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晚报讯 记者戚耀琪、王莉报道:服贸会配套活动“北京国际大都市清洁空气与气候行动论坛”7日、8日举行。论坛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介绍,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碳排放强度较2005年已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比达15.3%,均已提前完成此前承诺的2020年目标。

  据悉,我国对国际社会承诺,到203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要下降60%—65%,二氧化碳的排放2030年左右要达到峰值,并努力早日达峰。为此,“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推进碳市场的建设,同时也要加强能源市场化改革和价格机制的改革。目前,新能源单位产能的就业数量大概是传统能源的1.5到3倍,所以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增长点。

  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新能源汽车则成为论坛上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焦点。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郝吉明教授介绍,根据他的研究,电动车相比汽油车能降低全生命周期20%-30%碳排放,并且有效降低PM2.5和夏季臭氧污染。

  生态环境部大气司副司长张大伟在论坛上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要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倒逼经济社会特别是能源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2013年以来,京津冀、汾渭平原、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我国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目前,珠三角空气质量已实现连续五年稳定达标,平均PM2.5下降幅度约30%-50%。

  除了各地推出强有力的多项治理措施外,张大伟说,在交通运输结构方面,通过开展“公转铁”,珠三角、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推动轨道交通建设,都有效减少公路客运运量,铁路货运量逐年增加。这有利于发挥铁路效能,减少大气污染。

  此外,记者从论坛上了解到,北京仅用6年时间就将PM2.5年均浓度降低至42微克/立方米,下降了约48微克,下降幅度超过50%;全市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为0.45吨,相比2013年下降了40%以上,为中国最好水平。

  疫情期间出行,公交比例下降,私家车比例上升

  “北京方案”分享经验 多措施优化公交出行

  羊城晚报讯 记者戚耀琪、王莉报道:8日,服贸会开启了第六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论坛采用线上、线下融合,现场、直播互动的形式,视频连线国内外专家共商共享,共同探讨全球疫情形势下交通发展新思路,分享北京定制公交服务和地铁预约出行等方面的努力和经验。

  疫情期间,社会交通出行量多数都下降,特别是公共交通,北京绿色出行比例从去年的74.1%下降到70.5%。但私家车出行比例却上升了。在北京,这个比例从常态的22.6%,2月份提升到最高27.2%。这一降一升造成的影响持续大半年。

  面对这种局面,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李先忠表示,其实疫情为城市公交的发展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机遇。例如北京推出定制公交服务,一人一座,安全放心。目前注册用户15万,开通了260条线路,客运量每天达8000多人。

  同时,北京还在两个站点试行地铁预约进站。地铁根据通道的能力计算可预约的配额,乘客通过小程序进行线上预约,先到先得额满为止,刷码进站。试行效果看,目前预约进站的通道多数情况无需排队,非常畅通。

  此外,慢行系统的整改和升级也有所提升。据悉,北京印发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设施改善技术指南,对23条道路、2094个不合规的停车位进行了整改,强化非机动车的路权,让步行和骑行更加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