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羊网 记者何伟杰报道:近日,《广州市公园建设与保护专项规划(2017-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公开征求意见。《规划》中提到,广州到2025年要新增公园超800个,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直击广州公园建设短板:广州作为超大城市,大型公园只有12个,而且都分布在边缘区域

  《规划》提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广州在城市公园建设突飞猛进,数量和质量都有显著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广州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等规模指标均位列全国前列。但是,以500米为服务范围,全市居住用地的公园绿地覆盖率为63.1%,公园体系的步行可达性与使用便捷度有待提升。

  而且各区在公园建设以及绿化普及方面差异较大,中心城区绿地服务覆盖率较高,普遍高于85%;外围城区则较低,其中白云区、南沙区低于10%,花都和萝岗低于50%。在公园绿地覆盖率方面,越秀区以98.82%高居第一,而白云区则仅有7.99%排名垫底。此外,中心城区的绿地设施配置比较齐全,城中村与自然村庄村镇公关和街心公园绿化不足,很多公园设施损坏或者基本无设施配置,呈现无管理状态,该特征在番禺区、白云区尤其显著。

  此外,《规划》还指出,大型城市公园绿地集中在白云山周围,缺乏深入到社区环境中的小型公园绿地,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中小型绿地较少,导致公园的服务半径不能覆盖整个城市,不能满足城市居民对公园绿地的需求。据统计,广州如今仍有20%的现状居住用地不在公园500米服务范围内。

  而且,广州作为超大城市,但是面积达到50公顷以上的大型城市公园只有12个,且都分布在城市的边缘区域。建成区内的绿地连续性不足,难以将风引入城市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为了解决上述“痛点”问题,《规划》提出,广州中心城区将在规划期内增加综合公园6座(6区,一区一座),社区公园60座(6区,一区10座),生态公园7座(白云区5座,黄埔区2座),街心公园60座(6区,一区10座)。

  外围城区将增加综合公园7座(番禺、增城各2座,南沙、花都、从化各1座),生态公园12座(包括花都3座,番禺1座,南沙1座,从化2座以及增城5座)。其中南沙、花都、白云、萝岗、从化居住空间较为紧凑集中区域,规划结合居住用地布局设置大幅度增加社区公园(村镇公园)和街心公园,新增社区公园260座(番禺、增城各100座,从化、花都、南沙各20座),新增街心公园460座(番禺、增城各200座,从化、花都、南沙各20座)。未来规划公园绿地对城市居住用地覆盖率达90%以上(花都81.5%),规划公园绿地对村生活用地覆盖率达80%以上(花都70.5%)。到2025年,广州要计划建设综合公园8个、社区公园300个、街心公园500个,构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为主、专类公园为辅的公园体系。到2035年,全面建成“生态公园-城市公园-社区公园-街心公园”四级生态化、人文化、精品化全域公园体系。建成生态公园达123个,外围城区每个区至少布局2-3个面积10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

  《规划》还特别强调,未来广州公园配套的服务半径150米范围内有街心公园,500米范围内有社区公园,2公里范围内有城市公园,5公里范围内有生态公园。总体城市公园覆盖居住用地的覆盖率需达85%以上。总体社区公园覆盖居住用地的覆盖率需达95%以上。确保居民步行10分钟就能到达最近的社区公园。

  广州不仅要建绿道,还要建“绿廊”

  为了让中心城区各大公园形成体系,广州未来不仅要建绿道,还要建“绿廊”。《规划》提到,绿廊是串联各大公园的空间纽带,也是大公园空间系统的骨架。以区级以上综合公园为基础,结合广州主要水绿廊道,串联各大公园,规划总体形成“多廊串多点”的大公园空间结构。

  《规划》明确,绿廊需要有足够的宽度,原则上不低于50米,确保可容纳绿道以及相应的公园设施;另一方面要维护绿廊的空间连贯性,鼓励绿廊与城市道路交叉节点采用立体无干扰方式,绿廊空间不受城市道路交通干扰和阻碍。强调公园及城市绿色网络的覆盖水平和可达性。

  《规划》表示,通过加大社区公园、街头游园、郊野公园、绿道绿廊等规划建设力度,确保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5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不低于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