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会见各媒体 畅谈小微双创
在首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名单”发布一周年之际,由中国青年报社和江门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青创汇”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周活动于今日至7月17日在江门市举行。今日上午,市长邓伟根会见各级媒体,介绍“中国青创汇”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周活动情况,并与媒体记者畅谈江门小微双创发展情况。在会上,邓伟根透露,为降低创业门槛及成本、提高行政效率,江门拟在今年九月份实行企业办理证照“九证合一”。
一、江门小微双创工作情况
江门的小微双创示范工作得到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精心指导。胡春华书记指出,江门要发挥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和侨乡优势,在重大装备制造业建设和中小微企业创新上实现突破;朱小丹省长指出,“小微”不轻,份量很重,要求江门既抓“顶天立地”,又抓“铺天盖地”,既抓“月亮”也抓“满天星”,创造可复制到全省、全国的发展经验。在成为全国小微双创示范城市后,我们迅速出台了“雏鹰计划”(即《江门市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方案》)及“1+15”的一揽子小微双创扶持政策,明确创新性、公平性和竞争性三大原则,着力实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环境优化三大工程,逐项逐级细化方案措施,落实责任。
特别是在财政扶持方面,除了国家6亿元和省的3亿元扶持资金,我市各级财政3年将筹集36亿元财政资金,共4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小微双创工作。仅2015年,我市共安排用于小微双创资金约97.35亿元,包括中央财政资金4.2亿元、地方财政资金6.83亿元、吸引带动社会投入约86.32亿元。去年6月至今,江门市新发展市场主体4.3万户,总数突破26万户,新增注册资本同比增长48.3%、达393亿元。去年全市技术交易金额增长56.8%,发明专利授权量增长65.5%,其中小微企业拥有授权专利数同比增长超200%;城镇新增就业4.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万人。与此同时,民营经济活力进一步激发,今年1-5月全市民间投资增长22.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了9个百分点,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超过55%。
江门市重点以“小微双创”撬动政府自身改革,围绕“收费就低不就高、办事就简不就繁、服务就近不就远”的“三就”原则,着力降门槛、降负担、提水平,目前还正在研究“无收费、无门槛,藏富于民、藏富于企”的“两无两藏”政策,让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进得来、活得下、管得住”,大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一年来,江门多项改革措施在全省、全国走在了前列。包括:率先建立全国首个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小微企业名录系统,目前4.8万家小微企业及945家科技型小微企业进入系统;率先探索制定小微双创统计指数,聘请北大研究团队研究制定相关指数体系;率先推动建立小微双创城市联盟;率先实行工商登记“五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办理证照时限缩短为五个工作日内,目前正在推动“九证合一”;率先建成跨境电商“单一窗口”,实行关检合作、一站式作业;率先探索打造环大学经济圈--“环五邑大学创新经济圈”, 建设广东省首个“创客街区”;成为广东省唯一的全国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试验区,并率先创新推动江门-澳门跨境金融合作,200多家企业受惠,企业融资成本降20%;率先出台涉企行政事业性、经营服务性收费目录和“1+3”权力清单,去年为企业减负5.4亿元;率先推动网信统筹,挂牌成立网络信息统筹局,整合资源建设“江门信息大道”,宁可数据在网上多跑几圈,也要让企业和群众少跑一轮;率先建立“邑门式”、“微市长”等政府服务平台,“微市长”入选“粤治”政府治理创新十佳案例,政府服务水平有效提升。这些率先举措是小微双创“江门经验”的集中体现。
二、为小微双创提供人才政务服务
江门作为我省唯一的小微综合改革试点市,在实施人才政策方面,今年3月,制定出台了《江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体制机制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若干意见》(江府〔2016〕6号),全力推进江门“人才强市”建设。其中包括很多“实招”和“硬招”:比如大幅度提高人才资金投入,市本级及东部(蓬江、江海、新会区和鹤山市)每年按照不低于本地区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1%的标准,西部(台山、开平、恩平市)每年按照不低于本地区年度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收入0.5%的标准,分别设立辖区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江门高新区投入6000多万在江海碧桂园购买了130多套人才公寓。又比如,突出“侨”特色,对留学归国人员创新创业项目最高给予200万元资助,对入选国家、省人才项目资助计划的,按国家、省资助额的1:1给予配套,大力支持海归创新创业。特别是5月,国家人社部批复同意我市试点建设全国博士后创新(江门)示范中心,是全国唯一的试点,重点在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机制上先行先试,今年我市新设15个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新设数量居全省第一。
在创新政府服务,提升服务水平方面,坚持“大道至简”,施行“简政”。围绕“收费就低不就高、办事就简不就繁、服务就近不就远”的“三就”原则,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实施了清单管理,推动“多证合一”,打造了“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江门“微市长”微信公众平台、跨境电商“单一窗口”等公共服务平台,创新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有效营造公平开放透明的小微企业市场经济环境。
比如“邑门式”行政服务中心,将公安、社保、民政等15个部门385项事务统一归集到“邑门式”办理,变“多门”为“一门”,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政务服务体系,为创业者和群众提供高效、快捷、便利的公共服务。
比如“微市长”微信公众平台,让企业、群众能随时随地实时了解我市政策法规、政务服务信息、办事指南,即时查询事项处理进度等。经过一年的运营,“微市长”关注用户量突破6万,与网友互动信息超3万条,受理有效事项超1.1万宗,市民满意率93%。今年5月份,“微市长”还入选“粤治”政府治理创新十佳案例,成为我省政府治理创新典型。
为了给小微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和空间,江门不遗余力地推进“放管服”,开展了不少尝试。一是放宽市场准入。贯彻落实注册资本认缴制,实施住处(经营场所)改革,允许市场主体“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实行商事主体登记与经营项目审批相分离,落实“非禁即入”等商事制度改革,实现工商注册便利化,激发创业投资热情。二是推行“多证合一”改革。我市将工商、质监、税务、社保、公安等五部门原来核发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社保登记证、刻章许可证,整合为“一张营业执照和一个社会信用代码”。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共发出“五证合一”营业执照近2.5万张。今年还将在“五证合一”的基础上实施“九证合一”,将检验检疫、海关、商务、统计部门的登记备案证纳入。三是实行工商业务“同城通办”。我市从去年起,打破区域壁垒,实行企业登记注册、消费维权、户外广告审批、12315投诉举报等四大工商业务“同城通办”,允许服务对象自主选择四市三区任一工商机关办理工商业务,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一局多点、网上授权、异地审批、网上办结”登记模式,推动工商服务便利化,节省企业经营成本。四是从事前监管为主转为事中事后监管为主,率先建设商事主体管理和公示平台,全省首创商事登记“双告知”、“双公示”模式,实现行政审批部门、行业主管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数据信息归集共享和有效整合,促进协同监管。并推进“双随机”抽查机制,提升监管执法效能。
猜你喜欢
- 上半年全球跨境IPO大幅下滑 市场消极情绪弥漫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11:05
- 谢氏八兄弟不敢再电诈 应聘当服务员盗刷银行卡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11:00
- 江门81岁老汉撂倒30岁小伙 练功76年8岁能在墙上走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10:54
- 盘点世界各地的童话村庄及华丽城堡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10:52
- 餐厅只接受手机支付而谢绝现金被认定违法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10:46
- 广东高考一本昨开录 多数名校投档线远超一本线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09:33
- 暑期热门目的地如何选 看性价比和避暑指数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09:33
- 广东游客暑假可到开普敦自由行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09:08
- 江门行政案件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3%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08:59
- 非遗传承人现场传授葵艺 传统文化活动等您来参与
- 评论() | 分享07月14号 0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