人监考等特色化应用场景,提高教室设备的利用效率。
5个校区百余间多媒体教室,针对电教设备运维的人力成本和时效问题,学校亦借助平台的“远程锁屏”“远程关机”等功能实现设备高效管理与维护,并确保出现基础性故障时电教老师不在现场也能完成操作,保障授课井然有序开展。
数字化教研开展
深化教学教育智慧实践
数字化教研是数字化转型促进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一环。明德基于移动智能技术开展跨校区集备教研,提高多校区教研效率,实现手机灵活参与集备、协同批注在线研讨、过程回溯自动归档。目前学校已累积25916份集备教研资源,教研活动累积开展1613次。并已将校本备课资源进行集中管理,建立了K12全学科系统化的备课资源库。
同时,教师亦会通过听课评课、参与研讨优化授课方式。教师随时随地“手机推门听课”“一键邀请评课”“研讨区即时交流”,系统生成AI课堂分析及评价,让课堂从从经验到循证方向转变。明德本学期累积听评课643次,研讨次数732次。
对于学生,明德亦有一套结合学校特有的海豚银行及海豚币搭建的“六星好少年”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健体、艺术、劳动、创新、文明六大方向开展,借助希沃魔方综合评价系统对学生进行线上+线下全场景伴随式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截至11月15日,全校累积评价153W+次、学生评价覆盖率100%。
如此种种,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在创造中国学校新样态上又迈进了坚实的一步。未来,希沃魔方·数字基座将持续助力深圳明德实验学校(集团)在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升级的道路上奋进,务求以教育信息化,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全力打造“智慧未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