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记者 黄熙灯 通讯员 粤河清)广州市白云区新市涌旁,在“骑楼”中亲水购物的梦想正在成为现实;“静望深湾南山色,悠闻书社咖啡香。”在深圳市大沙河畔的环保书吧里,十几位市民正享受着下午的美好时光;东莞市华阳湖上,一条游船从爱莲桥旁驶过,在湖面上划开道道波纹;沿着佛山市滨江公园东平水道漫步,不远处,河心岛郁郁葱葱,白鹭三五成群,时而掠过水面,时而搏击天空;华灯初上,江门大桥的光影倒映在蓬江江面,与两侧栏杆上的五彩灯光交相辉映…………记者从广东省河长办获悉,今年是碧道建设由试点转入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2022年年底前,广东省的碧道长度将达到5200公里。

  水陆呼应的生态廊道

  在深圳市南山区大沙河旁亲水步道行走,放眼望去满是绿色:一边是河道旁的苇草,另一侧是树和草坪。一条“绿色飘带”将西丽湖、大学城、高新区、深圳湾串了起来。

  “根据全省推进万里碧道建设的要求,深圳市集中力量打造了几条各具特色的样板碧道,大沙河就是其中之一。”深圳市水务局河湖工作处处长陈春浩沿着河道,边走边介绍,“大沙河碧道结合沿线特色节点,分段打造了学院之道、城市森林、活力水岸等不同主题。”

  什么是碧道?采访中笔者了解到,广东省从2010年开始,在珠三角率先启动了绿道建设。那么如今全省规划建设的“碧道”与“绿道”的区别是什么?广东省水利厅河长办副主任凌刚给出了答案:碧道,核心就是碧水的“水”字。

  随后召开的广东省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广东省委书记、省第一总河长李希提出,高质量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广东亮丽的水生态名片。省长、省总河长马兴瑞要求抓好万里碧道建设,以实际行动落实好河长制湖长制各项工作部署。

  “万里碧道是以水为纽带,以江河湖库及河口岸边带为载体,统筹生态、安全、文化、景观和休闲功能建立的复合型廊道,突出‘水碧岸美’。整治河道水网,使绿道与碧道并行,形成交相呼应的生态廊道,满足人民对优美水生态环境的需求。”凌刚介绍。

  2018年年底,广东确定将1个大湾区碧道和10个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碧道工程作为省级试点,总长度180.09公里,其中大湾区超过了一半,达97.79公里。

  沿大湾区先期建成的的试点碧道而行,我们发现,碧水清流是各地碧道的共同特征,两岸风景各有不同,啤酒花园、龙舟广场、儿童乐园……周边的生态、产业、文化、特色空间等各具魅力,吸引着人们到河边观水、亲水、依水而行。

  潺潺流动的一江清水

  楼房一层开出一条6米宽的廊道,上面是住户,两边分别是店面橱窗和河道——在广州市,“骑楼”正成为当地碧道建设中的一道特色景观。

  “骑楼是岭南的传统建筑,既能住人、商用,又能为行人遮风挡雨。在‘清四乱’过程中,各地结合实际,将部分临水建筑改造成骑楼,既解决了污水直排入河的问题,也使河涌沿岸恢复了滨水通道。” 广州市河长办专职副主任贺成伟介绍。天河区的中支涌曾经一直埋在地下作为下水道使用,2019年起作为该区重点治理的18条黑臭河涌之一,实施了“揭盖复涌”工作。深埋地下20多年的中支涌,被治水施工队从珠村东乔大道“挖”出。

  通过采取河道治理、截污等措施,如今的中支涌已泛清波。随着治水工程完工,河涌边的居民楼也变成了骑楼。资料图片显示,一些市民正在骑楼里的店铺消费,河涌另一侧,不少人正在树下乘凉。

  白云区云城街道萧岗村的河涌边也有一幢骑楼,廊道中还有几个工人正在忙碌。白云区副区长蔡胜介绍:“新市涌萧岗段这1.1公里,是我们碧道建设中很有代表性的一段。萧岗村是个城中村,人口密集,繁华喧闹,居住着近10万人,新市涌穿村而过。”

  “这是改造前的河涌。”白云区水务局局长李化军打开手机相册,照片里的新市涌夹在楼房之中,密集的排污管从墙体伸出,呈90度“瞄准”河道,“去年,我们对直排入河的管道实施了拆除,生活污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网。”

  如今的新市涌萧岗段,河道两侧安装着花岗岩护栏,内侧栽种着盆花,河水缓缓流动,闻不到异味。骑楼墙体、墙面和承重柱粉饰一新,廊道墙上点缀着古典国风的墙绘图案。云城街道党工委书记严明昆认为,这种因地制宜的治河方式,既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幸福指数,也带动了产业升级。

  河要治,亦要管。在广州市河涌管理中心办公室,工作人员正对着电脑屏幕,处理河长巡河发现上报的问题。中心主任周新民介绍:“广州市在河涌管理工作中遵循‘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的技术路线。利用好河湖长制平台,以区级河长为核心,形成上下传导的局面,为河涌治理、碧道建设提供支撑与保障。”

  落实河湖长制,大力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在广东省已形成共识。

  深圳市茅洲河的洋涌河水闸前,护河员正在对河面进行保洁,河畔坐落着沙井、松岗两座水质净化厂。清水泛着涟漪,一片芦苇随风轻摇,一只红蜻蜓落在美人蕉叶上……“2015年前,茅洲河还是一条‘酱油河’。”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郭延军介绍。

  茅洲河展示馆记录着这条河的嬗变:这里收藏着当年河滩上的矿泉水瓶、建筑垃圾、枯枝烂叶等物,5个试管展示着2002—2015年中5个年份的水样,氨氮指标分别为23.8、25.99、28.86、33.7、23.33,远远超过Ⅴ类水的2.0。

  展示馆工作人员介绍,深圳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后,污染最严重的茅洲河由省委书记挂点督办,市委书记担任总河长,成立了水污染治理指挥部,“民间河长”和志愿者共同守护,形成了上下全力攻坚的治水态势。

  水质变化展板显示,经过深圳、东莞两市4年的系统治理,2019年11月起,茅洲河水质达地表水Ⅴ类,为1992年以来最好水平,全流域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源头治污,系统治理,从根子上解决水污染问题,碧水清流手中来。

  观赏不尽的两岸风华

  沿着佛山滨河景观带亲水廊道一路前行,但见林荫密布、繁花盛开,一步一景,仿佛置身于风景区。远处绿荫与高楼掩映,喧嚣与静谧交汇;近处的滑板场上,几个年轻人矫健的身影正在大显身手,小朋友们则在乐园旁的音乐喷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欢乐,像小精灵一样在那里戏水、跳跃。能容纳几千人的游泳池虽因疫情而暂时关闭,但不时有市民关切地在附近张望。“平时这里都要排成长龙,人多得像下饺子一般。”佛山市河长办副主任、佛山市水利局副局长刘剑锋指着入口说道。

  人水相亲的场景,正是佛山碧道建设的生动注脚。在碧道规划建设方面,佛山市动手早、行动快。佛山市河长办常务副主任、市水利局局长李永生介绍道,佛山市今年2月在全省率先发布了碧道建设总体规划,拟投资400多亿元,分3个阶段推进以‘三环六带’为主体结构的碧道建设,计划在2035年前推动碧道全覆盖。同时明确在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各类滨水公共服务设施、绿化空间、河漫滩公园、驿站设施的用地需求,确保为碧道建设预留足够空间。

  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碧道画卷已在佛山徐徐展开。佛山滨河景观带所在的东平水道是大湾区的省级碧道试点,佛山市以此为抓手推动碧道建设由点及面展开,要求每区建设不少于5公里的市级试点碧道。目前各试点碧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成,待碧道标志确定后将完成收尾工作。未来,碧道将像一条美丽的项链,串连起佛山的山山水水、城市乡村,串连起人文与自然景点,成为铺在佛山大地上的一张“绿网”,让市民群众切身感受河湖治理带来的好处。

  因地制宜,致力创新,是大湾区各市推进碧道建设过程中秉持的重要原则。

  傍晚时分的江门市城央绿廊,人头攒动,广场舞的音乐在空中回荡,闪光灯不时闪起。人们在步行道、跑步道、骑行道上,或健走,或骑行,享受着舒适的晚风,欣赏着夜幕下的蓬江。

  江门市水利局局长梁君明介绍:“城央绿廊是省级碧道试点,已完成建设。根据省万里碧道总体规划要求,到2025年,江门市要建成339公里碧道,市委市政府结合实际,决定建设360公里碧道,其中去年已完成100公里。”

  6月18日,江门市碧道建设工程EPC+O项目开工仪式在蓬江区举行,剩余的260公里碧道正式开工建设,计划工期为2年。

  “工程将采用EPC+O模式。”江门市水利局副局长区舵样认为,这是一种有益尝试。据了解,“EPC+O”即“工程总承包+运营”模式,可以实现从设计、采购、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一体化。工程的设计、施工、运营由承包商统筹,可以将施工经验融入设计过程,推动工程尽快落地实施,并发挥其在运营管理方面的优势,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碧道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采用这种模式,既可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又可以有效缓解建设资金压力,弥补建设力量方面的不足。”区舵样说。

  在鹤山市沙坪河旁,广东省首个县级治水主题展厅——鹤山市治水教育展厅已敞开大门;华侨城古劳水乡项目正加快建设,将以全新面貌展现碧道风采……“在江门市,像城央绿廊这样的‘网红打卡点’会越来越多。”梁君明说。

  碧道建设不但治出了一江清水,而且激活了两岸空间。如东莞市的省级碧道试点华阳湖,周边生态环境质量正不断攀升,群众正在享受治水“红利”。

  “华阳湖周边原有200多亩的连片撂荒农地,麻涌镇结合碧道建设,对这一区域进行了改造升级。” 麻涌镇河长办碧道项目负责人莫灼华站在华阳湖的观景楼上,指着远处一片稻田说,“镇河长办结合麻涌镇传统的水稻种植文化,发动社会力量,招引镇内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地块,打造水稻种植展示基地,充分发挥土地的经济、生态功能。”

  镇河长办制作了一段无人机拍摄的视频,从空中俯瞰,靠近湖水的一块稻田上,绘制了万里碧道的图案标志,还用深浅两种颜色写着“万里碧道,美丽麻涌”八个大字。

  “通过狠抓河长制、推动万里碧道试点项目建设,华阳湖碧道沿线的水生态环境逐步修复,麻涌镇产业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华阳湖周边逐步形成了创客坊、印象水乡、渔人码头等新型商业体,带动了创业和消费。”东莞市水务局副局长蔡国威介绍。据了解,2019年,麻涌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315.9亿元,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一。

  不断延展的幸福画卷

  昔日“黑臭河”,今朝“幸福河”。从大湾区的碧道建设,我们窥探出广东万里碧道的模样,也感受到广东省强化区域协同治水、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实现“有名”“有实”的力度与决心。

  据省河长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是碧道建设由试点转入全面建设的开局之年,2022年年底前,广东省的碧道长度将达到5200公里。

  统筹山水田林湖草,治理水环境,修复水生态,融入水文化,满足人们的亲水需求,实现全民共建共治共享。广东省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万里碧道也将成为“广东模式”的幸福河。

  如今,一条条“碧水畅流、江河安澜的安全行洪通道,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自然生态廊道,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文化休闲漫道,高质量发展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正在南粤大地徐徐铺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加速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