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丰富 保护工作到位
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江门启动首场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活动。巡展以图片展、现场展示以及表演等形式向市民展示白沙茅龙笔、罗氏柑普茶、新会鱼灯、茶坑石雕制作、荷塘纱龙以及开平民歌等101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江门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项,省级非遗项目20项,市级和县区级非遗项目74项,项目数量居广东省前列。目前,江门正积极探索以政府为主导的公益性保护和以市场为主导的生产性保护相结合的新模式,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生产性、濒危性保护和传承的保护格局。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戴惠甜
生产性保护▶▶从“捉襟见肘”走向“自我造血”
在江门,不少非遗项目正是通过“生产性保护”实现活态传承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活动中,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和开平灰塑两项目获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牌匾。活动现场,不少市民都被罗氏柑普茶的摊位所吸引。“罗氏柑普茶始创于清代道光27年”,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传承人罗沛贤不厌其烦地向市民讲解这一制作技艺的历史与由来。
罗氏柑普茶始创于清代道光27年,创始人罗天池是道光六年进士,“粤东四大家”之一。罗天池在云南任职期间,喜欢云南当地普洱茶,辞官后将普洱茶带回乡。回到家乡的第一个秋天,他误用陈皮汤泡茶,发现茶中竟有奇异的香味,口感醇厚,于是便发明了柑普茶,并口授手动教乡人制作。从此,柑普茶在良溪流传开来,之后又传到鹤山、新会、开平等地,流传至今。
2008年初,江门市良溪罗氏柑普茶第六代传人罗沛贤建立了罗氏柑普茶加工厂,将柑普茶的技艺传承下来。“我们全都采用人工制作,由于是天然烘干,柑普茶至少要经过2—3年生晒才能做出成品出售,所以每年的产量并不多。每年的产量大约为5000斤。”罗氏柑普茶因其独特的技艺和纯天然、纯手工制作,在口感和储存上更具优势。
罗氏柑普茶加工厂建立后,罗沛贤一家的生活得到了保障。现在,一些华侨回乡探亲,也常常会到罗沛贤的厂里买几盒柑普茶带去国外。
除了罗氏柑普茶,如今白沙茅龙笔、新会葵艺、茶坑石雕、新会古典家具、小冈香等一大批传统技艺项目加入生产性保护行列,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发展创新▶▶为非遗项目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巡展活动上,白沙茅龙笔传承人张瑞亨给市民展示了几套茅龙笔和茅龙笔书画作品。茅龙笔做工考究,既豪华高雅,又古朴大方,茅龙书法巧拙并用,刚柔相衬,让不少市民驻足细看。
茅龙笔源于新会,为明代理学家、诗人、书法家陈白沙首创。抗日战争后,民间生产茅龙笔作坊越来越少,茅龙笔制作几度面临失传。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张瑞亨建立了一个茅龙笔小作坊——茅龙轩,并开始带徒弟制作茅龙笔。此后,张瑞亨又在冈州画院内设立茅龙轩制笔文化轩,通过实物、实景展示制笔流程,推广茅龙笔文化。除设立茅龙笔体验馆让人们体验茅龙笔的制作和使用外,张瑞亨还在传统茅龙笔的基础上加以改造,创制茅龙笔国画用笔,使茅龙笔真正回归到人们的生活当中。
张瑞亨和冈州画院的4位师傅每个月能制作200到300支左右的茅龙笔。茅龙笔销售所得均用于茅龙笔体验馆的运营和维护。“一开始制作茅龙笔只是为了保存这种技艺。后来,使用茅龙笔作画的画家越来越多,茅龙笔的需求越来越大,我便和画院内的师傅一起制作并出售这些茅龙笔。”张瑞亨说。“目前,兼具实用性和环保性的茅龙笔国画用笔系列销量最好。”
张瑞亨认为,文化要融入生活才能实现传承。他专门研制出国画用笔,并探索茅龙笔国画技法。茅龙画笔下笔狂放飘逸,机理特别,非常适宜画树、画石、画山,风格与传统迥异,有行家认为用它作画比写字更显特长,生产规模逐步扩大,用茅龙笔作画的人也越来越多。
2008年,茅龙笔的制作技艺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茅龙笔制作和书画技艺受到社会关注。但张瑞亨仍在不断地改进和创新茅龙笔的文化传承方式。除设立茅龙笔体验馆传播茅龙文化、创制茅龙笔国画用笔外,张瑞亨还准备创作《梦幻茅龙笔》等大型舞蹈,结合舞蹈、音乐等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茅龙文化。
传承危机▶▶非遗项目期待市场、社会双认可
“江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侨先辈们留下来的特定的有历史积淀的宝贵财富。”江门市文化馆馆长蔡朝阳认为,目前江门的非遗项目仍需市场、社会双认可,才能摆脱濒临失传的局面。
今年27岁的阿堂来自新会,目前师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新会葵艺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廖惠林学习葵艺。阿堂目前正从事机械画图工作,对美术和葵艺十分感兴趣。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新会人,阿堂小时候便听长辈讲起新会葵艺的故事。新会葵艺有着1600多年的发展历史,早于20世纪初便因高超的造型艺术和精湛的编织技巧扬名国际。1915年,新会竹择葵扇获得巴拿马博览会金牌奖。1988年,时任新会葵艺制品厂的厂长廖惠林出国参加巴黎的现场葵艺表演。2008年6月7日,新会葵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前都是在葵艺体验班里进行学习的,现在拜师后学习的东西更多更专业了。”2014年,在机缘巧合下,阿堂拜廖惠林为师,开始学习葵艺。“可能作为本地人,我对本地的文化艺术更感兴趣。”目前,廖惠林的徒弟里,阿堂和另一位正在读大学的学生已经算是年轻的弟子。
尽管葵艺文化在新会群众中已得到认可,但是随着工业品的普及,近几年葵制品的需求和销售量日趋式微。受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这条路如今也走得越来越艰难:葵树种植面积一年年减少,葵艺人才日渐稀缺,新会葵艺日益也不得不面临失传的危机。
罗氏柑普茶的传人罗沛贤也曾向记者提及传承人的问题。尽管罗氏柑普茶加工厂为这一传统技艺提供了载体,但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年轻群体对传统文化的漠视,罗氏柑普茶制作技艺也会在不久的将来面临失传。
■记者观察
非遗或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江门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对其进行研究挖掘与开发利用,培育其认知度、美誉度和群众参与度,不仅能使得传统文化永续传承,还会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工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具有生产性,对其采取生产性保护方式,能使其实现自我造血,贴近群众生活,有利于其传承与发展。那对于表演类和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该如何挖掘其文化内涵,使之成为一张亮丽的城市名片呢?
文化旅游已成为世界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其中的重要文化内核。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可利用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在节庆、旅游活动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演或表演,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如恩平的景区便可将轧濑粉、恩平烧饼、恩平民歌等非遗项目纳入园区,既可为游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服务促进旅游业发展,又可在旅游中推广非遗项目,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涵盖面广,不同的项目应有不同的发展思路,要注重各自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茶坑石雕刻、司徒浩毛笔、马冈竹器等手工艺品等项目,适合形成产销链条走向市场。而像陈梦吉故事、马山的传说、梅花百咏、礼乐民谚等项目,适合不断进行挖掘、研究,传承给后人。
猜你喜欢
- 参与微信红包赌博 小心抢红包成了抢钱包
- 评论() | 分享06月14号 09:00
- 大江门格局进一步成型 优化跨区域合作机制是关键
- 评论() | 分享06月14号 08:59
- 江门出台相关方案 2025年打造成超千亿元产业集群
- 评论() | 分享06月14号 08:55
- 迪士尼如何永葆青春 高质量高标准等关键词需注意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16:53
- 广州警方起底录音型诈骗电话 每个人都可能上当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09:22
- 女朋友冒充女画家 几十元油画卖你数千元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09:19
- 粤未来四天降雨频仍 需注意防范雷电和短时大风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09:19
- 广东理科前10000名文科前4000名 可冲报华工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09:16
- 苏宁以2.7亿欧元购买国米 是真抄底还是接盘侠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09:12
- 欧洲杯6月燃战火足球 体彩概念有望受益
- 评论() | 分享06月13号 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