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新浪广东|城事|汽车|财经|鲜城|旅游|城市|美食|投诉平台|网站地图|手机版
东莞

新浪广东>东莞>正文

东莞北大门中堂镇成令人骄傲的广东省教育强镇

2015年09月15日 10:48 新浪广东  评论(人参与

  中堂概况

  中堂镇位于东莞市西北部,地处穗莞深经济走廊之间。全镇面积60平方公里,下辖20个村(社区),户籍人口7.45万人,常住人口14.04万人。拥有等级公路251公里,107国道、北王公路、广深高速公路贯穿镇内,广园快速干线、五环路接驳镇内交通网,距广州市区46公里,距东莞市区12公里,素有“东莞北大门”之称。

  近年来,中堂镇通过大力实施“一中心、二突破、三园区、四提升、五民生”的发展思路和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创建服务型政府的工作要求,坚定不移谋发展,立足实际促转型,想方设法优环境,攻坚克难强管理,扎扎实实惠民生,全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新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年度制定的目标任务。2011年,全镇完成生产总值84.55亿元,同比增长7%;规上工业总产值186.11亿元,增长6.3%;镇本级财政收入6.16亿元,增长10.4%;税收总额9.6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8.5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7亿元;人民币存款余额89.3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69元。荣获2011年度东莞市镇级工作量化考核中获综合总分二等奖、“全市维护稳定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东莞市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单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广东省曲艺之乡”称号。

  历史沿革

  中堂初名“舂堂”,北宋立村。在唐代后期,此地散居农、渔人家,以农居多,至唐末,居户有所增加,已具村模,到宋朝建立之始(约 960 年)正式立村,定村名为“舂堂”,辖属于东莞县文顺乡归化里。

  “舂堂”本是唐、宋时期南方的一种劳作场所,因其方式独特,很具地方特色,后来人们也视其为一种习俗。(《陈志》卷九十六第 1 页:“‘舂堂‘见《太平环宇记》(之)《岭表录异》,盖谓此为唐宋遗俗。”)就字义而言,“舂”是撞击的意思,“堂”为某一场所,如学堂、歌堂、祠堂等。对于古代的舂堂,唐朝刘恂所著《岭表录异》一书中有所描述:“广南有舂堂,以恽木刳为槽,一槽两边约十杵,男女间立以舂稻粮,敲磕槽舷皆有遍拍。槽声若鼓,闻于数里,虽思妇(思,莞音念“四”)之巧弄秋 砧 ,不能比其浏亮也”。(这一段话的大意是:广东南部有“舂堂”这种劳作方式,是用整根大木挖空成为木槽,在一槽的两边大约有10 支木棍,男女相间站在槽边执棍一边舂槽中稻谷,一边有节奏地敲打槽边,有如奏乐的节拍不断重复。木槽发出的声响,就像鼓声一样,几里远的地方都听得见,就算思念丈夫的妇女们在秋天为外出夫君槌洗冬衣时那巧妙槌打洗衣板的响声,也比不上“舂堂”的响声那么爽朗响亮。)古代民间立村,定村名方式有的取其地貌,有的取其特色,有的取其物产,中堂这地方立村前已有“舂堂”,故立村时取其为村名。

  舂堂村地处附近乡村的交通汇合点,各村村民多来此作买卖交易,很快就发展成一个中心墟市。因“舂”与“中”同音,人们在文字书写方面图方便,常把“舂堂”写作“中堂”,久而久之,舂堂也就成了中堂。注:《陈志》卷四十第 6 页:“按:张志作中堂,考李涛碑亦作舂堂,盖古今异名。”

  行政区划

  明代 (1368 年 ) 以前,东莞县行政区划制度,县城的城内称坊,附城称厢,东莞县城有三坊一厢;县城以外的地方由乡统领都,都统领图,图统领村,全县有 4 个乡(文顺乡、归城乡、恩德乡、延福乡)十三个都,中堂村在第十二都辖内,这一都统领 1 个图共 7 个村:中堂、东向、槎滘、梅畴、斗朗、三曹、江南。(《陈志》卷三第 1 ~ 3 页)

  到明洪武年间( 1381 年)设中堂巡检署,中堂巡检署署衙原来设在县城西面的麻涌村,旧名中堂寨。明洪武十四年( 1381 年)苏友兴起义,中堂寨被烧毁后,迁往中堂村,日久废弃,后来在东向村借用民间祠堂办公。

  至清代乾隆十九年( 1754 年),东莞县划分为五个司属:捕厅、戎厅、京山司、缺口司和中堂司,中堂司设巡检一员,驻中堂墟内,它属下有 12 个大乡,范围很广,东至石碣,南至洪屋涡,西至麻涌,北至中堂,共辖大小村庄 233 个。中堂司所辖的区域面积接近于 2002 年的中堂、麻涌、望牛墩、高埗、石碣、万江、道滘、洪梅等八个镇区的面积和。

  民国( 1912 年)以后,中堂司改称第六区,管辖范围屡有变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称中堂区和第十区。

  1949 年 10 月 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东莞县于 1949 年 10 月 17 日 解放,中堂改称新四区,设区长 1 人,管辖 4 个乡,石腰、江鹤、西芦、永宁, 43210 人。

  1950 年新四区设正副区长各 1 人,管辖 7 个乡,潢涌乡、新宁乡、四平乡、江鹤乡、新冼沙乡、石腰乡、水南乡, 43000 人。

  1951 年新四区设正副区长各 1 人,管辖 6 个乡:新宁、四平、江鹤、新冼沙、石腰、水南, 68521 人。

  1952 年新四区设正区长 1 人,副区长 2 人,管辖 24 个乡。

  1953 年中堂改称十五区,设正区长 1 人,副区长 2 人,管辖 17 个乡。

  1954 年~ 1956 年,十五区设正区长 1 人,副区长 2 人,管辖 16 个乡。

  1957 年撤区建乡,十五区划分为中堂、潢涌两个乡,中堂乡政府设在中堂墟,设正乡长 1 人,副乡长 3 人,管辖 8 个村。潢涌乡政府设在潢涌村,设正乡长 1 人,副乡长 2 人。

  1958 年 1 ~ 9 月,中堂、潢涌两乡合并为中堂大乡,设正乡长 1 人,副乡长 4 人,管辖 13 个大队, 30718 人。

  1958 年 10 月,撤乡建人民公社,中堂大乡改称“中堂人民公社”,行政机构称“中堂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 1 人。 1960 年以前管辖 20 个大队(乡改称大队),一个墟; 1961 ~ 1962 年管辖 26 个大队,一个墟, 1962 年人口 34472 人; 1963 ~ 1966 年管辖 18 个大队,一个墟。

  1967 年~ 1979 年,“中堂公社管理委员会”改称“中堂公社革命委员会”。设正副主任各一人,管辖 18 个大队,一个墟。 1980 年~ 1983 年 7 月,取消革命委员会,恢复管理委员会的名称,设正副主任各 1 人,管辖 18 个大队, 1 个墟。

  1983 年 8 月~ 1987 年 3 月,区级政权进行了体制改革,撤销中堂人民公社,建立中堂区,设正副区长各 1 人,仍然管辖上述 18 个乡(大队改称乡)和 1 个墟。

  1987 年 4 月区级政权又进行了体制改革,撤区建镇,设正镇长 1 人,副镇长四人。管辖 18 个管理区(乡改称管理区)和一个居民管理区(原中堂墟)。总户数 13480 户

  1998 年撤管理区建行政村,中堂镇下辖 18 个行政村和 1 个居民委员会。

  1949 年 11 月至 1962 年,中堂由于行政区划不断变化,辖区人口也变化较大,自 1963 年开始至 1998 年 9 月,中堂行政区划一直没有变动, 1998 年 10 月红锋村归属中堂镇管辖,中堂镇辖区增至 19 个行政村和一个居委会。从 1962 至 2002 年,每隔 10 年约增 9 千人。

  2008年,中堂镇辖15个行政村和5个社区,含138个村(居)民小组和52个自然村。

  城市建设

  中堂镇镇内基础设施完善,拥有等级公路 120 公里, 107 国道、北王公路 、 广深高速公路 贯穿镇内,广园快速干线、五环路接驳镇内交通网。拥有 22 万伏变电站 1 座, 11 万伏变电站 2 座,主变电容量为 100 万千伏安;正在抓紧建设日供水 10 万吨的供水厂;现有程控电话 3.97 万门,最大装机容量可达 5.17 万门;大陆首所台商子弟学校落户我镇 潢涌村,全镇设完全中学 1 所,初级中学 2 所,小学 7 间,顺利创建成为省教育强镇。篮球馆、汽车客运站、医院、广场等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

  中堂镇以建设富有水乡特色的现代滨江新城为目标, 按照 “拉开框架、优化布局、强化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的要求,科学规划,进一步扩大城市中心区范围,划定以 107 国道为标线,潢新围 107 国道以东 500 米 范围,以及 107 国道以西、以南、以北直至东江边合共约 10 平方公里为新中心区。一方面加快已落户的东港城、莞都国际花城、中天南国雅苑、江畔豪庭、鸿富广场花园等房地产建设;另一方面, 充分利用中堂 独特的风情美景 —— 东江水,以堤路结合工程为契机, 以新中心区建设为带动, 规划沿东江边从斗朗至东向再到合益酒店路段, 利用市“退二进三”的政策,启动 对豆豉洲、海旁街、红锋至东向段现有的残旧建筑物进行拆旧建新,旧城改造。在拆旧建新过程中利用四面环水,邻近广州,拥有巨大市场消费力的优势, 大力发展江岸概念地产项目,形成一批高品质、纯居住型的滨江高雅房地产群,努力把中堂建设成为宜居城镇。 2007 年,全面启动 8 类 31 项重点工程建设,目前已经完成了大新路的升级改造,中兴路升级工程正在施工,槎滘大桥正在施工扩建, 2 号路、规划一路、湛凤路、堤路结合、水利防灾减灾、截污管网铺设等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区多个大型房地产楼盘、农贸市场陆续建成推出,鸿富五星级酒店、东汇四星级酒店已经封顶;潢涌农民公寓楼多幢同步推进,实验中学建设进度逐步加快,全镇城镇面貌日新月异。同时, 进一步加快劳动、社保、邮政等一批行政办公大楼和图书馆、游泳馆等公共设施建设,把镇中心区建设成为行政、商贸和居住的中心, 力争用五年时间把新中心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房地产业蓬勃发展,商业、服务业繁荣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新镇中心区,努力打造亮丽的东莞北大门。

  围绕打造富有水乡特色的现代滨江新城的目标,下一阶段,中堂将大抓环境建设,全力推动城市升级转型。充分抓住市同意我镇土规修编中的城市规划布局这个有利机遇,争取尽快完成通过土规城规的修编,重点抓好“两横四纵”的骨干路网的规划建设,全面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各项专项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 大力加强镇村内河涌的环境整治,切实提升镇村的环境和质量,整体打造出中堂富有水乡特色的现代城市格局,大力优化中堂的投资发展环境。

  中堂荣誉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镇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先后获得“中国亿元乡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十大农产品物流重镇”、“中国龙舟之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东莞市体育先进镇”等荣誉称号。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通行证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1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