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投诉平台|网站地图|手机版
东莞

新浪广东>东莞>正文

麻涌作为东莞唯一参展镇亮相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

2015年09月15日 10:40 新浪广东  评论(人参与

  麻涌概述

  麻涌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地处珠江口北部东岸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带。东临倒运海,与本市中堂镇相邻,与望牛墩镇隔江相望;南与洪梅镇、沙田镇隔江相接;西南连接狮子洋,与番禺市海心沙、莲花山相望;西北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广州保税区一桥相连,与南岗、增城市新塘镇隔江交界。全镇面积91平方公里。2008年辖13个村,2个居委会,21505户,其中农业户17373户,非农业户4132户;总人口71260人,其中农业人口61555人,非农业人口9705人。外来暂住人口42877人。

  麻涌美丽富饶,人杰地灵。自古以来,乡民大都聚族而居,开辟街道、巷闾,开设商铺食肆;建有氏族祠堂厅所,立有神灵庙宇,祀奉坊土社稷(俗称露天的“社公”),百姓安居乐业,子孙繁衍,历代功名辈出,可谓名乡(村)望族。麻涌有句老话“先有湛吴曾钟,后有萧袁莫”,阐述了麻涌姓氏的由来和发展。北宋末年,异族(金)侵凌,中原兵燹,哀鸿遍地,百姓流离,避劫南移,以图再续。及至南宋高宗年间(1140年前后),金兵先后大举南犯。百姓南下逃亡,始则多落籍南雄珠玑巷,及至宋孝宗淳熙年间(1180年前后)迁徙至广州府、肇庆府或两广诸地。萧氏、莫氏、袁氏,携壶备浆,不殚艰辛,来到南海之滨,珠江东岸三角洲地带的麻涌地区开拓沙滩,围土造地,修坣筑基,屯田辟村,从事农牧渔业,休养生息。

  麻涌立村之始,名“古梅乡(包括军城村属地)”。乃因先人爱梅,则于村前河畔植梅,并以梅花为“乡花”而得名,采其象征“凌霜傲雪,古劲芬芳”之义。亦有传说麻涌所在地名原为“梅沙”,槎滘至漳澎的沙洲谓“苏沙”,故有“梅沙横阔苏沙长”之说。其二亦因麻涌先祖多由中原、江西梅岭南雄珠玑巷一带迁徙而来。为使后人怀念祖先根源,此地溪流众多,并无山岭,故择梅为记。凡此条溪水内,所有龙舟之上,亦皆以标志“梅溪”为记。宋景定四年(1263)易名“麻涌乡”。“麻涌”得名的由来,民间和学术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一、在本地方言中(属于粤方言的一种土语),“涌”指河道,因本地河道纵横交错、密密麻麻而得名;二、历史上本地人有种麻习惯,以先人多从事麻业得名;三、“麻”是古代越人语言,是故越人地名的遗留。比较起来,三种说法中以第二种更有道理。麻涌立村于宋绍兴十年(1140),属广州府宝安县,明清时代属东莞(东官)县中堂司,民国23年(1934)属东莞县第四区(抗战后期,麻涌“七约乡”归增城县管辖)广宁乡、华南乡、新和乡、漳澎乡、维新乡。民国35年(1948)缩编,将广宁、华南二乡合并为广华乡,新和乡改为新麻乡,漳澎、维新二乡合并为漳维乡,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仍属第六区广华、新麻、漳维3个乡。新中国成立初属第八区(区政府设在道滘)。1953年为十四区(又称麻涌区)。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1983年10月撤社建区,1986年11月撤区建镇。

  自古以来,麻涌人民勤劳勇敢、有着不畏艰险的光荣革命传统。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麻涌人民不惜流血,甚至献出宝贵的生命,他们为麻涌近代、现代的斗争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战争爆发。次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麻涌人民同全国人民一样悲愤,踊跃支持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报名参加志愿军者近百人。志愿部队到达台湾后,虽取得三战三捷的胜利,但战争的败局已无法挽回,志愿兵全部惨遭杀害。民族气节不可侮,麻涌人民一直奋起抗争,西宁坊人莫耀明(1895—1929),毕业于烟台海军军官学校,一直在北洋海军舰队服役,并任副舰长之职。民国18年(1929)7月,在中俄边境海战中,坚守岗位,最后与敌舰同归于尽,壮烈殉国。麻涌漳澎村人丁纪徐生于清末一仕宦之家,17岁中学毕业即赴法学医,继留德专攻航空专业。曾任南京空军第六队副队长。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奉命率机支援十九路军抗日,配合南京空军对日机展开空战。1937年8月,丁纪徐被任命为空军驱逐司令。新中国成立后,丁纪徐历任广东空军技术顾问、广东省政协委员、广州参事室研究员、民革广州市委员会委员等职。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以后,日军大举侵华,国土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到了最后关头,抗日呼声响遍全国。身居外地的进步青年学生,接踵回乡,汇成一股抗日洪流。1937年暑期,就读于广州市美术学院国画系的麻涌古梅小学校友莫逢湾,回乡组织“御侮救亡读书会”,宣传抗日主张和革命道理,在麻涌播下革命火种。读书会友很快从五六人发展到12人,在莫逢湾的倡议和带领下,秘密成立“麻涌乡抗日救亡青年团”。组织宣传队,深入到附近乡村和东洲、西洲、新塘等地,进行抗日宣传,掀起麻涌和周边地方抗日民主活动的高潮。革命活动中心就从古梅小学一室转往七约公所孔庙内。自此,七约公所孔庙便成了麻涌革命的策源地,公开成立东莞县麻涌乡抗日救亡工作团,不久,工作团发展到100多人。1937年冬,麻涌抗日救亡工作团曾派萧泗材、萧国栋、萧任统、萧大均、袁善樵5人,到东莞抗敌后援会参加军训,军训结束后,立即回乡组成一支约30人的“麻涌抗日青年义勇队”,每天早上进行军训,邀请军人黄冠杰当教练员,晚上开办抗日民众夜校,广收工农子弟上识字班。随即组成“抗敌后援妇女会”,由莫藻红担任会长,并开办妇女夜校。不久,组成“麻涌抗日儿童团”,分别由莫家玉、莫培健担任正、副团长。

  1938年春节前夕,工作团曾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募捐支前运动”,募捐物资运往广州长堤“广东省党政军联席会议办事处”(当时办事处主任是叶剑英),来往市民见状亦为之感动。1938年秋,日军南侵。麻涌抗日救亡工作团组织“麻涌抗日联防自卫队”,防御和抵抗入侵之敌。1943年夏,莫逢湾所在部队于钟村区洗墩乡驻地开会,由于内奸告密,壮烈牺牲,时年仅28岁。同年,任珠江纵队五桂山游击队副大队长的萧泗材,在伏击敌人的战斗中为国殉职,时年仅29岁。自莫逢湾、萧泗材牺牲以后,麻涌的革命仁人志士,通过地下党人的引荐,纷纷参加东江纵队。麻涌人民英勇顽强,前仆后继,终于在1949年11月9日,迎来麻涌的解放,使麻涌人民获得新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麻涌的英雄儿女有的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英灵永存,功垂千秋。

  麻涌镇的河溪属东江水系。东江流经石龙分成北干流和南支流,中间形成东江三角洲河网地带。河网区内流经麻涌的有东江北干流、倒运海水道和麻涌河水道。东江北干流在镇西北边缘,倒运海流经镇东部边缘,麻涌河是东江北干流从“格留洲”(俗称“滘头洲”)分支注入麻涌镇腹地的一条主要内河。这三大河流水道,分别在大盛口(二缆口)、倒运海河口(大缆口)和麻涌口注入狮子洋。镇内各自然村都有小河连通镇三大江河水道,河涌密密麻麻,纵横交织成网。麻涌镇气候温和,阳光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给农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带来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新中国成立前,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束缚下,麻涌生产力得不到发展,农民受到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过着穷困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减租退押、清匪反霸、土地改革和合作化运动,彻底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党和人民政府发动群众,大力兴修水利,改革耕作制度和耕作技术,推广良种,推广新式农具,改善生产条件,使大部分单季田改种双季,实现粮食亩产翻一番,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随后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农业生产螺旋式恢复和发展。

  麻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麻涌农民主要种植水稻、香蕉、甘蔗三大作物,还种有瓜菜、薯类、豆类和零星果树等。麻涌是东莞县主要的粮食、香蕉、甘蔗生产基地之一;麻涌香蕉闻名中外;还有丰富的鱼虾等水产资源。1978年麻涌公社辖14个生产大队227个生产小队,10319户,其中农业户9797户,非农业户522户;总人口47630人,其中农业人口45294人,非农业人口2336人。全社有耕地面积45281亩,其中水旱田41989亩,旱地3292亩。当年水稻种植面积65384亩,亩产352.5公斤,总产23040.35吨;香蕉种植面积10070亩,亩产1 1 2 6公斤,总产1 1 3 3 8 。 6吨;甘蔗种植面积1 1 9 3 0亩,亩产6 0 2 3 公斤,总产71848.4吨,有鱼塘面积1399亩,水产212.8吨,饲养生猪39548头,耕牛1382头,家禽112475只。

  改革开放后,麻涌及时调整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麻涌农业经济也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大力推行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积极扶持专业户和生产联合体,种养专业户逐渐增多,向专业化、商品化、规模化迈进。其中香蕉种植扩展到外县市、外省。镇内各乡村纷纷设立香蕉果品经营(联营)公司。麻涌香蕉市场北拓发展的数量,一度成为全市最多的镇,并带动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1978年,麻涌镇农业总产值仅为1948万元,2004年达到17142万元。农业以种植香蕉为主,香蕉种植面积占全镇耕地总面积90%以上,2008年香蕉种植面积32889亩,总产44042吨。2006年,在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耕地面积相应减少的情况下,麻涌镇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村产业结构,规划在漳澎村农田保护区内建设5000亩的具有生产、加工、销售、培训、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的“香飘四季农业园”,使农村经济由传统农业经济逐步转向现代化农业经济。2008年农业总产值13062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麻涌贯彻执行改革开放一系列方针政策,发挥镇内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的区位优势,抓住社会经济发生新变化的机遇,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三来一补”为突破口,走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路子,社会经济逐步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后的前十年,麻涌经济的发展因公路(桥梁)通车较迟而受到制约,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然偏低。1987年,全镇水泥厂、红砖厂、复合肥厂等各类企业不足100家,而且大多数是粗放型的中小企业,工业产值只有3184万元,只占工农业总产值8849万元(当年价,下同)的36%。1990年后,麻涌的投资环境逐步改善,各类大中型企业不断进入麻涌并增扩产,城市化、工业化的步伐不断加快。从1993年开始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也逐年增加,1993年,全镇工业产值15102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2.5%,比农业产值13641万元多1461万元。2008年,工农业总产值4198545万元;其中工业产值4185160万元,占99.68%。

  2000年,麻涌镇依托港口优势和后发优势,提出“依托大港口、发展大产业、引进大项目、培育大企业”的产业发展战略,逐渐转变“村村办厂、户户冒烟”的产业发展格局。工业经济规模不断壮大,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的比重达78%以上。从经济结构来看,形成以“三资”工业为发展龙头,民营工业为增长引擎的跨越式发展势头。从行业来看,形成以造纸、纺织制衣、粮油食品加工、电子五金等四大产业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其中以统一嘉吉、华南油脂、中谷油脂、中储粮粮油、卡尔吉饲料蛋白等为主导的粮油食品加工企业群,以玖龙纸业、龙腾纸业、大步纸业、南洲纸业等为主导的造纸企业群;以德永佳纺织、超盈纺织、嘉鹏纺织等为主导的纺织制衣企业群;以奇声电子、奥莱克电子、山本电子科技、柏狮赛格精密电子等为主导的电子五金企业群;并正在形成以可耐福建材、南玻绿色能源为主导的玻璃建材企业群。这些大项目、大企业成为麻涌镇工业发展的亮点。

  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民营工业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以电子、造纸为龙头的民营工业经济。2008年,全镇民营企业共拥有省高新技术企业7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2家,市级民营科技企业21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3个,授权专利194个。全镇民营企业拥有各类名牌称号共14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件,中国名牌产品1件,国家免检产品1件,省著名商标4件,省名牌产品5件,从而大大提高麻涌镇民营制造业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并成为麻涌镇新的经济增长点。20世纪90年代以后,麻涌镇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在发展第一产业的同时,不断发展第二产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三大产业的结构比例渐趋合理。2000年初步形成以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业、住宿餐饮业为主体,其他服务业并存的第三产业体系。多种所有制、各种业态、不同规模的商业网点保持较快发展,活跃、繁荣了市场,服务业呈现全面发展的格局,获得中国现代港口物流重镇称号。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430万元。

  1991年,麻涌镇生产总值24449万元,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分别为10489万元、11478万元和2482万元,三大产业的比重为42.9︰46.9︰11.4。2008年,麻涌镇生产总值达到756029万元。其中第一产业7631万元,占1.09%,第二产业640862万元,占84.77%,第三产业107536万元,占14.22%。2008年,全镇可支配财政收入44936万元。村及村小组两级可支配财政收入2 5 0 6 7 。 4 万元, 其中, 村级2 1 0 7 0 万元, 村小组级3 9 9 7 。 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739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0718万元。经过3 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镇村两级固定资产(财产)也在不断增加。人民公社化时期,由于麻涌是以粮食种植为主的农业经济地区,公社和各大队的固定资产比较少。1963年,全公社的固定资产仅有112690.59元。改革开放后,麻涌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胆引进外向型企业,使原来的土地大幅增值,镇、村及村小组固定资产大幅增加。2005年镇村两级固定资产223383.1万元。村级固定资产132865.1万元。

  麻涌靠近广东省会广州,从来就是一片文化热土,汇聚了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无论是战争频繁的乱世,还是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麻涌都孕育出一大批赫赫有名的文化人才。魁楼主人萧奕辅,麻涌元沙坊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中进士,官至大中丞,以文官执掌武印,成为明朝重丞。萧奕辅文采斐然,才华横溢。晚年与陈虬起、梁佑逵、区怀年等名士结社于芳草精舍,“感伤时事于诗词间”。向北坊莫伯骥,是近代著名藏书家,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是清代末科广东府诸生的案首。

  他治学严谨,文才出众,著书立说,一生酷爱藏书,曾在广州建有一座书楼,自称“五十万卷藏书楼主”。其藏书之丰,版本之精,为当时羊城诸书楼之冠。他搜购古籍不惜重金,毕生收入多被作购书之用。同样出生于向北坊村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是当代中国建筑界一位引人注目和受人尊重的建筑家,广州白天鹅宾馆、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博物馆、广州岭南画派纪念馆、广州艺术博物院,以及广州红线女艺术中心等,都是莫伯治毕生的得意之作。麻涌大盛村人郭同江,自学成才,自编自画十多套连环画和具有浓郁的水乡生活气息的作品,反映了水乡人民改天换地的工作生活,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画家”,曾受邀到中央美术学院作报告,名噪京华。麻一村人莫锵圻,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拓荒者,优秀的技术专家,在战略武器和航天事业发展史上具有突破性的贡献。麻涌人杰地灵。陈残云笔下质朴善良的麻涌人,世代相传,积淀了麻涌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了麻涌人民“知书达礼、尊师尚学”的文化品性。这种品性的延续和升华,为麻涌赢得“游泳之乡”、“曲艺之乡”、“龙舟之乡”等美誉,传承了宽容淳朴的文化传统和兼容的文化气量。这种品性的传递,熏陶感染着四方百姓,无论是坊间闲坐的老者,还是英姿勃发的少年,无不秉承和跃动着这种根植于民间的文化血性。这种品性,扎根百姓心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麻涌文风颇盛,历来注重教育,人才辈出,素有“礼仪之乡”美称。明末办有兰陵书院(设于九坊魁楼滘)。清末兴办起一所洋务学堂“务时堂”(康有为题匾),大步、大盛等乡村也设有社学。光绪三十二年(1906)麻涌创办第一所乡立古梅高等小学校和附属一所私立国民义务小学校。与此同时新基乡也开办私立敦本高等小学校。光绪三十三年(1907),麻涌乡继续办起私立东壁高等小学校,漳澎及人口较多的乡村大多办起了小学。民国22年(1933),归属番禺十五屯乡的东村,办起“东村乡立小学校”。民国35年(1946),创办“东莞县广华乡第一国民中心小学”(校址在麻涌南洲村)。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各乡村仍有私人开馆兴办的私塾学堂,私属学堂与乡办公立学校(时称“大学堂”)并存。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实行统筹办学,麻涌各乡(村)先后设立以村名命名的小学。1957年8月,成立麻涌初级中学。1969年,麻涌初级中学升格为麻涌完全中学。至2008年,麻涌镇有各类学校21所(普通中学4所,职业中学1所,成人文化技术学校1所、小学15所),基本建立起幼儿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的教育体系。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小学生入学率100%。各级、各类学校为国家培养大批有用之才。莫逢湾等人,是麻涌古梅小学的校友;原东莞市委书记、曾任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李近维,曾就读于麻涌中学;何剑华(大步村人)在麻涌中学初中部就读期间获全国初中数学竞赛和初中物理竞赛一等奖,全国初中化学竞赛三等奖,是1995年东莞中考状元并考入华东师范第二附属中学就读。林勇钊(漳澎村人)在麻涌中学初中部就读期间获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在2001年高考中,以总分808分考入清华大学。到2008年,麻涌镇先后有数千名学子考上各级各类高等教育院校。

  1998年,麻涌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07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教育强镇。2008年,全镇有公办中学3所,在校学生5817人;公办小学8所,在校学生7132人;中学专任教师289人;小学专任教师370人;民办学校2所,在校中小学学生1619人;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2163人。在国家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以来,麻涌镇的绿化、美化、净化和医疗卫生保健工作逐步得到重视和发展。建有甲级一等医院一所,医疗卫生保健网络日益健全;2006年,麻涌镇获得“广东省卫生镇”称号。2008年10月1日,全镇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正式投入使用,与之配套的社区门诊医疗保障制度也同时全面启动。2008年,全镇有各种医疗机构36个,其中镇医院1所,病床120张,医疗卫生工作人员420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348人。农(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截至2008年,全镇参加各类社会保险213582人,征缴各类险种基金13708.08万元,支付各种待遇8478.26万元。建立起治安群防群治机制,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群众安居乐业。

  麻涌群众十分喜爱粤剧,是有名的粤剧曲艺之乡,粤剧文化底蕴深厚,有一批著名的粤剧演员,各村均建有曲艺社。河边的凉棚、村边的榕树下,常是弹琴说唱的天然场所。1999年麻涌镇被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曲艺之乡”的称号,新基村被广东省文化厅授予“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麻涌被誉为广东省“游泳之乡”。自立村以来,麻涌人民充分利用水乡“处处是天然游泳场”的优势,及早教会小孩游泳、潜水,以尽快适应水乡的生活环境。新中国成立后,游泳是国家重点训练项目之一,也是学校体育运动的课程。学校组织男女子游泳队进行训练,社区每年举办游泳比赛,并建有规范的游泳池多个,进行正规训练,使游泳运动进一步发展。麻涌的游泳健儿在各级各类的比赛中,多取得优异成绩。曾获全国、全军、亚洲以至世界比赛第一、第二名的健儿有林建新、吴志前、胡景海、吴影月(女)、曾美桃(女)、陈伟康、刘宝莹(女)、陈燕军(女)、彭创力等均是漳澎村人,有些项目甚至破世界纪录。麻涌曾为国家、省、市输送不少运动健儿。

  麻涌又是广东省的“龙舟之乡”。划龙舟竞赛具有普遍性和创意性,也是群众性体育项目的强项之一,在东莞久负盛名。每年农历五月十六日为麻涌龙舟大景。还有五月初九日漳澎村景,五月十八日鸥涌村景。每当农历四月中旬,各乡村就筹备龙舟赛事,并参加周边地区的竞赛活动。麻涌龙舟队参加国际国内锦标赛,屡获佳绩,享誉国内外。1984年6月10日,麻涌镇漳澎龙舟队代表莞市首次参加香港第七届国际赛荣获冠军;1993年端午节,漳澎龙舟队代表东莞市参加澳门国际赛,荣获三项冠军奖;1994年麻涌漳澎龙舟队代表宏远参加深圳国际龙舟邀请赛荣获第二名;1997年,麻涌漳澎男子龙舟队代表国家赴加拿大参加多伦多华裔会龙舟邀请赛,获“加航杯”冠军和公开赛亚军,并在第二届“炎黄杯”世界华侨华人龙舟邀请赛中夺冠。大步、新基等村龙舟队参加市内锦标赛多次获奖。

  改革开放以来麻涌不断投入巨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投资环境,至2008年,麻涌的交通、邮电、供水、供电、光纤电视网络、医疗卫生、金融、社保等基础设施和民生服务业的发展已初具规模,趋于完善。麻涌是典型的水乡,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麻涌西南面的新沙港先后建有10个深水码头,最大可停泊11万吨级轮船。新沙港已成为华南最大的内陆港口。麻涌镇优越的水路交通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979年至1984年,先后铺设石粉路、水泥路,并架设钢筋水泥桥梁16座(总长713.1米)。1987年12月,长12公里,总投资3585万元,沿途共有13座公路桥梁的中麻公路竣工通车。从此,结束了水乡无公路通行的历史。1992年9月17日,麻涌至大盛公路竣工通车。1993年5月,东莞市公共汽车总公司开通麻涌至东莞专线公共汽车。1994年底,位于中麻公路川槎路段的广深高速公路立交口竣工使用。1995年,麻涌运输站和广州第二汽车客运公司合作,开通麻涌至广州客运汽车。1996年7月,在港麻路柏基路段的麻涌车站(新车站)投入使用。从1996年至2008年,全镇共投资3亿元进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扩建中麻公路,新建进港公路和南洲、华阳等进村主要道路25公里。

  2008年,麻涌镇内公路通车里程115.18公里。邮电事业发展迅速,订阅报刊份数剧增。2008年订阅报刊60840份。2008年,程控电话拥有量(含小灵通)51059门;互联网用户10037户。电信业务总收入5784万元。

  1979 年,麻涌供电线路只有18公里。改革开放后,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大力推进,麻涌镇的电网建设不断发展和完善,全镇供电量和用电量逐年增加,2008年底,麻涌镇10千伏运行线路共57回,10千伏架空线132.52公里,10千伏电缆227.53公里;全镇用电量达8465万千瓦时。

  1975—1982年,镇内有一些村先后建成水塔并铺设水管供应“自来水”给村民饮用。1991年7月,镇成立自来水公司并集资956万元,设计并兴建占地2.06万平方米日供水量2万吨以上的自来水厂,1993年1月1日正式供水。据不完全统计,1993—2008年,麻涌镇自来水管网投资达6604万元。2008年底,全镇建有各种管径的管道427.3公里。2008年,全镇用水量2049万吨。

  麻涌的历史,是一部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奋斗史。2000年以来,麻涌凭借着“东莞前庭,广州后花园”的地缘及自身的人文优势,抓住东莞市启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和大力开发虎门港的良好机遇,因地制宜,确立发展现代化港口新城的目标,实施港口带动战略,因势利导,取得让人瞩目的成就。麻涌镇委、镇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切实、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港口、铁路、公路三位一体优势,坚持以人为本,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支柱产业为主体,加快发展建设宜居宜商的中心强镇,团结带领全镇人民团结一致,奋发进取,为建设现代化滨港中心镇再创辉煌!

  麻涌作为东莞唯一参展镇亮相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

2015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于9月11—13日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行,我镇作为东莞唯一参展镇亮相该次盛会。  2015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于9月11—13日在广州市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举行,我镇作为东莞唯一参展镇亮相该次盛会。

  展会上,我镇积极推介麻涌的旅游景区,并现场派发《麻涌旅游景区景点简介》《华阳湖湿地的变迁》《走进香飘四季-麻涌乡村旅游》《麻涌旅游攻略》等宣传资料,共派发各类资料12000余份。据了解,2015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展览面积10万平方米,标准展位5000个,设中化馆、国际及港澳台馆、旅游大卖场、老字号商品馆、酒店用品馆、高端旅游休闲馆等9大主题展览馆。在2015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麻涌是作为东莞展区唯一的镇街代表参会。为迎接好国庆黄金周吸引珠三角乃至全国的游客到麻涌旅游消费,宣传麻涌的旅游资源、龙舟粤曲文化、香蕉饮食文化等,本次旅游博览会麻涌重点推介即将在今年9月30日开幕的“走进香飘四季”乡村旅游,在9月30日-10月7日麻涌将隆重举行走进“香飘四季”—2015年东莞麻涌乡村旅游节,以“畅游美丽麻涌”、“舌尖上的麻涌”、“欢乐麻涌”、“麻涌底蕴”四个篇章向旅客展示麻涌旅游资源。

  近年来,我镇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打造了华阳湖生态湿地公园、马滘河“花海漂游”、“走进香飘四季”乡村游一系列的旅游景点,备受东莞市内以及周边地区民众的好评和青睐,并荣获了“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的称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