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梁超仪
在华南理工大学大学城校区的校园里,藏有一座由学生打理的 “秘密花园”。这座“秘密花园”藏有近百种植物,既出产大西瓜、玉米等各种蔬果,又出产粉荷、蓝鸢、白姜等各色花卉。
5年前,一群热爱种植的大学生在学校成立了一个种乐协会,尝试在校园开发荒地。如今,这片小小的田地,已经孕育成师生们的“秘密花园”。与一般的农场相比,他们想做有文化的“花农”,在田野中引入《诗经》文化。
在大学中种菜种花种蔬果是新式的社会实践还是浪费时间?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个“秘密花园”,并找到了当年创办这个协会、如今已毕业两年的华工学生讲述这些年的故事。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此诗句出自《诗经》中的《周南·桃夭》。在华工种乐协会的微博上,学生们把“秘密花园”中的植物与《诗经》中的诗句联系,进行了生动地介绍。
从华工校园二饭堂前往教学区的路上,左手侧有一片连着小山坡的荒地,沿着小路拐进去,别有洞天。这里有《诗经》中描述的桃花,也有繁盛的夏荷,桑树刚刚结束了桑葚果实的收获,仍然翠绿。“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诗经》中的世界跃然呈现。
华工种乐协会会长李文介绍,这片田地已经有5年历史了。2012年,华工新闻与传播学院编辑出版学的学生王森林发起了在校园人工湖种藕的举动,随后成立了首个种乐协会,并开始了荒地种植的尝试。
艰辛:自建大棚不畏日晒雨淋
“等待一颗植物开花结果的过程,是不容易的。”李文说。他的说法,得到了不少参与过农场打理的大学生的认同。
6月8日的黄昏时分,二十多位学生正在园地中忙碌着。最近,池塘边的水管断裂了,只剩下一个出水口,荷花池中的水位下降,挽着衣袖、裤脚的学生正忙碌地拿着水壶到唯一的出水口接水,一次次走在来回的路上,浇灌缺水的花草。
锄草、犁地、浇花是这群学生每天需要做的工作。锄草看似简单,实际上很考验耐力和辨别能力。蹲在一片片区域寻找生长出来的杂草,待站起来的时候已经腰酸背疼,如果眼力不够、对于植物的认识不深,时常会把正在生长中的植物品种当作了杂草拔掉扔了,徒然浪费了正在栽培的学生的心血。
技术问题是他们时刻需要攻破的难关。去年的盛夏,一批在高温高湿室外天气下的植物奄奄一息,种乐协会的学生立刻将植物移到大棚内。
为了打造这个大棚,他们有的前往农业区走访农民了解农业大棚的种类,画图设计方案;有的虚心请教建筑工人;有的发动亲戚好友,出谋划策。历时一个多月后,他们用斧头、钢管等工具,将30多根钢筋骨架拼接,盖上棚膜,工程告成。
收获:“吃货”们的田园乐
经历过搭建大棚的艰辛、等待一颗颗细心打理的植物开花结果,这群大学生坦言,非常明白农民劳作的艰辛。在一次次努力下,他们也开始品味收获的喜悦。
2014年至2015年,这个“秘密花园”连续两年出品大西瓜,小小一亩三分地里,产出了数十个西瓜,盛夏时节,这些瓜瓤虽然不是十分鲜红,但是汁多甜蜜,十分解暑。此外,田地上相继产出了玉米、豆角,黄瓜,南瓜,生菜,油麦菜等农作物,受到了师生的热捧。王森林介绍,一天可以收获十多个黄瓜,曾有一天卖掉四单蔬菜,协会收入150元。
如今,这片“秘密花园”开辟出了多个区域,有蔬果区、藤蔓区、大棚区、花草区。其中花草区长出了一片近人高的白色百合,还有蓝色的鼠尾草、姜花正迎来了花季;而在大棚区,摆放了上百盆多肉植物,一些正在培植中的小多肉嫩芽初发。
最受“食货”们欢迎的是蔬果区,有玉米、桃树、桑葚、番石榴、柠檬和香蕉等,其中香蕉已长成,预计一个星期后可以收获。两颗诱人的百香果绿意盈盈,让人垂涎已久。
探讨:大学校园里种菜种花好不好?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一个田园梦。”参与创办这个种乐协会的王森林说。但王森林在大学校园里将其实践出来了。然而,他的选择仍然会引起讨论。
有市民认为,大学的时间很宝贵,打理一块田地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和时间,像锄草、浇水、种花这类活动,放在大学学习生活中有点浪费。但是支持的人士认为,这只是兴趣爱好中的一种,没必要上纲上线。对于这样的议论,王森林早已习惯了。作为已经毕业两年的学生,回顾大学四年花费时间打理投入这块田地的选择,王森林表示带给他的改变和收获太多太多了,难以一一描述。
回顾自2012年在学校人工湖种藕引发热议的经历,王森林表示自己只是有了一个小小的想法,于是选择实践,没想到最后能向学校争取到一块地。
而如今的李文是同龄朋友圈中的“牛人”,因为他能辨识近五百种植物。李文表示,并没有刻意去看书学习,而是在田地中一一种植的过程中认识的,这是意料之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