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构建医疗高地,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让百姓得更多实惠
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林清清
11月26日,记者从“广州高质量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六场(2020年总第227场)获悉,广州大力构建医疗高地,着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广州药品集团采购改革(以下简称广州GPO),上线运行已满两年,降价保供成效显著,群众用药费用负担减轻。
南沙将成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
广州医疗高地建设成效初显,广州市卫健委副主任陈斌在回答羊城晚报记者提问时强调,广州区域医疗中心定位更加清晰,将加大优质医疗资源建设和优质医疗服务供给。
陈斌表示,在解决群众“看大病”的问题上,广州建设了世界先进国内一流的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让群众在呼吸肿瘤、儿科、骨科、眼科、妇产科、传染病等更多的医学领域能够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水平。目前,国家卫建委和广东省在广州共建有1个国家医学中心、1个综合和6个专科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今年,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分别获批为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和中南地区儿童区域医疗中心。在解决群众看急危重症的问题上,加强了胸痛、创伤、重症孕产妇、重症儿童和新生儿等救治中心的建设,发布了市区胸痛和卒中救治地图,建设了广州市应急医院。
广州不断优化和均衡医疗资源。近年来,广州按照“一主一副五分”的空间布局进行扩容提质,特别是南沙区作为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突出其副中心地位,还赋予其粤港澳大湾区医疗高地的重要职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中山大学附属(南沙)口腔医院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南沙分院以及广东省中医院南沙医院都在规划建设中,其中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南沙)医院预计明年年中开业。
基层转诊医保报销比例可提高10%
陈斌介绍,广州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质改革走在前列,基层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广州分级诊疗模式逐步形成。其中,不断完善“三医联动”机制,通过医保杠杆合理导调分级诊疗,令群众受益。比如,经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到三级医院的参保人普通门诊医保报销比例可提高10个百分点,优先将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村卫生站等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推动医联体实行“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结算方式改革,明确慢病长期处方在医保方面待给付周期,将544个常见病、多发病设置为基层病种引导下沉诊治。
另外,通过在涉农区推广农村居民村卫生站门诊“一元钱看病”模式,推动落实医保医联体“总额管理、结余留用”结算方式等举措,进一步吸引群众优先选择基层首诊。
完成国家药品集团采购试点改革
医保支付是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广州市医保局副局长江英桥介绍,目前,广州市的创新实践“基于大数据按病种分值付费”,在减轻群众就医负担、促进医疗机构良性发展、保障基金平稳运行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今年10月底,广州GPO平台上线34781个产品、为4284家企业和1540家医疗机构提供线上交易服务,累计采购金额超643亿元。其中,药品价格显著下降。与广州市2017年公立医疗机构综合改革之前相比,药品总体降费幅度超25%。按广州GPO实际采购价格计算,2019年可节约采购费用约38.97亿元。2020年1月至10月节约采购费用39.35亿元。常用药降价明显,如口服降糖药物阿卡波糖价格从原来的每盒61.2元降至5.42元,降幅达91.14 %;高血压用药奥美沙坦酯价格从原来的每盒98元降至17.08元,降幅达82.57%,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特别是长期慢性病人的药费负担。
据悉,广州已圆满完成国家药品集团采购试点改革任务。截至今年3月31日试点结束,全市中选品种采购总量为4.34亿片/粒/支,完成国家任务量的196.2%。医疗机构平均回款时间约为28天,较试点前节省药费6亿元,其中医保患者药费负担减少约2.2亿元,广大群众切实得到实惠。